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圍繞北極星轉動,它的斗柄就像鐘錶的指標一樣轉動,4分鐘轉一度。24小時轉一圈。但不論怎麼變化,北斗七星所指向的北極星的方位是不變的,永遠指著地球北極軸。北斗七星從頭開始到鬥尾結束,共有七顆行星,像一個勺子狀,每個行星都有自己的存在和意義。
北斗七星圍繞北極星轉動,它的斗柄就像鐘錶的指標一樣轉動,4分鐘轉一度。24小時轉一圈。但不論怎麼變化,北斗七星所指向的北極星的方位是不變的,永遠指著地球北極軸。北斗七星從頭開始到鬥尾結束,共有七顆行星,像一個勺子狀,每個行星都有自己的存在和意義。
七童臥鬥秘法:北斗七星,天之柄也,天罡星也。萬物無罡不生,無罡不育,把握天罡,即持住天地之樞機也。天罡定位,指東為春,指南為夏,指西為秋,反映北為冬,斡施布化,行度周天三百六,無不由罡所控也。《靈道宗法》之《七星四部》(又名《北斗天心正法》)訣雲:統御群星覽權要,布度周天起經綸;虛危斗柄輕輕動,便是人間秋與春。
其法序曰:乾坤既成,三界已定,日月星辰,各展爭輝,太上混元道祖主慈憐三界排序生化,敕下法旨,設下樞機,以真數而斡施週轉,布化周天三百六,總覽權要,運化陰陽,掌持劫運,總監眾靈,統御天人。其注曰:北斗天心,罡光流佈,萬物萌生,陰陽化育,律令有情,罡光所指,應者為生,罡光所背,無不兇驚,策役神將,啟動神明,赫赫威嚴,道法殷殷。
北斗七星者,一曰天樞,二曰天璇,三曰天璣,四曰天權,五曰玉衡,六曰開陽,七曰瑤光。鬥者,乃四星象杓,三星象鬥。杓即柄也,亦謂斗杓、斗柄是也。
修煉該七星大法,夔以整形道門之秘符敕致令“三三七星”,方可起修,正所謂“毫髮對應不殊差”是也,如此,方三辰定位,乃提點乾晶,納盡玄海之水。七童臥鬥,乃道門傳統秘法,但不編入本《七星四部》正演,僅為法外餘功,其大要如下:
於亥子時,清心淨慮入靜室,朝北位焚以清香一柱,拜安星君二十四,繼叩齒二十四通,佇神以禱告,謁表以飛章。禮畢,則隨北而側臥,左右皆可。念存“三三七星”於辰位顯發,光彩大耀,熠熠光焰,彌滿大宇虛空,六合之內,充塞芒晟,中有流明焰液,入聖體,注經脈神宮。特別那溫液流動,甘露純潤,則呼童子現身,以七定之光而助吾之法用矣。有訣,曰:七彩靈光耀紫庭,雲峰彌湧覆聖嬰;混化原來是一氣,
楊公養老看雌雄,天下諸書對不同,貪巨祿文廉武破,左輔右弼共九宮。造化樞機凴斗轉,五個吉星四個兇。
解:北斗七星鬥曰第一貪狼木,第二為巨門土,第三祿存土,第四文曲水,第五廉貞火,第六武曲金,第七斗杓破軍金,武曲之旁左為左輔太陽金,右為右弼太陰金,而每月戌時斗柄破軍所指之辰,即為月建,斗柄指定天下皆春,為正月;斗柄指巳天下皆夏,為四月;斗柄指申天下皆秋,是為七月;斗柄指亥天下皆冬,為十月。楊公因之以辨巒頭辨水法,貪狼、巨門、武曲、左輔、右弼五吉星,破軍、祿存、文曲、廉貞四凶星。
九星翻來成九卦,法傳《仙婆妙集》中。
解:八卦分佈四正四隅,中宮在中央是九宮也,其數一白在坎,二黒在坤,三碧在震,四綠在巽,五黃在中,六白在乾,七赤在兌,八白在艮,九紫在離,此洛書之數也。今以九星配之故成九卦,《地理仙婆集》詳載其法。
催官之法賴公傳,淨陰淨陽分其間,奇要配奇偶配偶,洛書位上排先天。
解:伏羲先天卦與洛書位相配法:洛書戴九履一,先乾南坤北;左三右七,先天離東坎西;皆得奇數是為淨陽。洛書二四為肩,先天兌東南,巽西南;六八為足,先天震東北,艮西北;皆得偶數是為淨陰。賴公謂萬物之生不生於一,生物必兩,奇遇奇偶遇偶,如一遇七得八,一遇三得四,二遇六得八,二遇八得十,皆兩數也,若奇遇偶,偶遇奇,一遇六得七,一遇八得九,二遇七得九,二遇五得七,皆一數也,非孤則寡焉能生育。此《催官篇》陽龍則喜陽水、陽砂,而立陽向。陰龍則喜陰水、陰砂而立陰向之旨也。
更喜廖公善翻卦,專取輔星詳水法。
解:《仙婆集》翻卦法所用後天八卦掌訣,以對宮起貪狼。如吳景鸞遷徽州府基法,府龍入首束咽過峽,六十龍中系癸卯逮震宮,依掌訣卦例震與離對,則貪狼在離,巨門在乾,祿存在巽,文曲在艮,廉貞在坤,武曲在坎,破軍在兌,輔弼在震本卦。如下圖:
