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嬋娟:
1、 代表形象:嬋娟,指的是月亮,不是動物。
2、 句子釋義: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3、 出自《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是宋朝大詩人蘇軾。
4、 賞析: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大醉,對於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於次要的倫理負荷。作者既標舉了“ 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恆面前的錯愕”情態。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天上明月,人間情懷,中秋明月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月亮節、團圓節。
“中國人的心態、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現得生動而自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蕭放介紹了中秋節衍變為僅次於春節的中國秋
季大節的過程。
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這近世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中,中秋節形成最晚。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日開始出現,到明清,中秋上升為民俗大節。蕭放認為,中秋節雖然晚出,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如中國人古已有之的月亮天體崇拜。《禮記·祭義》所謂:“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在古人看來,日月的正常執行是宇宙和諧的保證。
唐人精神浪漫,中秋賞月玩月成為唐朝文人的時尚,白居易就留下了“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的詩句。月神的神話在唐朝出現了新的情節,月宮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添了一位吳剛。月神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月宮似乎是天地之間的第三界,月亮的高遠清涼在唐人那兒喚起的是宇宙空闊與人心交感的美學意緒。
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長久,不管相隔千山萬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潔美好的樣子。這句話常用於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願。
2、出自宋·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含義: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一起欣賞美好的月光的意思,嬋娟可以指美好的事物、美人、月亮,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句詞表達了蘇軾對親人的思念和他豁達的胸襟。
2、月亮。月亮在古人的理解中,具有非常多的含義,就像蘇軾在詞中寫的那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亮未圓之時,尚有缺口,所以象徵著離 ...
此詩全篇為: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出自 宋·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此詞寫於1076年中秋,此時的蘇軾和他的弟弟蘇轍(子由)已經四年沒見面了。先秦有詩曰:“棠棣之花,萼胚依依。兄弟之情,莫如手足。”更何況蘇軾與子由政見 ...
1、千里共嬋娟意思: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2、《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此詞寫於1076年中秋,此時的蘇軾和他的弟弟蘇轍(子由)已經四年沒見面了。先秦有詩曰:“棠棣之花,萼胚依依。兄弟之情,莫如手足。”更何況蘇軾與子由政見相投,互相支援。其早年曾與子由有過“功成身退,夜雨對床”的約定。 ...
含意是 只期待自身思念的人安全長期,無論間隔萬水千山,能夠一塊兒見到月明皎潔幸福的模樣。這話常見於表述對遠處家人的想念之情及其幸福祝福。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意是 只期待自身思念的人安全長期,無論間隔萬水千山,能夠一塊兒見到月明皎潔幸福的模樣。這話常見於表述對遠處家人的想念之情及其幸福祝福。源 ...
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出自:宋代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2、註釋: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 ...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長久,不管相隔千山萬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潔美好的樣子”,出自宋代蘇軾《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當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詞以月起興,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