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下一句春來不是夢。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大如年下一句春來不是夢。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廿四節氣之一,在立冬後四十六天,通常在十二月廿 二或廿三日,當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周朝至漢初的歷法都是以冬至所在之月為正月,質言之即以冬至為一年之首,漢代時在冬至舉行慶典謂之「賀冬」,因為自即日起太陽將往北迴移,陽氣將日漸回升之故,宋代之後以冬至為「亞歲」,是僅次於過年的節令,按《柬京夢華錄》、《武林 舊事》等宋籍之載,宋代的冬至如同過年般盛大,皇帝也在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且大赦罪犯,皇帝於冬至祭天之俗至清代仍然留存。
臺灣冬至通稱「冬節」,最主要的民俗是搓湯圓祭拜家中供 奉諸神和地基主,同時也舉行祭祖。湯圓象徵圓滿、團圓,普遍用於臺灣民間婚禮、入厝、入廟、做三年、安神位等典禮。冬至吃湯圓除有團圓、圓滿之意,也具有「取圓以達陽氣」之意。因為自古民間即有天地的觀念,天代表陽、幹,冬至之後陽氣開始日漸回升,故言「冬至一陽生」為使陽氣回覆,於是以圓象徵迎接陽氣,此外,大團圓、凡事圓滿乃民間普遍的期望,吃湯圓祈求圓滿更是人民共同的心願。
臺灣民間認為,吃過冬節湯圓就表示增添一歲,因此有冬節不吃湯圓避免年齡老化的笑談。吃冬至湯圓代表添歲的觀念,可能源自周代到漢初以冬至為歲首的歷制,南宋陸游詩注就有「吃盡冬至飯便添一歲」之說,由此可見,吃冬至湯圓象徵添歲的觀念形成已久。
據《臺灣府志》、《臺南縣志》、《臺灣舊慣習俗信仰》等文獻記載,臺灣冬至舊俗民眾會將湯圓糊在車窗、桌櫃、畜欄、水井等處,謂之 「糊圓仔丁」祈求「出好丁」,各氏族宗祠並舉行盛大祭祖儀式謂之「祭冬」,之後在宗廟堂擺設宴席,同姓宗族團圓聚餐,謂之「食祖」,臺灣目前已無此習俗。傳統農業社會,冬至是田地買賣簽訂契約之日,也是地主和佃農決定明年是否續租耕地的訂約日。田地買賣和租佃續約選訂冬至,其用意應是冬至時農作物都已收成,產權較清楚之故。
冬至也是臺灣民間預測未來氣候的依據,因為冬至是以陽曆為準,如對照農曆日期即可預知今年冬季嚴寒時期,所謂的「冬無霜」,意謂冬至如在農曆的月初,年底將會寒冷,冬至如在農曆月底要到正月或二月才寒冷,假如是在中旬則當年冬季將不會嚴寒。此外也有 「幹冬節,澹過年」和「冬節澹,做孝男」之農諺,意謂冬至如天氣晴朗,過年就將下雨。假如冬至天雨,明年收成將會不好,農民會像失去父母的孝男般哭泣。
臺灣冬至習俗流傳至今,僅存搓湯圓一項民俗活動,在傳統農業社會中,農民的生活作息是依照農業的生產週期,節氣影響農業生產,農民按照歲時節令播種收成,但在現代工商社會中,節氣已不再支配人民的生活 ,冬至也僅存吃湯圓慶團圓的習俗。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什麼意思?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這句話其實是冬至很常見的一句俗語了,簡單來說就是表示冬至是我們冬季一個重要的大節日,家家戶戶都團圓過節。每一個遠在異鄉的遊子逢冬至日,加倍思家戀親。
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它如同轉折點,從此黑夜漸短,白晝漸長。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冬至節氣,俗稱“冬節”,以冬至為界點,古代節氣開始新的輪迴,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漂泊異地的遊子,此時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冬至詩詞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
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
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
教兒且覆掌中杯。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