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北京懷柔發現古崖居+明朝嘉靖年以前形成

北京懷柔發現古崖居 明朝嘉靖年以前形成

  

  近日,懷柔區九渡河鎮二道關村有4處古崖居被村民發現。其中一間石屋面積不大,但石床、灶臺、煙道、石臺等生活設施齊全。

  據悉,懷柔區文物部門將於近期實地勘察這些古崖居。

  

  古崖居周邊配套設施十分齊備

  新發現的古崖居位於二道關村鱗龍山自然風景區內西側、古寺溝西北坡的半山腰峭壁上,距公路約兩公里。幾處古崖居依地勢建在相對較高的高地之上,相互間距約二三十米,有連通小路,彷彿一處小型古村落,掩映在周邊的林木和山石中。

  據二道關村民、《百村史話》二道關村史撰稿人呂朝斌介紹,這些石洞的存在村民們很早就知道,但誰也沒想過可能是古蹟。直到今年撰寫村史,他和同伴想起這幾個山洞,便專程前往探訪。

  古崖居共有4處,其中一間石屋前部形狀酷似窯洞,室內面積約18平方米,屋內有石床,放置灶具的灶臺、煙道,放置物件或供奉佛像用的石臺等。室內四周牆壁及屋頂稜角分佈規則,像是人工用刀斧鑿刻過。

  石床邊緣整齊,四周內壁抹有石灰,窗臺坍塌散落的石塊也很規整,灶臺和屋外頂部牆壁還有煙燻的痕跡。

  還有兩處古崖居,四壁同樣稜角規則,都有插木孔、凹託,通道和室內造型也很巧妙。還有一間石屋像是庫房,屋頂兩側有兩個直徑約20釐米的石槽,“石槽用於放置木門,房間很像做儲物用的庫房。”呂朝斌說。

  古崖居前方有塊地勢相對平坦的臺子,上面平放著一個加工糧食的石碾盤,碾盤的槽已被磨平。古崖居旁還有一塊凹陷的巨石,呂朝斌分析應該是用來儲水的。按古崖居周邊設施來看,曾在此居住的人還能在山前的空地上種植糧果,用石碾加工糧食,到巨石處取水,配套設施十分齊備。

  “古崖居應形成在明朝嘉靖年以前”

  呂朝斌稱,明朝嘉靖年間,修建黃花城長城。1522年,此地建關後才漸成村落,越來越多的村民在這裡建房居住,慢慢演變成今天的二道關村。

  修建長城需動用大批人力,這樣幾間狹小洞室顯然不是供修建人員居住的。這幾間古崖居應該形成在明朝嘉靖年以前,距今或有上千年曆史,“這只是初步猜測,需要專家進一步考證。”

  不少網友在微博上看到這一訊息後開始各種猜測。網友“冬夜寒星淚”說:“我想知道這當初是用什麼武功砸出來的洞”,還有網友評價山洞武俠感好強,調侃是“閉關洞”或是“段譽、楊過發現秘籍的地方吧”。

北京懷柔發現古崖居 楊過發現秘籍的地方?

  近日,懷柔區九渡河鎮二道關村有4處古崖居被村民發現。其中一間石屋面積不大,但石床、灶臺、煙道、石臺等生活設施齊全。據悉,懷柔區文物部門將於近期實地勘察這些古崖居。

  古崖居周邊配套設施十分齊備

  新發現的古崖居位於二道關村鱗龍山自然風景區內西側、古寺溝西北坡的半山腰峭壁上,距公路約兩公里。幾處古崖居依地勢建在相對較高的高地之上,相互間距約二三十米,有連通小路,彷彿一處小型古村落,掩映在周邊的林木和山石中。

  據二道關村民、《百村史話》二道關村史撰稿人呂朝斌介紹,這些石洞的存在村民們很早就知道,但誰也沒想過可能是古蹟。直到今年撰寫村史,他和同伴想起這幾個山洞,便專程前往探訪。

  古崖居共有4處,其中一間石屋前部形狀酷似窯洞,室內面積約18平方米,屋內有石床,放置灶具的灶臺、煙道,放置物件或供奉佛像用的石臺等。室內四周牆壁及屋頂稜角分佈規則,像是人工用刀斧鑿刻過。

