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韙指指不顧輿論的譴責而去幹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出自於《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例句為:他們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放肆地推行種族歧視政策。
1、冒天下之大不韙,釋義:不韙:不是,錯誤。做出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譴責而去幹所謂的壞事,去救壞人,無意中敗德,道德淪喪,可能沒有好報,因為自己無意識間犧牲自己的好,不小心有了些壞人的人品。
2、詞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犯了最大錯誤的事情。
1、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句古語,意思是“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天”。
2、選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傍。孔子闢車與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閒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少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1、強調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帶諷刺意味)。
2、出處:
魯迅《花邊文學·小品文的生機》:“不但唱工,單是黑頭涎臉扮醜腳,醜腳挺胸學黑頭,戲場上只見白鼻子的和黑臉孔的醜腳多起來,也就滑天下之大稽。”
3、近義詞:滑稽可笑。 ...
1、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句古語,意思是“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天”。
2、選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傍。孔子闢車與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 ...
1、意思是:做子女的想報答父母時,可父母已經不在了。“子欲養而親不在” 並不是出自古語原句。古語原句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古語整句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2、整句意思:大樹想靜止不動,可是風卻不停的吹動著大樹,做子女的想報答父母時,可父母已經不在了。因此一定要好好對自己的父母。 ...
天下真正美麗的東西,是不需要用言語表達的,是無法用語言去描述的。
語自《莊子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認為,美存在於天地大自然之中,為天地所具有,人要了解美,尋求美,就要到天地之中去觀察,去探尋。天地之美在於它體現了道的自然無為的根本特性,“無為而無不為”是 ...
釋義:這不是離人遠看起來小,而近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出處:出自《兩小兒辯日》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為”就是“是”的意思。
鑑賞:《兩小兒辯日》表現了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同時闡 ...
1、“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這句話的意思:這不是遠處的看著小而近處 的看著大嗎?
2、【出處】《兩小兒辯日》
3、【作者】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
4、【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 ...
我不殺伯仁卻因我而死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這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
伯仁:周顗(269年—322年),字伯仁,晉朝時期大臣,西晉安東將軍周浚之子。王敦之亂時,周顗被大將軍王敦殺害,終年五十四歲,後追贈左光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