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主要節日+印度的全國性節日有哪些
鬼節是什麼節日 中國鬼節有哪些
鬼節是什麼節日
鬼節,顧名思義,與鬼有關的節日、祭祀鬼的節日。
鬼是在人類矇昧時期,對生命的一種延伸。東西方文化對於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鬼節有中西之分,在中國有很多鬼節,分別有七月半,清明節,三月三,十月初一等。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等,但最著名的是萬聖節。此詞條將詳細介紹中外各個鬼節的起源文化等內容。
中國鬼節有哪些:上巳節,清明,中元節,寒衣節,潮州鬼節
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裡,《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陰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主要習俗是祭祖,另外還有插柳枝、放風箏、盪鞦韆、踏青、蹴鞠、打馬球、射柳、蠶花會(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主要在南方)等習俗。
中元節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宗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也稱為“盂蘭盆節”。
寒衣節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潮州鬼節
潮州人稱為鬼節的日子是農曆六月初六,是傳說中“鬼擔西瓜”的日子,六月初五的晚上十一點一過,預示著長達兩月的“鬼月”開始,這一夜,陰間的鬼魂會成群結隊肩挑西瓜(骷髏)走進民間各處,過“鬼月”,直到中元節(農曆七月半)享受完陽間祭拜後才滿載而歸。
因此,將近農曆六月,大人們就會對小孩說:“要吃西瓜就趕緊吃,到六月初六,鬼擔西瓜就不好吃啦。”一到初五晚上,家家戶戶大門緊閉,不敢上街、不敢串門,就怕這時候出街,“會被抓去擔西瓜”。而民間也傳說,這段期間家家戶戶門窗插柳枝桃枝可辟邪,祈求全家平安。
鬼節有哪些禁忌
忌半夜晾衣服
溼衣服容易讓遊離電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脫身,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裡,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忌披頭散髮睡覺
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遊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髮,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生理期的禁忌
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有無根據,但女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忌半夜慶生
七月生的人有點可憐,在晚上慶生時多半會出現一些不認識的「人」一起唱生日快樂歌,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間認為這兩種昆蟲是鬼魂的化身,胡亂捕捉它們,小心引鬼上門。
忌說鬼字
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會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忌亂踩冥紙
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除此之外還有中元節、陀螺節、隴端節、壯年等節日。還有個別壯族地區自己發展起來的節日如吃立節、婭拜節。
壯族傳統節日介紹
年三十晚
“除夕”壯家稱為“年三十晚”,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這是南寧市壯族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月初就開始做好各種過年準備, 年三十這天,各家都忙著打掃庭院房屋,換洗衣服,殺雞、打魚、炸油豆腐、包粽子、蒸年糕。晚餐前,各家都以豬肉、雞、酒、米飯等作為祭品,祭拜祖先諸神 靈;然後燒紙錢、燃放鞭炮。祭畢,便開始吃團圓飯。菜餚豐盛,大家開懷暢飲,以酬一年的艱辛和合家之樂,而且這一餐的菜餚要有所剩餘,以示“年年有餘”。
愛猴節:
農曆五月初五屆時,家家戶戶派人帶著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嶺中,或到弄場上擺放,然後匿藏到石旮旯裡, 一直等到成群結隊的猴子會聚,看著它們一隻只吃足嚼飽,又活蹦亂跳地將大南瓜搬進山洞裡之後,人們才悄悄地離開。傳說這一習俗與農智高起兵反宋有關。一 次,農智高的部隊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剝樹皮以充飢。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數以萬計的猴子抱著一隻只大南瓜自懸峭壁而降,義軍因此得救。故人們立節報 償。
蓄水節:
七月初七舉行家家戶戶都有將蓄水的缸罐洗淨,然後到泉邊、溪邊或江河邊挑回清水將其灌滿。人們稱這天挑回的水為“仙水”為老人熬製長壽酒,給小孩煮長壽粥,浸醃各和酸菜、水果,還可用於染布、釀酒、制醋、治病
拜請月神節:
8月15.俗稱中秋節、仲秋節、團圓節。壯族群眾在這一天吃月餅,蒸粉做糕,當雞殺鴨歡度節日。以各種方式賞月、祭月、拜月。
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送灶節
十二月二十三日為送灶節。傳說,天帝派灶王到人間掌管各家煙火和監察人們的品行。每年是日,灶王都要返回天庭述職,稟報人間情況。人們 為了討好灶王,使它 “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便用牲醴祭奉之,祈求家人平安,生活美滿。屆時,各家必殺一隻大公雞以祭,讓灶王上天時作座騎用,送灶王上天。除夕還得祭迎 灶王返回。所以,壯家都趁灶王離去期間,各家便修建新灶,打掃衛生。送灶節過後,各家即開始為過好春節作準備。
重陽節
過去,市郊壯族有過重陽節的習慣。九月初九,各家設案具牲以祭祀祖先諸神,然後全家聚餐,孝敬老人。是日,有的地方還有祭掃祖墳之俗,如雙定五聯村一帶的壯族,各家在清晨時就帶著祭品外出祭墳。
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傢俱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婭拜節
雲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隻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 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後被殘殺。眾人 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並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 拜節。壯族的傳統節日,壯族的風俗習慣
