八角鼓是滿族的一種民間樂器,因為鼓的形狀是八角形的,所以它才被叫做八角鼓,演奏方式也比較簡單,通常以敲擊和手搓鼓面為主。
那麼,滿族文化中的八角鼓是如何發展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八角鼓的由來
關於八角鼓的由來,傳說它形似八角,此以象徵著滿族“八旗”,“八旗”是滿族駐防軍營中的一種稱謂,它以不同顏色的旗幟,代表著不同軍民的駐防地。八角中的7個面,穿插著7組21個銅鈸,是代表和象徵著八旗20個“旗佐”官和一個“空纛旗”鼓的下面拴著一對穗鈾子,代表著八旗中的左右“兩翼”,鈾子下面墜著的長流蘇穗線,是代表著各旗下的軍民人丁。八角鼓雖經歷代興衰,但是它的基本演奏形式、民間稱謂以及演變和發展從未改變。
八角鼓戲的特色
八角鼓作為一種民間曲藝藝術,有單唱、拆唱、坐唱、群唱等四種演唱形式。八角鼓與岔曲、單絃、牌子曲關係密切,同為一體。岔曲、牌子曲是八角鼓演唱時所採用的曲調,單絃是八角鼓的一種演唱形式,而八角鼓又是唱岔曲、牌子曲和單絃時必備的伴奏樂器。做為滿族民間藝術形式的八角鼓曲,是從岔曲、牌子曲中演變過來的,傳至今日大約有兩路唱調,一種正調的,一種越調。
由於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八角鼓戲在與地方上的劇種交流學習,很自然地在唱腔格調中有了不同套路套路,這就給其演唱形式、唱腔、格調等帶來相應的變化。唱腔上也大體分為兩種型別,可以說出現了兩種流派。一類是以多種唱腔、多重曲牌和樂器組成的聯奏聯唱,並有場次、佈景、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造型。
近年來,八角鼓戲曲發展速度緩慢。許多劇目、曲目瀕臨失傳,亟待挖掘、整理與保護。八角鼓戲曲曲調悠揚婉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國戲曲藝術不可多得的戲種,對於研究我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有著重要的意義。
戲曲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也是戲曲表演的四項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唸白,二者互為補充,構成歌舞化的戲曲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戲曲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髮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併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
記得在小的時候,小編家鄉每到八月十九這天就能看到那時非常喜歡的皮影戲,一道那天真是高興地不得了。那麼同學們知道在皮影戲文化中,皮影戲是哪裡的藝術嗎他又出於何方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瑰寶,皮影戲。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隴東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有沔陽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等。
河北、北京、東北、山東一帶的各路皮影唱腔,雖同源於冀東灤州的樂亭影調,但各自的唱腔分別在京劇、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間歌調的滋潤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暢的平調、華麗的花調、悽哀的悲調不一而足。而其中唐灤地區的掐嗓唱法十分獨特。
冀南皮影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極盛於清代的直隸省(河北省)。冀南皮影戲是河北省地區的戲曲藝術之一。源遠流長,據傳是北京宮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佈於河北南部,並影響到冀中、冀北等地區,特別是以邯鄲市肥鄉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肥鄉縣是冀南皮影的發祥地,肥鄉當地將皮影稱為“牛皮影”、“皮子戲”、“戳皮戲”、“一隻眼戲”。肥鄉皮影造型以中國傳統戲劇為依託,以民間剪紙的樣式出現,是典型的冀南皮影代表。
浙江皮影
浙江海寧皮影戲位於錢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寧市境內,至今流傳著具有南宋風格的古典劇種——海寧皮影戲。海寧皮影戲自南宋傳入,即與當地的“海塘鹽工曲”和“海寧小調”相融合,並吸收了“弋陽腔”等古典聲腔,改北曲為南腔,形成以“弋陽腔”、“海鹽腔”兩大聲腔為基調的古風音樂;曲調高亢、激昂,宛轉優雅,配以笛子、嗩吶、二胡等江南絲竹,節奏明快悠揚,極富水鄉韻味。同時將唱詞和道白改成海寧方言,成為民間婚嫁、壽慶、祈神等場合的常演節目。再則,海寧盛產蠶絲,民間有祈求蠶神風俗,皮影戲也因長演“蠶花戲”,稱作“蠶花班”。
陝西皮影
