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南詔是什麼民族的祖先

南詔是什麼民族的祖先

  南詔國,古代國名,是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開元二十六年建立。天覆二年漢人權臣鄭買嗣滅亡南詔,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小國林立,互不役屬,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分別被六個國王統領,被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在唐王朝的支援下,南詔先後征服了西洱河地區諸部,滅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

南詔國是什麼民族

  是白族和彝族建立的。

  南詔國(738年-902年),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小國林立,互不役屬,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分別被六個國王統領,被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在唐王朝的支援下,南詔先後征服了西洱河地區諸部,滅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

  在南詔,以往的昆明蠻、雲南蠻、哀牢蠻、西洱河蠻、僰、漢等族群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區域,在長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交往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閣邏鳳遣將軍楊牟利率兵脅迫西爨遷徙到太和城西南的永昌城(保山縣),凡徙二十餘萬戶。河蠻與西爨同為白蠻,徙居永昌,可以增加南詔的實力。西爨征服烏蠻(東爨),徙居後,烏蠻得自立,南詔國王世世與烏蠻通婚姻,讓烏蠻徙居西爨故地。

【劍川石窟】南詔和大理的歷史見證

  金庸贊石窟為南天瑰寶 位於北方絲綢之路的敦煌莫高窟享譽國內外,而大理劍川的石寶山石窟,在沉睡千年後,其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正被更多的人認識到,著名社會活動家費孝通、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著名作家馮驥才等人,參觀石寶山石窟後都給予了高度稱讚,金庸先生更稱其為“南天瑰寶”。 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處的石寶山,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是大理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山中有建於元代的懸空寶相寺、建於明代的金頂寺和建於清代的海雲居,歷史悠久,各具特色,最負盛名的是山中的石窟群和摩崖造像。在數平方公里左右的石鍾寺、獅子關、沙登村三個地區的巖壁上,分佈著17個石窟、139尊石雕造像。雕像內容,一類是佛教題材,有佛、菩薩、觀音、天王、明王、力士、羅漢等,另一類是世俗題材,有南詔王、清平官、南亞僧等人物。這些雕像造型精美,其中一尊觀音像,更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

  費孝通先生曾多次考察劍川石窟後感嘆說:“北有敦煌壁畫,南有劍川石窟。”而在1988年,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考察石寶山石窟後,不僅揮毫題寫了“南天瑰寶”四個大字,還遺憾地說他要是早日有幸參觀石窟,《天龍八部》涉及的山川地理將會更加切合實際,部分情節也會因此而做出相應調整。著名作家馮驥才,考察劍川石窟後也揮毫題寫“神佛首選地,人間天堂山”,倍加讚賞。中國古遺址保護協會、南詔研究會會員董增旭認為,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的這些石窟雕刻藝術,是白族人民藝術的縮影,是研究南詔、大理國社會歷史和文化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也是白族和國內各民族,以及我國和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南北文化交匯孕育了石窟

  劍川位於“西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要衝,它既是南詔國、大理國文化的出口地,也是外來文化的進口地,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劍川成為了雲南文明的發祥地,也成為了南北文化、中外文明的交匯地,石寶山石窟,因此而得以孕育在劍川。

  “世界文化遺產寶庫敦煌莫高窟,之所以在我國西北地區的沙漠中崛起,是因為敦煌地處北方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中外文化交流,莫不首先薈萃於此。而劍川,也位於連線印度、南亞、西亞的國際大通道要衝上,石寶山石窟,是西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南北文化、中外文明交匯碰撞的產物。”石窟藝術源於古代印度,隨著佛教東進而傳播至我國,無論是敦煌莫高窟,還是石寶山石窟,其最初出現,都是因為處於當時社會的對外交通線上。從劍川海門口遺址和鰲峰山遺址出土的彩陶、青銅等文物可以看出,劍川既是雲南文明的發祥地,也是我國早期南北文化交流的彙集地,而在南詔國、大理國時期,劍川還是雲南北邊的軍事要衝,南詔國、大理國北進香格里拉——西藏——尼泊爾——印度,北進麗江——永勝——四川攀枝花——成都,西進蘭州,都只有透過劍川,劍川既是南詔國、大理國文化的出口地,也是外來文化的進口地,南北文化、中外文明,都曾在劍川碰撞和交流。

  石寶山石窟群,開鑿於公元9世紀至12世紀的南詔國、大理國時代,同期分別為我國的唐朝和宋朝。從歷史上來看,該時期南詔國政教合一,大理國佛教盛行,石寶山石窟群的產生,和甘肅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和巴蜀的大足石窟一樣,都與當朝統治者崇尚佛教有關。

  12 / 2 頁下一頁


巍山古城 古都

   巍山古稱蒙化,是南詔國的發祥地,地處雲南西部哀牢山麓。自古以來,巍山就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影響很大的地方。早在元代,段氏土總管就在這裡築土城據守,明初,傅有德、沐英率大軍平蒙化,段氏不臣服,被逐。   巍山土著民族——彝族火頭左禾內附,被封為蒙化世襲土知府,繼而在此建土衙。明代洪武年間,大批 ...

國是現在的哪裡

  1、南詔國是現在的雲南省大理州巍山縣。   2、南詔國是八世紀崛起於雲南一帶的古代王國,國境包括今雲南全境,以及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的部分土地。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公元738年建立。隋末唐初洱海地區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分別被六個國王統領,被稱為六詔。   3、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 ...

國和大理國有什麼關係

  南詔國(738年至902年),古代國名,是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覆二年(902年)漢人權臣鄭買嗣滅亡南詔,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   大理國(937年至1094年,1096年至1253年)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 ...

為什麼滅驃國

  驃國位於南詔西南部緬甸境內的伊洛瓦底江下游,南詔劫掠驃國;另一方面,南詔也庇護驃國。歷史上,南詔和大理國均曾與周邊各國保持著密切聯絡。南詔前期正值緬句有個驃國,大理國時期是緬甸蒲甘王朝統治時期。南詔、大理國與緬甸的驃國、蒲甘王朝之間曾有不少恩恩怨怨。 ...

國皇帝姓氏一般是什麼

  南詔國的皇帝沒有姓氏。   南詔國每一代皇帝的基本資訊如下:   1、細奴羅:又名獨邏、獨邏消,舍尨之子,649至674年在位;   2、邏盛:又名邏盛炎,細奴邏之子,674至712年在位;   3、盛邏皮:邏盛之子,712至728年在位;   4、皮邏閣:盛邏皮之子,唐朝賜皮邏閣名歸義,728至748年 ...

唐和是什麼關係

  1、附吐蕃反唐:敵對關係   2、附唐反吐蕃:附庸與聯合關係   3、向外攻掠:敵對關係   經過:   唐初,在洱海地區分佈著六個較大的部落,史稱"六詔"。"六詔"之一"蒙舍詔"(因其在其他五詔之南,又稱"南詔")。在唐廷支援下,逐漸吞併另 ...

唐朝末年國與蜀國的戰爭

  太和三年,劍南節度使杜元穎不曉軍事,武備廢弛,且苛待士卒,導致士卒引南詔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數萬人。   太和四年,唐朝李德裕前來鎮守,蜀地遂安,《資治通鑑》:“德裕乃練士卒,葺堡鄣,積糧儲以備邊,蜀人粗安。”   《新唐書》:“明年,上表請罪。   860年,安南引南詔兵乘虛攻破安南今越南交趾城,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