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東部是巍巍桐柏山和神秘的淮河源,桐柏山中有一座高山名叫盤古山。傳說中的人祖盤古大神就在此山上休息。盤古於天地混沌未開時,砍開了飄來飄去的大氣包,氣包下沉變成了大山。老天爺的三妮兒下凡和盤古結為兄妹,打獵捕魚,構木為巢,共同生活。後來,洪水氾濫,天塌地陷,盤古兄妹被石獅子搭救得以生存。兄妹倆共同補好天上的漏洞,又由石獅子作媒,滾石磨磨盤相合而結為夫妻,繁衍子孫,是為人類之始。在盤古山上建有盤古廟,其年代無確考。廟內有盤古爺與盤古奶塑像。盤古頭生雙角,方面大耳,身披獸皮,腰纏樹葉,赤腳坐於神壇之上。每年農曆三月三,為盤古會,持續五天。盤古山一帶人們都要祭祀盤古。各路善男信女以嗩吶前導,抬著整豬整羊等祭品,焚香燃表,齊趨山頂盤古寺進行祭祀活動。
祭祀主要為祈雨、求子。因傳說中盤古爺有行三場私雨的權利;求子則是紀念盤古奶奶捏泥為人繁衍人類的功績。
三月三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1、上巳節;2、壯族三月三歌節;3、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娘娘也叫西王母、瑤池金母,在神話傳說中,每逢三月三就天宮就會大擺蟠桃盛宴款待眾仙。4、農曆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因為以前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這一說法。
節日發展:
農曆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
《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後,上巳節定為三月三,後代沿襲。“上巳”在漢代定為節日。
《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n,病),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邊沐浴。“上巳節”正處於季節交換,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並祈求福祉降臨。
魏晉時代,“上巳節”除了要祓禊之外,還演變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這成為“上巳節”另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
唐以後,“上巳節”的習俗逐漸淡出。
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漸漸不顯,筆記史料和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一種追古慕古的情懷。與此同時,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呈現合併混同的趨向,最終寒食“並”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
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據記載,三月三歌節已有上千年曆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三月三這天人們要幹什麼?
1、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讚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2、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透過突破、擋人、變向、快衝等方式衝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
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製圓環,直徑約5釐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製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
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5、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物件,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
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農曆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三月三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農曆三月三是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又稱“修鍥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也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曆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三月三習俗活動
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農曆三月三,中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風俗習慣。茼蒿又被稱為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髮育在田頭地腳線的一種山野菜。雖然是山野菜,卻鮮美爽口、營養豐富。民間諺語曰:“三月三,茼蒿當仙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季更是吃料茼蒿的時節。春食茼蒿也是在我國民俗日益突出的民間風俗。《詩經》就會有“其甘如薺”的詠頌;李商隱也是有“城中心桃李滿天愁風吹雨打,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詞。
三月三全家老小出遊賞桃花
“春明三月桃花香”,三月初三,全家老小出行,有的別人帶著下酒菜在野外野炊,而這時候更是喜迎春第一支桃花對外開放的階段,自古“三月桃花香”的叫法,也有“又是一年春草綠色,仍然十里桃花香”的叫法。事實上做為看花看來 ,桃花並算不上漂亮 ,但去除迎春花之外,它是“東風第一枝”開的早,農曆三月早已綻開,在大城市內沉寂了一個冬季的大家,春暖花開乍寒,大家邁向野外賞桃花變成“三月三”的一個主題活動了。青島市都不除外,近郊區“小水村”一帶遍植桃花,城內群眾去賞桃花的群體紛至沓來。
吃雞屎藤
農曆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北海當地人的一種民間風俗,大家將葉與稻米混和研磨成粉,再製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類面製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兒芳香柔美,是當地人鍾愛的特色美食。流傳陰曆三月初三是中華文化的人文始祖軒轅氏的華誕,北海市人為此留念這名名人。
風箏
“更是世間三月三,紙鳶飛漫天”,三月初三也有風箏的民俗文化,紙鳶的來源於有很多的叫法。有些人說曾為戰事中傳遞情報的功具等,但在民俗是一種手機遊戲。成年人、小孩都喜愛風箏,有些人覺得是一種健身運動。風箏的做法各式各樣,難能可貴挺大的不一樣,很多早已變成藝術品。大家也覺得歷經了冬季,應當到戶外活動遊戲,因此 三月初三風箏,實際上不但這一天 ,可以說從上巳日到清明節全是風箏的好時候。
三月三的傳統風俗習慣吃什麼食物
從古至今,“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流傳了下來;在廣西,“三月三”是重要節日,在當地人民心中的地位不亞於春節。“三月三”是中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民族民俗元素。
“三月三”的節日記憶,透過豐富的民俗形式和詩詞歌會展現並傳承了下來。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這是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所寫的江南過“三月三”的場景;陸翽在《鄴中記》中提到的“石虎三月三日臨水會,公主妃主名家婦女無不畢出。臨水施帳幔,車服粲爛,走馬步射,飲宴終日”,是北方過“三月三”的場景;《晉書·李玄盛傳》中所說的“玄盛上巳日宴於曲水,命群僚賦詩,而親為之序”,則是西北過“三月三”的場景。
千百年來,“三月三”不僅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流傳至今,更是成為一條紐帶,將凝聚起來的中華文化從古至今娓娓道來。
如今,為了讓“三月三”更多地留住中華兒女的記憶,許多與“三月三”相關的習俗已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在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海南省申報的“黎族三月三節”榜上有名;2008年,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申報的“畲族三月三”入列其中;2011年,貴州省貞豐縣、望謨縣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國務院公佈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和擴充套件專案名錄中,貴州省鎮遠縣的“報京三月三”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的“壯族三月三”名列其中。
越來越多與“三月三”有關的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發揚。聽一首壯族三月三的山歌,定能想起那些美好的春光;吃上一頓烏米飯,哪怕是遊客,也會對浙江畲鄉的歷史與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風俗 壯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物件,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 ...
三月三有什麼習俗 三月三當天有什麼風俗活動
不同民族,習俗不同:
壯族
壯族“三月三”習俗,很多人只知道對歌談情,其實壯族“三月三”習俗有很多,搶花炮、拋繡球、吃五色糯米飯等也是有趣的節日習俗。
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或黃梔子、楓葉、紫蕃 ...
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農曆三月三是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又稱“修鍥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也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 ...
農曆3月3日是什麼節日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 ...
廣西三月三的風俗有哪些
1、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後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2、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 ...
壯族三月三的風俗美食 壯族三月三美食有哪些
1、雞屎藤
農曆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 ...
海南3月3日是什麼節 海南三月三風俗
海南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倖存下來。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