《鬥首藏本》序言:鬥首者,乃星中之魁,幹元之神。在天為星斗之祖,在地為山川之宗,至尊至大,故鬥首乃五行之至理,推禍福無不效驗。但此變化莫測,非硬局可推測,非庸師可測度。克擇之訣有百十二家,諸通書只有鬥首名目,未有鬥首真訣。豈非有作者之聖,而無述者之賢耶,蓋以天地之秘,未便輕洩,故不敢著書立說。纂訣十餘條,而要之全理己蘊其中,珍之重之,不敢公於人,惟可私於已。自拜師受教以來,誓不輕傳,此書乃洩天機化工。凡與人選擇,必要看其賢德厚重誠信之家,敬心誠意,畀禮厚幣,方可依法精擇,用之必順,天意乃歆。若輕與驕吝之輩而選之,誠恐招其天遣責矣。然有名儒從學,朋友為師,見賢乃用,見過莫施,戒之!戒之!
鬥 首 源 流 根蒂餘按天文志∶鬥首者,北斗之柄第一星也。首者先也,鬥者頭也,故曰鬥首。北首有七宿,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魁方杓曲。鬥首四星也,居北者為北斗之尊,眾星之首,故有其名。然鬥運於上事立於上,鬥指一方,四塞俱成。鬥指南而萬物盈,鬥指北而萬物虛。言萬物豐於絳夏,耗於玄冬,隨斗轉徙而己。易曰:日中見鬥。夫鬥首乃天地之樞紐,陰陽之轉旋,萬物之變化,人民之生育,生生化化而無窮盡也。故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統八幹八支而成二十四山,每卦管三山。有七十二穿山虎,有六十透地龍,有一百二十分金,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坐度其中生旺孤虛空亡差錯關煞,而吉凶禍福應焉。蓋天氣左轉,是其日月星辰氣機從左轉也。地氣右轉,是其鬥首元辰化氣,從右而轉也。夫幹為先天之始正南火位,後天安於西北,合亥同宮,蓋亥司天門,居紫微垣,中戊土居之,所合癸以配之,故化火為鬥首元辰之始。地氣右旋,火生墓在戌,辛而化土。土生酉庚乙而化金。金生申坤,而化水。水生未丁,而化木。木生午丙戊,而化火。火生巳巽己,而化土。土生辰乙庚,而化金。金生卯甲辛,而化水。水生寅艮壬,而化木。木生醜癸,而化火。火生子壬甲,而化土,右旋終焉。
《素問·五執行大論》:帝曰:願聞其所始也。歧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清人張九儀在其所著《儀度六壬合鬥首選日法》一書中,就是用「辰」來解十干鬥首五行,與山家鬥首五行。『壬子巽巳辛戌六山屬土;乙辰庚酉四山屬金;甲卯坤申四山屬水;艮寅丁未四山屬木;癸丑丙午幹亥六山屬火。
魏鑑曰:此十干化氣所生也。其法用五子遁視化氣天干所加之支,即為同氣,而同宮之幹維隨之。如甲己化土,依五子遁得甲子、己巳、甲戌、故子、巳、戌屬土,而壬與子、巽與巳、辛與戌俱同宮,故六山俱屬土。乙庚化金,依五子遁得庚辰、乙酉,故辰、酉屬金,而乙與辰、庚與酉俱同宮,故四山俱屬金也。餘仿此。
凡鬥首俱以坐山所屬五行為「主」、為我、為元辰。我生者為廉貞、為子孫;生我者為貪狼、為官星;我克者為武曲、為妻財;克我者為破軍、為鬼賊。
凡擇日期以年月為上、為外、為出,日時為下、為內、為入。元辰宜生旺有氣,宜生出,不宜死絕受克。廉貞子孫只喜一位,重見則洩氣損子孫。貪狼官星不宜生入克入,宜休囚。武曲妻財宜生旺有氣,宜生入克入,不宜生出克出。破鬼宜休囚克出,不宜生旺有氣。
按:鬥首五行不知其所自起,為其說者皆託之楊筠松。及觀楊筠松所著諸篇,絕無一語論及鬥首,其為偽託可知。今臺本亦不載,而四方術土多挾之以為秘訣,舉世莫能別其是非。不知其說則固支離之甚者也。如因甲己化土,遂以甲己遁出之甲己二幹所臨之支,及其同宮幹維皆屬土,而甲己反不屬土,其大旨而離其宗。而廉貞貪狼諸名又非卦變本義。由茲而推衍之別為吉凶格局更不可問。故撮其大要而辨之,觀者知其無稽自不惑於其說,而好奇以自逞者其亦可息矣!