  石床邊緣整齊,四周內壁抹有石灰,窗臺坍塌散落的石塊也很規整,灶臺和屋外頂部牆壁還有煙燻的痕跡。

  還有兩處古崖居,四壁同樣稜角規則,都有插木孔、凹託,通道和室內造型也很巧妙。還有一間石屋像是庫房,屋頂兩側有兩個直徑約20釐米的石槽,“石槽用於放置木門,房間很像做儲物用的庫房。”呂朝斌說。

  古崖居前方有塊地勢相對平坦的臺子,上面平放著一個加工糧食的石碾盤,碾盤的槽已被磨平。古崖居旁還有一塊凹陷的巨石,呂朝斌分析應該是用來儲水的。按古崖居周邊設施來看,曾在此居住的人還能在山前的空地上種植糧果,用石碾加工糧食,到巨石處取水,配套設施十分齊備。

  “古崖居應形成在明朝嘉靖年以前”

  呂朝斌稱,明朝嘉靖年間,修建黃花城長城。1522年,此地建關後才漸成村落,越來越多的村民在這裡建房居住,慢慢演變成今天的二道關村。

  修建長城需動用大批人力,這樣幾間狹小洞室顯然不是供修建人員居住的。這幾間古崖居應該形成在明朝嘉靖年以前,距今或有上千年曆史,“這只是初步猜測,需要專家進一步考證。”

  不少網友在微博上看到這一訊息後開始各種猜測。網友“冬夜寒星淚”說:“我想知道這當初是用什麼武功砸出來的洞”,還有網友評價山洞武俠感好強,調侃是“閉關洞”或是“段譽、楊過發現秘籍的地方吧”。還有網友表示想去實地探訪,呼籲朋友:“下週就去?”

北京懷柔發現1300米明前殘長城

  

  一段1300米長的明前殘長城遺蹟,在懷柔被發現。昨天,這樣一則訊息,再次引發各方關注。

  迥異於眾所周知的慕田峪、八達嶺等明代長城,在京郊的崇山峻嶺間,還藏著一條明前古長城。然而,苦於歷史文獻語焉不詳、出土文物鳳毛麟角,多年來,人們對這條略顯神秘的長城只能管窺蠡測,難見全豹。

  昨天懷柔傳來的這則新聞,無疑為人們探查古長城增加了利好訊息。此前,門頭溝、延慶、昌平等區縣相繼發現古長城遺蹟。頻頻現身的遺蹟,讓這條原本斷斷續續、掩身於山野草莽間的古長城,正在慢慢變清晰。

  正如北京大學歷史地理教授嶽昇陽所說,雖然文獻中的記載只有寥寥數筆,但近年來頻頻發現的遺蹟,正在填補北京古長城歷史的空白。“現在,可以初步判斷,這條古長城由東靈山入現今的北京市界,一路逶迤向東,穿過門頭溝,連線昌平,向北拐入延慶,再向東進入懷柔、密雲。”嶽昇陽說。

  懷柔古長城最新發現 殘長城闖進攝影師鏡頭

  勻稱的石塊、梯形的牆體、散落的石堆……這些景象,不由把觀者帶入了金戈鐵馬、狼煙四起的歲月。昨天,懷柔區幾位攝影愛好者在渤海鎮三岔村北葦灘西山頂拍攝。誰也不曾想到,荊棘密草間,突然,一段千餘米長的殘長城闖進鏡頭。專家初步推斷,這很可能是北齊時期的長城遺址。

  這段殘長城位於懷柔區渤海鎮三岔村與延慶縣四海鎮海子口村的分水嶺梁頭之上,呈東北、西南走向。如果以兩村交往的梁頭山道劃分,東北段大約500米,西南段大約800米。

  經現場勘測,殘長城遺址成梯形形狀,現存遺址最高點在1米左右,根據坍塌和散落的石料分析,原來的長城至少在2米以上。在這段殘長城的兩處制高點上,還有兩個敵樓的遺址,遺址成圓形,散落的石料面積約一百平方米,這些敵樓選在制高點,一是出於偵察瞭望敵情的需要;二是供守城將士換防休息之用。

