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即將逝去的中華優秀藝術文化中,白局也算是一個。白局是南京地區民間的方言說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種,歷史十分悠久。白局說的全是南京話,唱的是俚曲,是一種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也是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
歷史源流
南京白局始自明代織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調、民歌以自娛自樂,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為一種南京特有的曲藝曲種。“白局”一詞,顧名思義,因演唱者不取報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又因源自南京,故名“南京白局”。
明代初期南京是京師,中後期是留都,因此南京雲錦在明代是一個最高峰時期。明代南京的織錦機房中,機房很高,因為織機也很高,差不多三米左右,頂上坐一個人,稱為“拽花工”;下方坐一個人,稱為“織手”,這是要求很高的技術活,而且幹活時枯燥乏味,為了調劑這種單調的織錦生涯,織錦房裡的工人開始自娛自樂,唱一些小曲、方言調子,題材多半輕鬆詼諧,偶爾也有時事段子,幾代織錦工人傳承下來,就演變成後代乃至現在的南京白局。
清代康熙年間,八旗包衣曹氏家族曹寅主管江寧織造,清宮龍袍就是雲錦縫製,其製作精細、複雜,有“寸錦寸金”之稱,此時的南京雲錦業是又一個鼎盛時期,在此時南京白局也創作出更多的段子。
南京白局的盛衰隨著南京織錦業的發展變化而起落。
表演形式
白局的表演有說、唱,偶爾加上身體動作,使用的是地道南京方言,稱為“新聞腔”或“數板”。由於新移民的湧入和方言的變遷,有些詞和現在通行的南京話也不一樣,比如說“鴨子”讀作“呦子”,“大媽”讀作“多嬤”。尾音兒化重,跟京味兒化音的區別在於連讀而且上揚,象“碟子、碗”,讀起來就是很快“的兒窩兒”……用文字來轉化語言藝術,太難了。
傳承意義
南京白局主要流傳於江南一帶,群眾基礎光,歷史悠久,因此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南京白局是南京方言的藝術昇華,南京方言的精髓都貫穿在白局的說唱藝術之中,某種程度上是傳承南京古方言和古漢語的文化載體,對於現代人學習古漢語的發音、語法具有獨特的作用。
另外,南京白局的說唱內容十分豐富,題材多樣,尤為可貴的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大新聞和社會焦點事件、當地人的生活主題,可以說白局在古代某種程度扮演著當代新聞媒體的作用,甚至其影響要比現代媒體還要深遠廣泛,是人民瞭解南京的風俗文化和歷史社會的研究的重要資訊載體。第三,白局由於在發展演變中借鑑吸取了揚州清曲和明清俗曲的風格,因此對於研究其他戲曲的文化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南京白局的代表人物為徐春華。徐春華1942年出生,1960年進入南京白局劇團學習,從事白局事業半個多世紀。五十多年來,由於堅持不懈地創作表演白局、收集相關資料、整理傳統曲目,為白局的延續和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2008年被國家評為“南京白局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同時被南京市檔案局評為“南京市百位名人”,也是“中國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 南京白局發音人”。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是歷史的縮影。文化的種類繁多,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國,文化自然是少不了的。大慶的葉貼畫文化是民間藝術的瑰寶,下面一起來大慶文化裡看看吧。
全世界共有植物40餘萬種,每一種植物都有它特定的形態和色彩,例如披針形、倒披針形、卵形、倒卵形、圓形、橢圓形、三角形等20多種葉形。有的葉緣還有多種變化,有鋸齒形、波紋形、缺刻形;有的表面光滑,有的佈滿茸毛;有的堅挺,有的柔軟。
