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餘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潭柘寺寺內佔地2.5公頃,寺外佔地11.2公頃,再加上週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
2、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1、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餘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潭柘寺寺內佔地2.5公頃,寺外佔地11.2公頃,再加上週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
2、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山,距市區35公里。因寺內的龍潭和柘樹非常有名,所以人們稱之為潭柘寺。潭柘寺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北京流傳著“先有潭柘寺,後有幽州城”的說法。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愍帝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名嘉福寺。唐改建為龍泉寺。金代擴建為大萬壽寺。明代皇家幾次賜名修建。至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起,又大事重修,清聖主於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親賜寺名“敕建岫雲寺”。寺名歷代更改不一,獨潭柘一名,傳久不衰。
潭柘寺依山而建,佔地2.5公頃。外圍有附屬建築和森林草場,寺內現存殿堂638間。寺院佈局分東西中三路。中路依次有牌坊、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遺址、毗盧閣等建築。庭院內古木參天,綠蔭覆地。三聖殿前左側有銀杏一株,稱“帝王樹”,相傳為遼代種值,已近千年,至今仍枝葉茂密。毗盧閣為二層樓閣,踞寺之最高處,登樓可俯瞰全寺和環山風景。東路為行宮和方丈院,另有流杯亭一座,此處建築尺度較小,庭院幽靜,修竹叢生,泉水淙淙。流杯亭是沿襲漢魏時期“曲水流觴”的遺風。亭內懸掛乾隆題寫的“猗亭”橫匾,流杯亭在北京共有四處,以潭柘寺和中南海的流水音最為有名。西路為一組寺院殿堂,有楞嚴壇、戒壇和觀音殿等。寺後有觀音殿。寺外北有龍潭,南和東南有安樂延壽堂、東觀音洞、明王殿。寺前有上、下塔院,寺內有金、元、明、清各代僧人墓塔70餘座,都是磚石結構的,以密簷式為主。潭柘寺保持了明代佛寺的總平面佈局與規模,較完整地保留了清代皇家行宮。歷代僧人墓塔群也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1、萬壽寺位於北京海淀區高梁河(長河)廣源閘西側,原稱聚瑟寺,建於唐朝。清乾隆十六年、光緒二十六年兩次重修。
2、光緒初年曾毀於火,之後成為菜圃,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修萬壽寺作為行宮,連菜圃一起圈入。
3、萬壽寺為北京藝術博物館,館內收藏各類古代藝術品5萬餘件,主要包括歷代書法、繪畫、碑帖、名人書札、宮廷織繡、官窯瓷器、古代傢俱、歷代錢幣及璽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