皮影戲陝西皮影保留著民間說書的種種痕跡,它是近代陝西多種地方戲曲的前身。陝西皮影造型質樸單純,富於裝飾性,同時又具有精緻工巧的藝術特色。陝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輪廓整體概括,線條優美生動有力度,有勢有韻,在輪廓內部以鏤空為主,又適當留實,做到繁簡得宜、虛實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個部位,常常飾有不同的圖案花紋,整體效果繁麗而不拖沓,簡練而不空洞。每一個形象不僅區域性耐看,而且整體配合也美,既充實又生動,構成完美的藝術整體。圖中的出行圖,主體人物突出,無論在色彩上還是造型上都較之儀仗人物醒目,線條的細密繁複、疏密層次以及工藝的細緻都可見一斑。
山西皮影
山西皮影嚴謹規範,藝術風格及工藝手段與陝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線除了虛線、實線之外,虛實線、繪線及暗線的運用更為別緻。虛實線常用於皇宮貴族的建築、擺設、衣飾等,顯得富麗堂皇;繪線以墨線代刀,在難以雕鏤的微小裝飾物上描繪,細緻精彩。使用的顏料大多是藝人們自制的大紅、大綠、杏黃等,色彩鮮豔明快、清雅大萬,耐蝕而且長久不變形。《拾玉鐲》為傳統戲曲,劇情描寫的是陝西世襲指揮傅朋遊孫家莊偶遇少女玉嬌,兩人互生愛慕,傅朋贈玉嬌一隻玉鐲,玉嬌羞不敢受,傅朋乃遺玉鑄於地,被玉嬌拾去。此景為劉媒婆所見,故意向玉奴戲笑並應允為其撮合。圖中即描寫劇中最精彩的一幕。
在晉南皮影戲裡,各種傳統的圖案福祿壽、五子奪魁、魁星點鬥、八仙慶壽、麒麟送子、連生貴子常常出現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飾上世常見各類建築、器具上的傳統紋樣。《含嫣梳妝》表現了少女端坐於鏡前調朱弄粉的情景。皮影藝人巧妙地表現了少女梳妝時,鏡中人與鏡外人的照應,在上演時,二者動作的一致更顯出藝人的匠心獨運。富有晉南風格的皮影雕刻玲隴,彩繪精緻的桌、椅、箱、櫃及古樸的器皿等有也疏密有致,既豐富又概括完整。少女的服裝、桌、凳圖案刻摟的精美細緻令人由衷讚歎。
【結束語】當然還有許多地方都有他們的身影,皮影戲作為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其主要還是在西北部甘肅。隴東皮影的主要分佈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
八角鼓的流行
在北京傳統戲曲長河中,八角鼓是與岔曲、京韻大鼓和單絃等京味藝術齊名的民間藝術,但近十幾年來,由於受現代藝術的衝擊,民間曲藝式微,加之後繼人才匱乏,瞭解和喜愛這門藝術的觀眾越來越少。
“ 八角鼓,響叮噹,八面大旗插四方。大旗下,兵成行,我的愛根在正黃。黃盔黃甲黃戰袍,黃鞍黃馬黃鈴鐺。… ...
八角鼓
八角鼓是滿族、白族、漢族等族打擊樂器。明代已開始流傳於北京。滿族、白族、漢族拍擊膜鳴樂器。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和雲南省大理、劍川等地。
古時滿族人用於自娛的一種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有八個角而得名,又稱單鼓。鼓體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當時清朝的八旗 ...
南平民俗、戲曲藝術 民俗風情主要以武夷山柴頭會、喊山與開山、南平樟湖坂捕蛇屯最具特色。武夷山柴頭會於每年農曆二月初六舉行,原為紀念清朝年間反抗苛捐雜稅的農民起義而設,後改變為民間交易會形式,成為鄉民進行農副產品交易的盛會。喊山與開山原是武夷山御茶園內舉行的一種儀式,每年於驚蟄日由知縣主持祭祀活動,在規定的 ...
雲燈是歌舞相結合的民間燈綵藝術形式,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慶年。
雲燈的起源與田村的東河戲有著緊密的聯絡。當時東河戲“凝秀班”每到春節,為了恭賀新年,便由演員手拿寫有“恭喜發財”、“四季平安”等字跡的牌子,化裝成八仙到各家去拜年,深得村民的喜愛。同時祠堂每年春節都要邀請戲班演出,而按照田村的民間習俗, ...
阿肯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每逢阿肯彈唱會,遠近的人們身著盛裝,騎著駿馬,彈著冬不拉載歌載舞來到鮮花盛開的的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場獻藝,聽眾們喝彩助威,經常是通宵達旦一連數日地盡興。
阿肯彈唱有兩種形式:一是阿肯懷抱冬不拉自彈自唱,這種彈唱多是演唱傳統的敘事長詩和民歌;二是對唱,有兩人 ...
1、有適合嬰幼兒聽賞念唱的簡短的歌謠體詩歌,它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觸、最易接受的一種文學形式。
2、是為幼兒創作的,適合幼兒理解水平,符合幼兒的審美情趣,以抒發他們的情感為主要內容,供他們呤誦和欣賞的詩。
3、童話是一種兒童文學。透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 ...
1、文學藝術形式按類別分,有大的兩類:文學形式: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劇本、民間傳說、寓言、筆記小說、野史、童話、對聯、哲言、賦、駢文、小品文、文學批評、電影劇本。
2、藝術形式:文字、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