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風光的長白山放山習俗
別具風光的長白山放山習俗
長白山的放山習俗其實就是在採挖山參的過程當中形成的,它流傳於中國的人參之鄉吉林。放山的習俗包括專用的雨嫣、行為規範峰峰。其實,長白山放山習俗歷史非常的悠久。那麼,大家對於長白山的放山習俗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長白山放山習俗歷史溯源
撫松縣是長白山區人參生長的主要區域,素以人參之鄉聞名於世。據《太平御覽》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中葉,長白山區己經有人開始採挖人參。自唐朝以後,居住在東北的各部落進貢朝廷的主要貢品中就有野山參。到明末清初,長白山區採挖野山參己形成規模,成為當地人民群眾的主要生產活動和生活的重要來源。長白山區的勞動人民在近千年的採挖山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獨特的民間習俗口傳心授,世代相傳,早己成為長白山放山人共同遵守的習慣和規則,由此產生的信仰、思想品德、道德規範、環境意識、價值認同和傳統技能,極大的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習俗理念並昇華為一種獨特的人參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傑出價值,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
長白山放山習俗的基本特徵:
1、具有民族文化相融的多源性特徵。長白山放山習俗源於滿族先祖靺鞨人和女真人。至少一千多年前,靺鞨和女真人便在居住的長白山採挖野山參。在長白山挖參,把漢族文化同滿族文化有機相融,使放山習俗更加完整豐滿。
2、具有獨特性和地域性特徵。長白山放山習俗是長白山區特有的習俗,對長白山區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規範、環境意識、價值認同等方面具有極大的影響。與長白山的歷史和傳統聯絡緊密,反映了吉林文化傳承的特點和風格。
3、具有傳奇性特徵。山神老把頭孫良的傳說本身就是傳奇故事,無數放山人的親身經歷充滿著傳奇色彩。
4、具有傳承性特徵。放山習俗的形成歷經千年,完全是靠一代代的放山人師徒之間口傳心授才得以流傳至今。
5、具有科學性特徵。長白山放山習俗本身包括實用的傳統技能。從專用器具、放山場地的選擇、森林中方向辨別,到放山人的環境保護意識,都充滿著科學原理。
長白山放山習俗的主要價值:
具有多種特徵的長白山放山習俗,在整個長白山人參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長白山區的優秀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理念的遺存。其價值主要有兩點:
(一)學術價值。人參文化起源於放山。放山習俗歷史悠久,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華民族其他傳統習俗中實屬罕見,近年來己經引起國際上的許多專家學者的注意和研究。發掘、搶救和保護長白山區特有的放山習俗,不僅可以豐富和完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且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貢獻。
(二)實用價值。在中國各民族古老的習俗中,像放山習俗這樣歷經千年而仍具有實用價值的並不多見。發掘、搶救、保護放山習俗,對長白山區及到全國的現代化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別具風光的蒙古族祭祀文化--敖包
內蒙古大草原的每個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敖包,敖包其實就是一般的位於高坡或者丘陵之上的一種類似建築的東西。從遠處看,就猶如一座座尖塔。每個敖包又有屬於自己的名稱,敖包在牧民的心裡就是神像的象徵。
那麼,大家對於敖包有多少了解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祭敖包”習俗
“敖包”有用石塊壘起的,也有用土堆起來的,多築于山頂丘陵之上,一般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烽火臺。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築“敖包”。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後跨馬上路。隨著喇嘛教在蒙古社會傳播,到了清朝時期,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
關於敖包的各種說法
一、敖包是歷史上蒙古各部落為紀念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雄們而用石頭壘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靈的地方,敖包裡一般存放英雄的遺物。
二、各部落打仗的時候,都要極力搶佔山頭。勝利的一方,就把他們戰死的將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上,用石塊將墳墓覆蓋,以作紀念。在長期的征戰中,今天我這一方勝利了,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明天你那一方勝利了,搶佔了這座山頭,也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這裡。這樣,一來二去,石堆下雙方犧牲將士的遺體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戰雙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搶佔了這一片草原,就要帶著各種戰利品前來山頭上祭奠英靈。久而久之,石塊越壘越高,人們便把它稱之為“敖包”。
三、敖包是當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壇。自古以來,草原上的牧民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處都缺少牧草。牧民們便用他們的傳統方法,在山頭上壘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領領頭,在石堆旁邊祈禱,祭祀上天,降雨救災。
四、敖包是遠行的商人們用石塊壘起來作為馬隊、駝隊的路標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們就有這樣一種傳說。因為,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來就是“駝道”必經之地。
五、敖包是部落作為打仗時傳遞資訊用的,與中原地帶古戰場的烽火臺的作用差不多。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草原文化迅猛發展。近幾年,蒙古族敖包祭祀活動在原有的祭祀禮儀形式和內容上增添了許許多多新的民族文化內涵。除了進行摔跤、賽馬等體育競技活動外,還開展牧民歌詠比賽等文藝活動,使祭敖包活動發展成為內容豐富、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多民族共同參與的文化體育盛會,為祭敖包活動注入了新的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新鮮血液。
各具風光特色的成都青城山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及文化。那麼,大家知道關於成都的城市文化嗎?成都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濃重的一筆,尤其是其地域特色更是別具風格。成都有許多令人流連忘返的美麗風光,如果你有空了,就去看看,你定不會後悔。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成都的青城山,來了解一下吧。
青城山,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聖地,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名稱由來
