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出自歷史故事的四字成語有什麼

  完璧歸趙、毛遂自薦、負荊請罪、 紙上談兵、 指鹿為馬、窮圖匕見、懸樑刺股、四面楚歌、刮目相看、初出茅廬、樂不思蜀、洛陽紙貴、草木皆兵等。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1、紙上談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例句:人們十分討厭那些只會紙上談兵,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

  典故: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2、圍魏救趙[ wéi wèi jiù zhào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處:《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例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典故: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1、望梅止渴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打仗,在行軍的路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那就是,荒原百里,沒有水源,將士們都乾渴難忍,有的體弱計程車兵,都被幹渴的暈倒了,曹操看到這樣的情形覺得非常難辦。

  於是,曹操就急步登上前面的山頭,檢視前方的狀況,當登上山頭的時候,曹操失望了,放眼望去,依然是沒有人煙,哪來的水源,不過,一個靈機一動,曹操想到了辦法。

  他回過頭,對正處於乾渴中計程車兵說:“將士們,翻過前面的那座山,就有吃不完的梅子”士兵們一聽到梅子,想起梅子那酸甜的味道,口中都不由得流出了口水,於是,士兵們突然都有了力氣,奮力向前前進。後來,他們終於到達了有水的地方,但是發現根本就沒有梅子林。

  2、畫蛇添足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後,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喝。幫忙辦事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餘。這一壺酒到底怎麼分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好,都同意這樣做。於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 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裡想:他們畫得真慢。 他洋洋得意地說: “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隻腳也不算晚呢!”於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給蛇畫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 馬上把酒壺從他手裡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麼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3、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 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

  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讚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

  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歷史故事成語

  1、完璧歸趙(wán bì guī zhào)釋義:讓完好無損的璧回歸趙國。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原主。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迴歸趙國。”。   2、圍魏救趙(wéi wèi jiù zhào)釋義: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 ...

歷史故事成語有哪些

  1、完璧歸趙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出處:《史記·廉頗如列傳》:“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迴歸趙國。”   2、圍魏救趙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 ...

濫竽充數是歷史故事成語

  濫竽充數,漢語詞語,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說: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裡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裡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面湊一個數,或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裡面。有時候也用來表示自謙,說自己水平 ...

邯鄲學步屬不屬於歷史故事成語

  屬於歷史故事成語;邯鄲學步,也作“學步邯鄲”,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一個燕國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姿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記自己的走姿,最後爬著回到了燕國;李白詩曰: 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但有學者研究認為,邯鄲學步其實學 ...

逼上梁山是出自歷史成語

  逼上梁山,不是出自歷史的成語,而是出自小說的成語。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來反抗。現也比喻被迫採取某種行動。   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一回:“林沖雪夜上梁山。”   近義詞:迫不得已、鋌而走險。   反義詞:自覺自願、自告奮勇。   例句:   1·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大部分都是被逼上梁山的 ...

歷史故事成語解釋

  完璧歸趙: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他見秦王沒有誠意,可玉已經在秦王手裡,他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使寶玉完好迴歸趙國。圍魏救趙:指戰國時期的趙、魏兩國,原指戰國時期齊國用圍攻魏國國都大梁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邯鄲部隊 ...

寫出出自歷史或寓言故事成語

  鷸蚌相爭、守株待兔、畫蛇添足、杯弓蛇影、螳螂捕蟬、亡羊補牢、人面獸心、曲高和寡、囫圇吞棗、庖丁解牛、庸人自擾、嗟來之食、塞翁失馬、井底之蛙、刻舟求劍、濫竽充數、南轅北轍、驚弓之鳥、對牛彈琴、掩耳盜鈴、葉公好龍、黔驢技窮、東施效顰、杞人憂天、狐假虎威、買櫝還珠、畫餅充飢、拔苗助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