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卓別林的生平事蹟整理完整版

卓別林的生平事蹟整理完整版

  卓別林,英國電影喜劇演員,曾被譽為“喜劇之王”。

  1889年生於倫敦,曾在遊藝場和巡迴劇團賣藝打雜。

  1913年,隨卡爾諾啞劇團去美國演出,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

  1914年,以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首次出現在影片《陣雨之間》中。

  1919年開始,他獨立製片,此後一生共拍攝80餘部喜劇片,其中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等。

  1952年,他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定居瑞士。

  1972年,美國隆重邀請他回到好萊塢,授予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稱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1975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授予他不列顛帝國勳章,並將他提升為爵士。

  1977年12月24日,卓別林死於酒後服用鎮靜催眠藥。

  1978年3月1日,卓別林的遺體被盜並以此向他的家人索錢。但是盜墓者被捕,十一週後他的遺體在日內瓦湖附近被尋回。以防再發生類似的事件,他被葬在水泥下。

卓別林當警察是哪部電影?

  1、卓別林在電影《安樂街》中扮演了警察。

  2、流浪漢在教堂受到了一位美麗的姑娘的教化,從而決心做一個好人。他毅然接受了安樂街警察局的應聘,成為一名警察,然而他不曉得安樂街並不安樂,有一個惡霸領導著眾多流氓非常猖獗,毆打警察,新上任的流浪漢遇到惡霸後,智慧地用煤氣將他燻暈,制服了惡霸。待惡霸從警察局又逃了回來,兩人又開始對峙……最終,流浪漢徹底制服了惡霸和那些流氓,讓愛重返安樂街。

卓別林在電影史上的地位

  卓別林是一位偉大的電影藝術家,他的許多作品在全世界廣為流傳,是無聲電影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的《城市之光》《淘金記》《摩登時代》《大獨裁者》《一個國王在紐約》等都是產生過巨大影響的作品。有評論家稱現代喜劇電影普遍著重技術上後場面上的效果,很少能像卓別林一樣注入真切感情和人情味於劇情中,這就更令人對他的電影倍加懷念。

  作為無聲電影片,視覺形象的傳達是電影的藝術表現力和明確性的關鍵所在。利用動作和表情來講述故事,刻畫人物,輔之以音樂和必要的文字提示,是無聲電影的主要特點。


來過中國嗎

  1、卓別林來過中國,卓別林在1936年完成《摩登時代》後曾經到訪中國。   2、1936年卓別林訪問上海,梅蘭芳、胡蝶等人都和他同過框! 1954年6月,周總理在日內瓦會見了65歲的卓別林,據說兩人還共進晚餐,吃烤鴨喝茅臺,聊得很是暢快。其實,卓別林和中國的緣分早就開始了,他曾於1936年3個月內先後2次 ...

電影介紹

  1、卓別林自小與母親相依為命,雖然母親在小舞臺上做歌舞演出,但收入很少。卓別林也進入了演藝界,並且受到歡迎。   2、不過他不以此為滿足,又到美國發展,從此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他豐富的肢體語言使他在整個默片時代成為備受矚目的風雲人物。   3、這期間他分別與三位女士有過密切交往並結為夫妻,但都以離婚告終。 ...

喜劇摩登時代几几年上映

  卓別林喜劇《摩登時代》1936年上映,故事發生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工人查理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院而在艱難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   《摩登時代》講述了二十年代的美國處於經濟蕭條時期,失業率居高不下,工人受盡壓榨,成為了大機器生產中的一顆螺絲釘。查理(查理·卓別林 Charl ...

為什麼後來被驅逐了

  從他的首部電影開始,卓別林對社會底層人物的真實描繪吸引了左翼知識分子,但與此同時,這在保守的美國引發了右翼人士的警覺。聯邦調查局早就1923年初就開始記錄有關他的活動和他助手的檔案。長期擔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的埃德加胡佛視他是一個特別目標,指派特工們對他進行了多年的跟蹤和監視,但卻未發現卓別林支援美國共產黨的 ...

簡介

  1、卓別林(1889~1977)Charlie? Chaplin,英國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   2、1889年4月16日生於倫敦(2011年2月一說法證明卓別林出生於出生在斯梅西克的一輛大篷車中,是吉普寨人), 1977年12月25日(聖誕節)卒於瑞士科西耶。幼年喪父,曾在遊藝場和巡迴劇團賣藝或打雜。 ...

怎麼死的

  1977年聖誕節卓別林在瑞士沃韋中風逝世,享年88歲。他被葬在沃州科西埃、蘇爾沃韋的墓地中。   1978年3月1日有人盜走了卓別林的遺體並以此試圖向他的家人索錢。但是盜墓者被捕,十一週後他的遺體在日內瓦湖附近被尋回。他被葬在六英尺的水泥下面以防再發生類似的事件。   死因:1977年12月24日,身體強 ...

查理的格言

  我們要機器,可是我們更要愛,是要有才智,可是我們更要有善良,常識使我們古怪,我們的才智冰涼無情。   我摯愛悲劇,因悲劇的底處,常有某種美麗的東西,所以我才愛好悲劇。   有些科學家只顧研究科學,好像陷入了宗教狂熱症一樣,他們不顧周邊有什麼人,在發生什麼事。他們把自己認為的求知信條等同於道德標準,他們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