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劉歆與古文經學的興起

劉歆與古文經學的興起

  劉歆在對今文經學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又竭力提倡古文經學。劉歆認為,當時太學中的博士們所傳習的經典是在秦焚書之後、由漢初經師憑記憶口耳相傳下來的,因此難免會有差錯。所以這些用漢初文字記載下來的“今文經”是不完全的,不是全經,也不是真經。

   “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所 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餘通,藏於秘府,伏而未發。孝成皇帝閔學殘文缺,稍離其真,乃陳發秘藏,校理舊文,得此三事,以考學官所傳,經或脫簡,傳或間 編。傳向民間,則有魯國柏公、趙國貫公、膠東庸生之遺學與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識者之所惜閔,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這就是說,在劉歆看來,只有“古文經”才是真經、全經;而“古文經”又有三個來源:一是魯恭王在孔宅壞壁中的發現;二是宮庭秘府藏書的公開;三是民間經 師的傳習。這三者比較起來,當然是從壞壁中和秘府中得到的經典更加可靠。因此劉歆竭力主張將“古文經”《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及《古文尚書》立 為博士,其重點又在《左氏春秋》。

  因為劉歆認為,與透過“口說”流傳下來而倍受尊崇的“公羊春秋”相比,《左氏春秋》是由左丘明執筆記錄下來的孔子與左丘明一起研究魯國曆史的成果,因此它最能代表孔子的思想。

   劉歆說:“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歷數,藉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 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 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於學官,鄒氏 無師,夾氏未有書。”

   在這裡,我們除了注意劉歆所謂只有《左傳》才是孔門真傳之外;我們還應特別注意的是,在古文經學家劉歆的筆下,孔子已由今文經學中“受天命”的“聖王” 和讖緯神學中作為“黑帝之子”的神還原成了一個研究古代制度文化的學者、還原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這是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讖緯神學的最大不同之處。

   劉歆倡立古文經博士,在哀帝時未能實現。但平帝即位後,王莽為了改制代漢,開始推崇古文經,因此他為《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 《周官經》皆立了博士,古文經學在新朝時盛極一時,到東漢時又獲得了更大發展,尤其是東漢後期,出了馬融、許慎、鄭玄等幾位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他們深究 經義,兼採今文之說,在學術上佔有了壓倒的優勢。後來經過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今文經典喪失殆盡,而古文經學卻流傳不絕。事隔一千年之後,在清末時今文經 學才重新出現。

劉向、劉歆對先秦諸子學的復興

  在儒學作為經學而一統天下之後,劉向、劉歆父子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諸子百家的著作與學說,並強調從中吸取思想營養以改善儒學。

  劉 向在對《管子》、《晏子》、《韓非子》、《列子》、《鄧析》、《關尹子》、《子華子》以及《戰國策》等著作進行了系統整理的基礎上,認為它們皆有符合儒家 經義的地方。劉向說:“《管子》書,務富國安民,道約言要,可以曉合經義。”“荀卿之書,其陳王道甚易行”,“其書比於傳記,可以為法”。至於道家,劉向 則認為“(道家)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兢,合於六經”。

  除 此之外,劉向還在《說苑》、《新序》中直接採用並假借諸子之口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見解,實際上這也是對諸子學的一種肯定。劉歆繼承父業,他在《七略》 中把儒家和諸子各家並列為十家,並認為各家可以互相補充:“其言雖殊,闢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不僅如此,劉歆還特別強調從諸子各家中汲取思想營養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兼採各家之長,方能“通萬方之略”。正如《易》中所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 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如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既然諸子各家皆為“六經之支與流裔”,那麼在當時“去聖久 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的情況下,“彼九家者,不猶愈於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捨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在劉歆看來,只有恢復諸子學的思想傳統,才能在吸收各家思想長處的基礎上,使儒學由僵化的經學、世俗的神學變為真正能夠治國安民的“經世致用”之學。劉向、劉歆父子在當時經學獨尊的情況下,大力倡導研究諸子之學,對削弱官方學術思想的統治、解放思想是有積極意義的。