  殘長城與明長城沒有銜接點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孤立的殘長城與明長城沒有銜接點。年近七旬的懷柔文物管理所老所長張伶綿據此分析說,這段殘長城至少建於明長城之前。從其建築結構上看,明代長城多為石條底座,磚體牆垛,且白灰勾縫。而這段殘長城則是幹碴牆體結構,既沒有石條底座,也沒有散落的磚垛痕跡。

  從地理位置上看,這段殘長城位於懷柔和延慶兩個塞外村的交界之處,且北有外長城,南有二道關和南冶口內長城,再加之如此簡陋的構築結構,至少可以確認此段長城不像明代長城遺址。

  明長城改線,北齊長城得存

  那麼,此段長城到底建於什麼年代呢?《延慶州志》說:“古長城,在州南二十餘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築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至永寧一帶遺址猶存。”

  長城學者宋國熹也曾在中國長城網上撰文說:“延慶縣四海鎮海字口與懷柔區渤海鎮三岔兩村交界處的石塊幹碴邊牆,被當地人傳稱是秦長城”。

  然而,現在學術界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北京地界上的早期石長城絕大多數都是約1500年前的北齊時期建設的。因為後來的明長城很多都是疊壓在早期長城上修建,所以外露在地表的北齊長城遺蹟並不多見。只有在明長城因故改道或者沒有修建的地方,還能清楚地看到。

  初步判斷,懷柔發現的這段殘長城正屬上述情況。“這段長城未列入懷柔長城的統計里程範疇,根據明代長城是在北齊長城基礎上修建的說法,這段殘長城很有可能是當時修建明長城時,因區域性改線時而被甩下的一段北齊年代的長城。”張伶綿說。

  門頭溝古長城現存最密 五段古長城藏身門頭溝

  僅在門頭溝區境內,可以確認的明前早期長城就有5段:雁翅鎮馬套村北洋溝長城、雁翅鎮大村北西嶺至德勝寺長城、雁翅鎮房梁村長城、清水鎮江水河村東靈山長城、雁翅鎮馬套村旁路溝東臺嶺長城。是本市迄今發現的古長城最密集的地帶。

  這是截至去年的全國長城普查獲得的成果。門頭溝區長城普查小組在野外調查、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經專家指導驗收後,確認這五段牆體均為北齊長城,總長度約7000米。

  門頭溝古長城防禦北、東方向

  北齊修築長城主要是防禦北方少數民族(即柔然、突厥)的入侵,門頭溝明前早期長城的走向有東北-西南、東南-西北、北-南,基本防禦方向可以確定為北與東。資深長城文物專家顧大勇告訴記者。

  對於北方的防禦比較好理解,但對於東面的防禦作何解釋呢?顧大勇說,因為當時北齊所要防禦的重點在如今的山西太原、河南的洛陽與河北的臨漳縣(當時的鄴城),而當時的門頭溝地區的東面不是像遼金以後建有大型都城,極可能是一片開闊地,一旦居庸關被突破,那麼透過門頭溝的山路,可以抵達河北與山西,而且不易被發現。

  公元563年突厥曾發動20萬兵民毀壞長城,564年又幾次用兵大掠幽(今北京市)、恆(今山西大同)州境,這才使北齊在天統元年間對之前的長城進行了大規模修繕。

  王平鎮儲存最早修築長城記錄

  位於門頭溝入山不遠的王平鎮河北村有東魏武定三年刻石,上刻有“大魏武定三年,十月十五日、平遠將軍、海安太守築城都使元勒,又用夫一千五百五人,夫十人,鄉豪都督三十一人,十日訖功”字樣,共4行,49字。

  該文記載了東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平遠將軍在此處駐軍築城之事,如今刻石所在的山坡地上還可依稀見到夯土牆基的痕跡,刻石文中的“城”與“斬山築城”的“城”均為城牆的意思。因此,這塊刻石是門頭溝境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修築長城的有文字記錄的實物遺存。