鬥首非是滅蠻經,六壬配合正其名。『鬥首擇日之法,歷代爭論不休,有人說是楊公親授,有人說是一行僧滅蠻之用。但千百年來直到現今,學鬥首擇日之人有增無減,可見其強大之生命力,並非憑一句滅蠻之用所能撲滅的。
每當我們再夜晚抬頭望望天空,只要沒有云的遮擋,我們都能看到不同形狀的月亮,或似那一彎睫毛,或似那一輪銀盤,那麼為什麼月亮會呈現出這樣不同的形狀呢?星座知識將為你解開。
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裡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每當月球執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也叫“朔日”,這時是農曆初一。
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執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蛾眉月”,這時是農曆初三、四。
隨後,月球在天空裡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曆初七、八,半個亮區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當月球執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區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到農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又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這一月相叫“殘月”。當月球再次執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這樣週而復始地變化著。如果用月相變化的週期(即一次月相變化的全部過程)來計算,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或從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就是一個“朔望月”,時間間隔約29.53天,中國農曆的一個
月長度,就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
有個口訣:上弦月,上半月,上半夜,西半天
下弦月,下半月,下半夜,東半天。
和其他天體一樣,月球也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隨著月球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1)、當月球執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揹著地球,我們看不見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這是農曆初一。
(2)、過了新月,月亮被照亮的部分逐漸轉向地球,我們看到一鉤彎月,稱為“娥眉月”,這時是農曆初三、初四。
(3)、初七、初八看到的是半個月亮(凸邊向西),叫做“上弦月”。
(4)、到了農曆十五、十六、十七,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稱為“滿月”,也叫“望”。
(5)、滿月過後,月亮的亮面逐漸變小,到農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邊向東),叫做“下弦月”。下弦月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