劉禪與孫皓誰的晚年更好

  劉禪和孫皓都是亡國之君,但劉禪的封爵高於孫皓的封爵,所以晚年劉禪的晚年更好;

  劉禪:蜀漢孝懷皇帝,字公嗣,小名阿斗,出生於荊州,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漢章武三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援其北伐,後又支援姜維北伐,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景耀六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

  孫皓:字皓宗,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公元264年至280年在位,吳大帝孫權之孫,孫和之子,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在洛陽去世。


馮紹峰合作過哪部電視劇

  是電視劇《女人花》。劇中劉濤扮演的黃梅兒,三歲時,出身於忠良之家的汪子吟遭難,她和兩姐妹被家丁帶著悄悄地逃出。在逃亡過程中姐妹失散,她被清風班班主鄧清風夫婦收留,改名黃梅兒,隨夫婦2人學唱黃梅小調。15年後,汪子吟長大成人,成為清風班當家花旦。   欺行霸市的劉家少爺劉劍雄逼黃梅兒與之成親,還逼得她家破人 ...

名士七人為友被稱為什麼

  劉表與名士七人為友,被稱為什麼江夏八俊,也稱作荊襄八駿。具體這八個人分別為:劉表、陳翔、範滂、孔昱、範康、檀敷、張儉、岑晊。江夏八俊出自《三國演義》第六回。   劉表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名列“八俊”。早年因參與太學生運動而受黨錮之禍牽連,被迫逃亡,光和七年,黨禁解除,被大將軍何進闢為掾 ...

王朗文言文的解釋

  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則。   意思是說,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感到十分為難而沒立刻答應。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後面的賊寇已經追上來了,王朗想拋棄剛才搭船的人。華歆說:剛才我之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安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 ...

擴句諸葛亮討論天下大事

  擴句:   1、求知若渴的劉備在茅廬裡與人稱臥龍的諸葛亮討論關於三分天下的天下大事。   2、在茅廬之中,劉備與諸葛亮在一起激烈的討論天下大事。   3、夜幕下,思賢若渴的劉備與有著臥龍之稱的諸葛亮在軍營裡挑燈討論興霸業的天下大事。   擴句,又稱擴寫,顧名思義,與縮寫剛好相反,是在主幹的基礎上添枝加葉, ...

漢哀帝董賢是怎樣一段故事

  漢哀帝劉欣與董賢的故事來源於“斷袖之癖”的典故。   當時的董賢從事夜間報時的工作,有一天劉欣夜晚看見董賢,被他的美貌所吸引,並因此把董賢叫到跟前,仔細端詳,發現他比後宮佳麗還要清秀可人,後來甚至讓他侍寢。一天哀帝早晨醒來,見董賢還睡著,哀帝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可是衣袖被董賢的身體壓住,不能取 ...

孫儷一起演的電視劇叫什麼名字

  《羋月傳》。據悉,《羋月傳》是劉濤和孫儷的第一次合作。在劇中劉濤飾演的羋姝和孫儷飾演的羋月,作為同父異母的姐妹,相愛相殺。羋月原與楚公子黃歇青梅竹馬,真心相愛,但無奈被楚威後作為嫡公主羋姝的媵侍遠嫁秦國。媵即為先秦時期漢族婚姻制度的一種風俗,以媵妾隨嫁的多妻制婚姻,但本不侍寢的羋月後來獲得秦王的寵愛,這導 ...

曹操煮酒論英雄是什麼

  故事典故:三國時,董承約劉備等立盟除曹。劉備恐曹操生疑,每天澆水種豆。曹操聞知後,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議論天下英雄。當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聞之大驚失箸。風和日麗的天氣突然雷雨大作,劉備以膽小、怕雷掩飾而使曹操釋疑,並請征剿袁術、此時關羽張飛趕到,乃藉以脫身。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