  昌平古長城現存最長

  19公里古長城穿越延慶昌平

  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公佈的長城踏查結果顯示:去年,從延慶大莊科鄉解字石村至昌平大嶺溝,再到八達嶺一線,發現了一段長約19公里的古長城遺址。據初步推斷,這段長城建於北齊時期,距今約有1500年曆史,是迄今北京發現的綿延最長的古長城。

  這也是昌平區境內發現的第三處長城遺址。同時,這項發現也證明,北京西北方向明長城空缺處其實有古長城存在。

  明長城斷頭處存在更早長城

  昌平區的長城遺址踏查怎麼還要跑到延慶縣的地界上?原來,明長城在北京的西北方向有一段大約19公里的空缺地帶:從東往西,明長城從懷柔黃花城進入延慶的解字石村後突然截止;從西往東,八達嶺明長城過水關之後,也一下子沒蹤沒影。

  本該綿延不絕的明長城,為什麼在京西北會有一段空白?對此,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在此前2006年全市舉行的大規模長城踏查行動中,文物工作者發現,很多明長城是疊壓在明朝以前的古長城遺址上修建的。按照昌平境內已發現的三處石牆遺存的大致走勢,很有可能和明長城的斷頭處有某種關聯。

  2010年5月,由昌平區文物管理所4名工作人員組成的踏查組,來到延慶解字石村,現場進行踏訪。村北的山頭上,從懷柔方向延伸過來的明長城在最後一個敵臺的位置上戛然而止。敵臺由條形磚石砌成,主體部分已經坍塌,但基座儲存還比較完好。站在敵臺位置上嚮明長城消失的西南方向眺望,果然,山上影影綽綽匍匐著石壟狀的牆體遺存,和昌平境內發現的石牆極為相似。

  在當地老人的指點下,踏查小組以解字石明長城斷頭處為起點,順著山勢,向西南方向追蹤古長城遺蹟。沿途,石牆若隱若現,有的地段儲存較為完好,有的地段完全看不到痕跡。儲存完好的石牆,高度1米到1.5米不等,寬度1至2米不等。堆砌石牆的石塊多為就地取材的碎石,形狀、大小不一。有的呈散亂堆積狀,有的是與土混合堆積在一起,僅在區域性地方,能看到有較大石塊砌築的痕跡。由於年代久遠,很多石牆坍塌得比較嚴重,有的上面已經長出茂密的荊棘。

  一路向西南踏訪,越過延慶松樹溝村的石門,就進入昌平地界,很快就是此前發現的昌平大嶺溝村石牆遺址,繼續往西南方向走,是邊牆子村石牆遺址;然後在碓臼峪村、錐子石村、立石溝南山上都發現了明顯的牆體遺存,長度從120多米到1000多米不等。“這時就已經能肯定,這些牆體遺存是屬於同一段古長城遺址。”昌平區博物館館長邢軍說。

  這段古長城通往何方?踏查組歷時兩個月,再次進入延慶縣地界,來到井莊鎮北地村,又發現了長達兩公里的牆體遺存。之後,再往西南就是水關長城附近的水關村。“之前,我們猜測這段古長城會和水關長城連上,後來發現不是。它從水關長城的北邊繞了過去,直奔八達嶺明長城的方向,最後和八達嶺長城相接。”邢軍介紹。

  至此,這段古長城遺蹟的線路、走向,基本水落石出。“起點是延慶解字石,終點是八達嶺,全長大約19公里,這一段也恰好是明長城在北京的空白處。”邢軍說,此前,文物工作者普遍認為這段區域沒有長城存在。這次踏查有力地推翻了這個論斷,“仍然有長城存在,只不過是比明代更古老的早期長城。”

  連結

  北京古長城多為北齊建

  按照當前學術界比較集中的觀點,北京境內現存的明代以前石長城,大多為北齊所建。北齊轄境相當今天山東、河北全境及山西大部和河南的一部分。據史書記載,北齊立國之時,西有北周的虎視眈眈,北有突厥、蠕蠕(柔然)、契丹等的侵擾,形勢嚴峻。為了加強對周邊國家及遊牧民族的防禦,北齊曾在北部和西部多次修築過長城,其規模在秦朝之後、明代以前這段時期裡,堪稱第一。