真是葉葉不相同,片片有變化。每種葉片都有它的特點和魅力,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和欣賞,就會為它的美麗形態和精細結構而讚歎。利用各種植物的枝葉可以製作出風格獨特、形式新穎的葉貼藝術作品——葉貼畫。
葉貼畫主要是利用植物的葉片,不過,植物的花朵、莖幹、枝條中也有很合適的製作材料,特別是葉貼花鳥畫,起連線植物葉片、花朵作用的枝條在畫面上也非常重要,它相當於繪畫作品中的線條。
製作葉貼畫,首先得采集各種植物枝葉。採集完植物葉片後要進行整理,經過整理後的材料,要用吸水紙層層疊放,用夾板捆住壓實,有條件的要放入烘箱內烘乾,沒條件的則要放到陽光下自然風乾。經過上述這些加工、整理過的材料就能用於葉貼畫的製作了。
葉貼畫的製作一般經過立意、構圖、選材、製作、裝飾等步驟。而畫框、底板(三合板)、襯紙、粘合劑、顏料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其中,粘合劑的選擇很重要。首選的粘合劑是用來粘合木材的白乳膠。白乳膠無臭無毒,而且乾燥快。市面上的白乳膠有兩種,一種膠液乾燥後膠膜呈白色,一種膠液乾燥後膠膜呈透明狀,通常選後者。
製作葉貼畫,要儘可能地保留和利用植物枝葉原有的形態特徵。雖然必要時可以對某些材料進行一定程度的剪下、拼接、重疊。
在湖北的傳統文化中,宜昌絲竹深受民眾的喜愛,它是湖北宜昌的民間藝術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宜昌絲竹屬於湖北民間的獨特樂器。它的內容豐富,在當地多年的傳承下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下面的湖北文化為你帶來宜昌絲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宜昌絲竹是用絲絃和竹管演奏的流行於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音樂 ...
中國功夫可謂是名揚海外,中國的戲劇文化也深得國外友人的喜愛,並讚歎中國文化可是無奇不有,讓人忍不住津津樂道。當中國著名的粵劇遇上南派武功會是什麼驚人的場景呢?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廣東文化吧!
粵劇舞臺上具有南方地域特色的武打表演藝術俗稱(南派武功)。粵劇南派武功始於何時,創自何人,歷史上流傳著多種說法, ...
兩夾弦是中國漢族的戲曲之一,它主要流行於中國山西及河南等地,兩夾弦流傳到各地後,被當地的人民用屬於他們的地方語言進行演唱則變成了不一樣的兩夾弦,經過多年傳承及改善,兩夾弦變的更加豐富多彩。本期的山東文化為您帶來更多關於兩夾弦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兩夾弦的基本唱腔為大板、二板。另外還有三板、北詞、娃娃 ...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尤其少數民族他們能歌善舞,隨著歷史文化的沉澱,從而使他們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文化。侗家人把歌當作了精神食糧,他們可以不吃飯不喝水,但是他們不能不唱歌不跳舞,他們認為歌就是和別人溝通交流的工具,他們視歌為寶。
一、侗族文化的歷史發展和現狀
侗 ...
白族文化是一種山地文化,千百年來,白族人民勇於探索,把白族居住的山川萬物,融合到生活的各個角落。白族精湛的扎染就是來源於白族人民對自然的啟發創造出來的。當你看到樸實而不失典雅的白族扎染工藝,你會大吃一驚,那麼,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 ...
邯鄲文化,邯鄲是個具有深重文化氣味的城市。在中國邯鄲文化中的除了磁州瓷器不僅歷史悠久,還有一個樂器也是歷史悠久,那就是迓鼓,是中國的民族舞蹈的遺存,小編帶你去了解下哦。
迓鼓也讀作訝鼓、砑鼓,是河北磁州(今邯鄲市磁縣)漢族民間舞蹈的遺存。磁縣迓鼓屬於民間舞蹈,也屬於打擊樂器,源於古戰場上的助戰形式,後 ...
你是否記得《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爸爸萌娃們乘坐羊皮筏子過黃河嗎?羊皮筏子由山羊皮製成,然後吹氣膨脹,把一個個羊皮排成排就能支撐起很多人。這個是一種古老的交通工具。跟小編一起來看下蘭州文化中的民族文化瑰寶,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一種古老的水運工具,用羊皮做成。它由十幾個氣鼓鼓的山羊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