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林蛙、大毒蜥、蝸牛、烏龜、蛇、蜂、土撥鼠、睡鼠、蜂鳥、蝙蝠等。林蛙廣泛分佈於中國北部頭體和四肢較細長,行動敏捷,跳躍力強,鼓膜部有三角形黑褐色斑。體背多為土黃色,一般在疣上散有深色斑。背側褶在鼓膜上方向外側彎曲。以陸棲為主,常在沒有強烈光照、溼潤涼爽的環境中生活。以多種昆蟲為食。
有林蛙、大毒蜥、蝸牛、烏龜、蛇、蜂、土撥鼠、睡鼠、蜂鳥、蝙蝠等。林蛙廣泛分佈於中國北部頭體和四肢較細長,行動敏捷,跳躍力強,鼓膜部有三角形黑褐色斑。體背多為土黃色,一般在疣上散有深色斑。背側褶在鼓膜上方向外側彎曲。以陸棲為主,常在沒有強烈光照、溼潤涼爽的環境中生活。以多種昆蟲為食。
導語:說到冬眠的動物,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就是蛇和熊了,但其實自然界中需要冬眠的動物有很多。在寒冷的冬天,地面上覆蓋著白雪,沒有了綠草,能覓到的食物也變得非常少。許多動物為了繼續生存,不得不躲在樹洞或地下休眠,以此來度過這段日子,這就是冬眠。那麼,冬眠的動物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十大冬眠動物排名
10種冬眠的動物為:北極熊、蛇、黑熊、青蛙、蚯蚓、蟾蜍、鱷魚、烏龜、松鼠、刺蝟。除了上述十種動物之外,還有許多動物都會冬眠,進入冬眠的動物在體溫、呼吸以及心率等方面都會發生改變。
冬眠,也叫“冬蟄”。某些動物在冬季時生命活動處於極度降低的狀態,是動物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種適應。蝙蝠、刺蝟、極地松鼠等都有冬眠習慣。冬眠,是一些異溫動物(一些冬眠哺乳類與鳥類)和變溫動物在寒冷冬季時其體溫可降低到接近環境溫度(幾乎到0℃),全身呈麻痺狀態,在環境溫度進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其他刺激下,其體溫可迅速恢復到正常水平。
冬眠狀態
冬眠,是變溫動物在寒冷的冬天避開食物匱乏的一個“法寶”。冬天一到,刺蝟就縮排泥洞裡,蜷著身子,不食不動,它幾乎不怎麼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鐘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裡,半小時也死不了,可是當一隻醒著的刺蝟浸在水裡2~3分鐘後,就會被淹死,這是為什麼呢?
冬眠時,動物的神經已經進入麻痺狀態。有人曾用蜜蜂進行試驗,當氣溫在7~9℃時,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觸動它時,它的翅和足還能微微抖動;當氣溫下降到4~6℃時,再觸動它卻沒有絲毫反應,顯然它已進入了深沉的麻痺狀態;當氣溫下降到0.5℃時,它則進入更深沉的睡眠狀態。由此可見,冬眠時神經的麻痺深度是與溫度有密切關係。
另外,冬眠時,動物體溫顯著下降。據研究,黃鼠在130個晝夜的冬眠時間中,共放出70卡熱量,但冬眠過後的13.7個晝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熱量。一般來說,動物在冬眠過程中,每晝夜只能放出0.5卡熱量,但在它甦醒後,興奮的時候,每晝夜則能放出42卡熱量。由此可見,冬眠動物體溫下降時,機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變得非常緩慢,所以僅僅能維持它的生命。
動物的冬眠
動物的冬眠受自然條件影響最大。外界刺激越多,內部本能的適應能力越強。首先,外界溫度對動物冬眠有重要影響。當週圍環境溫度在5℃一10℃時,最宜引起冬眠。其次,食物的缺乏是促成冬眠的因素。對於鳥類,一般只要限制食物或者是讓它飢餓,它就會立即進入昏睡狀態。再次,光也是引起冬眠的重要外界條件。如果光線時間減少或昏暗時,動物便很快開始冬眠。
夜蛾、海參、非洲肺魚、沙蜥、草原龜、黃鼠、箭豬、撒哈拉大蜘蛛、南非野兔子、多瑙河泥鰍等。夏眠與冬眠一樣都是動物在缺少食物的季節為了生存的自然現象。夏眠也叫“夏蟄”。動物在夏季時生命活動處於極度降低的狀態,是某些動物對炎熱和乾旱季節的一種適應。
有些動植物在不良環境條件下生命活動極度降低,進入昏睡狀態。等不良環境過去後,又重新甦醒過來,照常生長、活動這叫做休眠作用。動物界的休眠作用大致有兩種型別,一類是嚴冬季節時(低溫和缺少食物)進行的冬眠,如青蛙、刺蝟等;一類是酷暑季節進行的夏眠,如海參、肺魚等。休眠作用在動物界是較為常見的生物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