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曆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
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壯族的傳統節日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蹟。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曆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曆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 做準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製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裝。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 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 制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徵著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
春社節
又稱“保陽節”,含有“春祈”之意。二月初二這天,各村或宗族合資殺豬宰羊,到社壇或土地廟祭祀社王或土地公,祈求神靈保佑全 村平安、風調雨順、人畜興 旺,古有“春社,城鄉醵錢祀土神,老幼聚飲散福”之俗。其祭社活動各家一人參加,一般都是男性(即各家家長;如果其父去世,則由長子參加)。祭畢即在社壇 前聚餐,或按戶平分祭品回家祭祖先。
農曆十一月初一是什麼節日 農曆十一月初一有哪些習俗
農曆十一月初一是什麼節日
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都是寒衣節,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寒衣節的來歷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剛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場》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寒衣節:“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在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則記載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農曆十一月初一有哪些習俗
1、燒寒衣
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乾淨,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2、祭拜
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唸叨:“某某呀,你活著時辛苦操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氣死閻王!”生怕親人在陰曹地府過不上好日子。
3、包餃子
洛陽有話雲:“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
4、放聲大哭
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平遙等縣,十月一的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這種方式提出了質疑。
寒衣節是傳統節日嗎 寒衣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寒衣節是傳統節日嗎 寒衣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寒衣節是傳統節日嗎
寒衣節是傳統節日。寒衣節是十月唯一的一個傳統節日,日期上也是按照傳統農曆看的。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三大祭祀節日。寒衣節最早是一個追思先人的日子,因為會給亡人燒紙錢,所以又叫送寒衣, ...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谷、姑娘節、敬老節、裡瑪主節、捉螞蚱節、吃新米節。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 ...
盤王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盤王節的風俗有哪些
盤王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盤王節是瑤族的節日。盤王節每三年或每五年舉行一次,有的地區甚至十二年才舉行一次。可以一家一戶的舉行,也可以同其他戶或者同宗同族的人一同舉行。
盤王節的風俗有哪些
各地過盤王節的形式多種多樣,一般都要設祭壇,供奉諸神像,中間為盤王,左右是真武、功曹、田公、地母等神像。祭祀 ...
印度尼西亞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印度尼西亞的國教是伊斯蘭教,90%的人是穆斯林。
印度尼西亞人相見時常以握手為禮,同熟人或朋友見面時,有時會用傳統的見面禮,用右手按在自己的胸前,然後相互問好。
交往中通常不問印尼人的姓名,因為他們的姓名有長有短,其長度往往與他們的富裕程度成正比。跟有身份的人打交道時,最好以其正式頭銜相稱。
...
祝老師節日快樂的句子有哪些
你的師恩比天高,你的奉獻比地寬廣,你的諄諄教導讓我終身難忘。藉此節日祝您教師節快樂。
您是園丁,用汗水把我們澆灌,您是明燈,用光明把我們指引,您是我們最敬愛的老師,祝您教師節快樂。
您的職業平凡中透出偉大,您的人品高尚中透出偉岸,你的功績不可磨滅,教師節到了,真誠祝願老師們節日快樂。
吃的是草 ...
形容節日熱鬧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節日熱鬧的成語有很多,以下簡單介紹五個:
1、張燈結綵,掛上燈籠,繫上綵綢,形容喜慶的景象。出自明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2、觥籌交錯形容眾人一起宴飲時的熱鬧景象。出自宋朝歐陽修《醉翁亭記》。3、人聲鼎沸,本意是鍋裡的水燒開了,發出響聲,現指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像炸開了鍋,人聲喧鬧的意思 ...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乞巧節有哪些節日風俗?
七夕節是我國的傳統情人節,雖然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但如今依舊深受年輕人的喜愛,而七夕節這一天的習俗也有很多,比如拜月、鬥巧和月下穿針等等。來到了2022年農曆七月,也迎來了秋日的腳步。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月七,人稱七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