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當召,蒙古語“五當”意為“柳樹”;原名巴達嘎爾召,藏語“巴達嘎爾”意為“白蓮花”,“召”為“廟宇”之意。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是中國藏傳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內蒙古自治區最大藏傳佛教寺院。在包頭文化中五當召具有濃厚的宗教文化氣息。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建築特點
五當召的主體建築,以八大經堂(現存六座)、三座活佛邸和一幢安放本召歷世活佛舍利塔的靈堂組成;另有僧房六十餘間以及塔寺附屬建築,全部房舍二千五百餘間,佔地300多畝。
現存六大經堂為蘇古沁殿、洞科爾殿、卻伊日殿(顯教經堂)、當圪希德殿、阿會殿(密宗經堂)、日本倫殿(菩提道學經堂)等。蘇古沁殿為全寺集會誦經之所。這些殿宇規模宏大,均為曲型的藏式建築群。
殿內塑像,壁畫,唐卡(卷軸佛畫)俱全,各殿各有特色,或立高達十米的釋迦牟尼銅像,或供高達九米的黃教始祖宗喀巴銅像,或護法金剛像,或供奉白度母和綠度母塑像等。三座活佛府邸在阿會殿的南面,其中洞科爾活佛府規模宏大,為第二世活佛熱西尼瑪於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所建。左右是接待多倫諾爾匯宗寺甘珠爾瓦呼圖克圖和章嘉國師而建造的兩座府邸。
建築物外牆潔白方整,開有深暗的柱廊和窗洞,屋頂為平板式四方形。主要建築坐落山谷內一處凸出的山坡上,包括蘇古沁獨宮、洞闊爾獨宮、當圪希獨宮、卻衣林獨宮、阿會獨宮、日木倫獨宮、甘珠爾府、章嘉府、蘇波爾蓋陵等,兩側還有一座座喇嘛居住的房舍。鼎盛時期廟內喇嘛有千多人。
蘇古沁獨宮坐落全廟的最前部,是舉行全體集會誦經的場所。經堂內的立柱全用龍紋的栽絨毛毯包裹,地上滿鋪地毯,牆壁繪有彩色壁書,後廳及二、三層內供奉釋迦牟尼、宗喀巴及歷代佛師。在蘇古沁獨宮西面與其並列的卻人林獨宮,是講授佛教教義的地方,殿內的十公尺高釋迦牟尼銅像是全召最大的銅鑄佛像。高踞這兩宮之上的,是洞闊爾獨宮,是講授天文、地理的場所,門楣上懸掛著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的“廣覺寺”匾額,宮前有講經臺,是喇嘛學經和口試之處。阿會獨宮位於山坡最高處,是傳授醫學的學部。日木倫獨宮為教義學部,專門傳授喇嘛歷史、教義、教規。
主要建築位於山谷內一處突出的山坡上,主體建築由六殿、三府、一陵組成,兩側還建有一棟喇嘛舍房。全廟佔地面積約300餘畝,殿宇和倉房2500餘間,整個建築採用西藏式建築風格,平頂方形樓式結構,結構嚴謹,佈局合理。其中最大的建築為蘇古沁獨宮,裡面供奉著最大的銅鑄佛像,以及釋迦牟尼,黃教創造人宗喀巴及歷代佛師,蘇古沁宮的西邊為講授佛教教義的卻依林獨宮。
蘇古沁宮東側上面即為五當召的中心建築,洞闊爾獨宮,緊靠其後的為圪希德獨宮,另外還有阿會獨宮和日本倫獨宮。除六殿外,三府為甘珠爾府、章嘉府、洞闊爾佛爺府,以及山坡最上層的蘇波勒蓋陵,即塔陵。
五當召是內蒙古地區有名的學問寺。它為了弘揚佛法,專門設有供喇嘛們學習經典,研究佛學的學塾(札倉)。學塾分四在部分:時輪學部,設於1750年;顯教學部,設於1752年;密宗學部,設於1800年;菩提道學部,設於五世少佛時期,是本召設定最晚的學部。蒙古著名史學家達摩陀羅在《白蓮念珠》中記載,“五當召的經學最為有名,到19世紀末時,本召僧侶仍有八百餘名。”
五當召是享有特權的政教合一寺院,設有監獄、法庭,並有武裝。且建築本身以及各殿堂的壁畫和雕塑,體現了很高的藝術價值。
廟會和春祭
這裡的廟會是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舉行,全寺的喇嘛在蘇古沁殿念“嘛呢經”;傍晚喇嘛們手持經輪,吹著法號,敲著羊皮鼓繞寺廟而行。廟會活動五花八門,跳鬼是其主要活動之一。蒙古族人民信仰藏式佛教、黃教,蒙古因此而建立了許多召廟。
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一日,在正殿舉行春祭儀式,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獻哈達、焚香、供祭品,極其隆重,祭典結束後,還要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傳統活動。
唐卡
五當召現存唐卡,內容大都以佛教題材為主。以繪畫各種佛、菩薩、阿羅漢、本尊、護法、空行母、天王、高僧大德、壇城等居多。從唐卡的分類,主要以國唐中的彩唐為主,少量是止唐的貼花唐卡、版印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