青城山古名天倉山。唐開元十八年(730)更為現名。相傳軒轅黃帝遍歷五嶽,封青城山為“五嶽丈人”,故又名為丈人山。名為青城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終年常綠,諸峰環繞,狀若城廓。故為“青城”山。
另一種是青城山原名為“清城山”,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時佛教發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發生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兒,唐玄宗通道,親自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詔書將“清城”寫成了“青城”,所以改稱青城山,此據並非傳說,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詔書全文以佐。
位置境域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內,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區16公里。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
地形地貌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測到的資料)。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全山有36座山峰,諸峰環繞狀如城廓。
氣候特點
青城山景區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山地著名的“華西雨屏帶”的中北段,約30°54′N和103°35′E。全境周圍120km,保護面積1522hm2。區內氣候溫和溼潤,屬亞熱帶溫溼型氣候,年平均溫度15.2℃,最熱月極端溫度34.2℃,最冷月極端溫度一7.1℃;平均相對溼度81%;年降水量1225.1mm;無霜期271d(資料由成都市氣象局提供)青城山地質地貌上以“丹巖溝谷,赤壁陡崖”為特徵,土壤型別主要為山地黃壤,母巖為侏羅紀紫色砂岩、泥岩和礫岩的坡積物。
道教淵源
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儲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
張道陵,原名張陵,客居四川,學道於鶴鳴山中,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自稱出於太上老君口授,並根據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了“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被後世尊為天師,道名為張道陵。
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此後,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建立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代以後,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餘處,勝景108處。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現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
地方特產
青城四絕:一絕“洞天貢茶”,唐時蜀州味江是全國七大產茶區之一。宋時青城“紫背龍芽”、“白背龍芽”就被列為貢品。洞天貢茶茶質優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二絕“白果燉雞”,成都青城山地區的傳統名菜,湯汁濃白,雞肉異常鮮美;三絕“青城泡菜”,俗稱青城道家老泡菜。
以青城山道士生產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蔔、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為原料,放入用山泉水、精鹽、花椒等配製而成的特殊汁液中,脆嫩清鮮,深有回味;四絕“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產的獼猴桃鮮果為原料,按道家傳統工藝榨取果汁,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許麴酒釀造加工而成。酒味濃而不烈,甜而不膩。
長生宴:中國名宴—長生宴是青城山鶴翔山莊上善堂餐廳推出的道家滋補特色美食。自三國蜀漢時期,範長生在此建範氏莊園,修煉長生久視之術,採山之精、水之靈、珍林香草之花寶,巧妙烹飪,食之本色、本味,得享天年,壽齊彭祖。之後,藥王孫思邈居青城,又將川芎。青城道家自古多美食。山莊特級廚師依據《青城山道家食譜》等文獻中的道家菜品及融入民間的道家善生美食進行了精心的選料與烹飪。
後山老臘肉:煙香味濃、肥而不膩、口感獨特。
詩詞碑歇
青城山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讚譽。唐杜甫有詩寫道:“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又“丈人祠西佳氣濃,綠雲擬住最高峰。”這些著名詩句抒發了對青城山的愛慕的感情。唐代詩人岑參、錢起、賈島,宋代詩人陸游、范成大等,對青城山都有題詠。
香港民間的“搶包山”習俗
長洲搶包山復現民俗祥和
二○○五年五月十六日凌晨零時,全港市民都可以從電視直播中看到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的熱鬧鏡頭。
五月十五日,整個長洲己熱鬧非常,全日吸引了逾二萬名市民及遊客到場,令這個平日寧靜簡樸的漁村小島成了全城熱點;其中,白天的飄色巡遊美輪美奐、最具特色,晚上的“搶包山”更將整個活動的 ...
辣糊湯 別具風味的小吃
辣糊湯,又稱“胡辣湯”或“糊辣湯”已有百年曆史。它精烹細作,味道鮮美、經濟實惠、方便群眾、聞名城鄉,始於老城,現遍及大街小巷。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河南風味和西安回民風味。辣糊湯另有一個雅緻的名字叫八珍湯,叫八珍自然誇張,不過這也說明辣糊湯內容物很多。最常見的有面筋、海帶絲、粉絲、千張絲、花生米、香菜、薑末、 ...
別具風韻的紙紮藝術
我國的紙紮工藝歷史悠久,周朝時便有了紙紮的重要製品—花燈。惠州的紙紮除了承襲我國紙紮的優秀傳統外,還有自己的特點,工藝精緻而且用途極廣。喜慶用的花燈、醒獅、舞龍、風箏,祭鬼神用的扎製品:紙馬、人、屋、家居物品、橋、寶塔、鳳鳥魚蝦之類,皆是紙紮的寵兒。通常,新民街、水東街、上塘街、惠新東、惠新西街、法院前街 ...
元宵節放燈習俗-送孩兒燈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 ...
哪些菜放山胡椒油好吃
1、腥菜:牛,羊,魚,野味,海鮮等。
2、調味:粉面,湯菜,夜宵,龍蝦,唆螺,火鍋的調味。
1、山胡椒油簡介:山胡椒油是一種新型、健康、純天然的增香調味佳品,以稀有野果山蒼子、木姜子為主料,經現代工藝精心萃取而成。具有增味、賦香、袪寒、消暑、散氣等功效,適用於牛、羊、魚、龍蝦、喝螺、海鮮等葷腥菜及 ...
別具風味的意思是什麼
別具風味,同“別有風味”,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原指美好的口味,引申為事物的特色。另有一種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出自清朝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回:“此時只覺四處焦香撲鼻,倒也別具風味。”,舉例造句: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具風味的。 ...
綠竹別具三分景的下一句是什麼
綠竹別具三分景的下一句是紅梅正報萬家春。意思是竹子已經告別了它繁盛時的一片綠色景象,而此時正是紅梅開放為萬家報春的時節,也就是春回大地之時。上聯的“綠竹”對應下聯的“紅梅”,而這都是歲寒三友,竹子有骨氣、正氣、長壽的寓意;而梅花則是堅強、聖潔、高尚的代表。
對聯對仗的要求:
1、字數要相等,斷句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