  經過多次修建的北齊長城基本可連綴成兩條主線,一條為北面的外邊,自今山西西北蘆芽山、管涔山向東北延伸,經大同、陽高、天鎮北境入河北省張家口赤城縣境,再沿燕山山脈東南方向經北京、天津、唐山市境入秦皇島市山海關抵達海邊。另一條是南面的內邊,其西起山西西北偏關一帶東南行,至武縣轉向東北,沿恆山山脈東來進入河北省內,再沿太行山北上折向東,行經北京西北部——即經過門頭溝、昌平,在昌平居庸關南口處與外邊長城相會。

  專家建議

  古長城遺址應整體保護

  北齊不但修築了長城,還在長城沿線每十里建有一座戍所。近年來,本市已經在門頭溝、昌平、密雲等地明前古長城遺址沿線,發現多個北齊長城的戍所遺址。嶽昇陽教授就此建議:應該打破區縣劃分,對綿延京北的古長城遺蹟整體保護,以保證其歷史價值。

  嶽昇陽教授呼籲:北齊遺物在北京地區發現不多,這些北齊時期的戍所遺址是研究北京地區北齊時期軍事和文化的重要遺物,希望文物部門能夠有選擇地進行發掘,並立牌保護,以免在旅遊開發和植樹綠化中受到破壞。


明朝嘉靖皇帝安陸府在哪裡

  安陸府:元至元十五年,升郢州置安陸府,治所在長壽,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明初降為安陸州。明世宗嘉靖十年,升安陸州為承天府。因嘉靖皇帝生養髮跡於此,御賜縣名為“鍾祥”,以其龍飛之地取“鍾聚祥瑞”之意而賜名。安陸府與當時南京應天府、北京順天府並稱全國三大名府,盛極一時。 ...

明朝嘉靖為何20不上朝

  原因:朱厚熜初承大統時,對國事尚有所作為,除採取了歷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減貢、賑災等措施外,還扭轉了正統以來形成的內監擅權、敗壞朝政的局面,並曾下令清理莊田,不問皇親勢要,凡系冒濫請乞及額外多佔者悉還之於民等。但這種善政並沒有保持多久,一年以後,即有十漸等奏疏出現。特別是經壬寅宮變幸得未死,他被嚇得失 ...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驄熜是哪個字

  1、朱厚熜,即明世宗,出生地湖廣佈政司安陸州,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到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   2、正德十六年4月20日,明武宗駕崩,由於武宗死後無嗣,因此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

如何評價明朝嘉靖

  明朝嘉靖帝是一個很有政治手段,不理朝政仍然能掌控國家,但是缺少識人之能的皇帝。   朱厚熜,即明世宗,出生地湖廣佈政司安陸州,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   正德十六年4月20日,明武宗駕崩,由於武宗死後無嗣,因此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 ...

北京著名的橋是什麼橋

  北京著名的古橋有十七孔橋、界湖橋、豳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和柳橋。其中,十七孔橋位於頤和園內,是著名的金光穿洞,十七孔橋在冬至前後會呈現紅光穿橋洞的奇景。古代匠人在建造橋時掌握和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識,當太陽在冬至前後下午最低點照射時,陽光會貫穿整個橋洞,呈現“紅光穿洞”的自然奇觀。此外,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 ...

北京懷柔旅遊景點

  1、慕田峪長城,慕田峪長城在中外享有“萬里長城,慕田峪獨秀”的美譽。景區內山巒疊嶂,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長城全長5400米,是中國最長的長城 ,也是著名的北京十六景之一,國家AAAAA級旅遊區。   2、紅螺寺,紅螺寺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區。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浸潤,奇妙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成就了紅 ...

明朝嘉靖二十六進士都包括誰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共有316個。   主要人物簡介:   1、李春芳,生於1510年1月14日,死於1584年4月18日,字子實,號石麓。南直隸揚州興化人,祖籍句容。明朝內閣首輔。   2、張居正,生於1525年,死於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北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