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主要有:
1、排燈節又稱屠妖節、萬燈節、或印度燈節,是印度教、錫克教和耆那教“以光明驅走黑暗,以善良戰勝邪惡”的節日。為了迎接排燈節,印度的家家戶戶都會點亮蠟燭或油燈,象徵光明、繁榮和幸福。
2、蛇節分蛇文化淵源、蛇王的象徵體、敬蛇儀式、放蛇迴歸四個部分,形成獨特的春秋三祭崇蛇民俗體系。
3、杜爾迦節也稱杜爾迦女神節或者難近母節,是印度重要的宗教節日。據《往世書》記載,女神杜爾迦曾將折磨眾神的惡神阿修羅殺死。印度教信徒為感謝杜爾迦女神的功績,用投水的方式送她回家與親人團聚,由此興起杜爾迦節。
飲食習慣主要有:
1、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他們將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
2、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
3、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將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
彝族的傳統節日
火把節:彝族最盛大的節日是“火把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傳說的:古時候,彝族在抵禦外族的戰爭中,將火把綁在羊角上,驅趕羊群沖人敵陣,擊潰了前來侵犯的敵人。從此人們過火把節是紀念和慶祝戰爭的勝利。彝族過火把節,要舉行摔跤、鬥牛和歌舞活動,人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們擎著火把,朝火把上灑松香,相互祝福。
插花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節,關於這個節日,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楚雄曇華山有下殘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園”,欺騙彝族人民說裡面有仙女在織布、繡花。強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園”去供土官淫樂,逼死了許多彝族姐妹。有個咪依嗜的漂亮姑娘,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農曆二月初八這天,隻身闖進“天仙園”,取下頭上戴著的有劇毒的白色馬櫻花泡進酒裡,與土官共飲,毒死了土官,犧牲了自己,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英勇獻身的姑娘,便把農曆二月初八這天定為插花節,這一大,人們把採摘來的杜鵑花插在門前、屋後,掛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惡、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將杜鵑花插在另一方的頭上,即表示對對方的愛情矢志不渝。
賽裝節: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彝族的賽裝節又叫服裝節,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舉行,傳說是紀念一位叫米波龍的彝族姑娘。她捨身除霸,死後變為美麗的小鳥。節日期間,當地彝族姑娘們身帶數套花衣,齊聚在三臺區跳歌場,圍成圓圈,在小夥子的月琴、嗩吶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會,退出跳舞場,換套新裝,又來跳,以此比試姑娘的靈巧、富足和美麗。彝族婦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圍腰上繡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繡滿了各種圖案。並且各人的工藝、構圖、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風雨雷電,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鳥禽獸,各種人物都可以入繡。
虎節: 雙柏縣小麥地衝一代的彝族,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過虎節,彝語稱為“羅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於村後祭拜土主後,經巫師占卜擇出8人。這8人披上畫有虎斑紋的披氈,臉、腳、手上繪上虎紋,化妝為虎,在黑虎頭率領下跳各種摩擬生產、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為各家各戶驅鬼除祟,彝族語稱為“羅麻乃轟”。虎舞(又稱老虎笙)從正月初八開始,每日增一虎(伊始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執以“崩咚”鈴的長者作前導(也稱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紋,披虎皮。如一時難得眾多虎皮,就用氈子代替。跳虎節時,前村戶戶敬香供“虎神”,每戶從門前到屋裡都要跳一場虎舞,以驅邪除祟,求虎神守衛。夜晚,田間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繞寨而舞。15只虎都出場後,雌雄老小一應俱全(喻後又來著)全村為來日的興旺景象擺酒慶祝,狂歡一夜。
彝族的傳統風俗
彝族,原稱“夷族”,其名源於漢史記載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 根據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歷史鉅著記載,自稱為尼(?5?7),古代漢語“尼”發音為夷,故漢文記載多稱“夷族”。1956年,在破除舊社會的民族歧視稱期間,彝族派代表進京會見毛主席,毛主席瞭解情況和聽取意見後給出建議,由於“夷族”之稱帶有貶義(蠻夷),便將“夷”改為“彝”,意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絲”、有吃有穿,象徵興旺發達,故把“夷族”改為“彝族”。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其餘散居於中國其他省份及中國境外。總人口約900多萬,在中國有戶籍登記的有871萬4393人(2010年),在越南、寮國、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還有近百萬。
彝族支系繁多,有諾蘇(nuosu)、聶蘇(nisu)、納蘇(nasu)、乃蘇(nesu)、聶祖(nizu)、羅婺、阿西潑、阿細、撒尼等、尼頗自稱,但並非皆為民族意義上的自稱,如羅婺、撒尼、阿哲、阿細是支系名稱,諾蘇、聶蘇、納蘇、乃蘇、聶租的方言/土語自稱(占人口70%以上),在彝語語境中含義完全相同,皆源於“尼”,在總稱上“尼措”一詞可以覆蓋所有支系的稱謂。各地彝族方言間有些無法進行直接溝通,但相同詞彙超過60%,語法結構相同,經短期熟悉能對話,彝語屬漢藏語系中的藏緬語族,分為六大方言。
服飾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髮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型別,各種型別又可分為若干式樣。
曆法
彝族十月太陽曆以12屆相輪迴紀日,3個屬相週期為一個時段(月),即36日為一月,30個屬相周為一年。1年10個月,360日,10個月終了,另加5日“過年日”,習稱“過十月年”,全年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閏年(閏日),為366天。
據考證,彝族的向天墳,其實就是古人用以觀天象星斗的天文臺,與彝族太陽曆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彝族十月太陽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曆法,它與中國儒、道、陰陽學說有深厚的淵源關係,至今還有許多“密碼”有待破譯和研究。
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1、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2、回族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萊麥丹月)。據《古蘭經》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安拉開始把《古蘭經》的啟示給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
3、齋月裡,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時要豐盛得多。一般都備有牛羊肉、白米、白麵、油茶、白糖、茶葉、水果等有營養的食品。
4、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飯。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透過封齋,回族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5、古爾邦節,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這就是節日裡,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6、聖紀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聖紀”。
7、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蹟,之後,穆斯林自願捐贈糧、油、肉和錢物,並邀約若干人具體負責磨面、採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回族群眾自願來乾的。回民把聖紀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後,不亦樂乎。
1、苗族節日
(1)一月:動月(鼠或子月)1到15日是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在這一天苗族人都不會出遠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苗族人會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玩年節相當於春節,有許多的習俗和一些節慶日。
(2)二月:2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是男 ...
1、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杆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節、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等。
2、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 ...
回族人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具體的傳統節日和習俗如下:
1、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之一,也是回族的盛大節日,在回曆每年九月,凡男子處於12歲以上和女子處於9歲以上者,都要進行齋戒,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曆十月一日才可開齋。
2、古爾邦節即獻牲節,在回曆十二月十日, ...
中國有16個主要的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花朝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
中國16個傳統節日和民俗介紹
中國的傳統節日包括了歷史傳統節日和各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最為主要的節日可達到16種以上,這些節日大多起源 ...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彝族火把節;苗族在這一天祭“土地”神;農曆六月二十五日為白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這兩個少數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家家戶戶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扎一大火把,有的高12米,根據平、閏年扎12或13道麥秸,插滿香、糖、果,以示豐收和吉祥。
傍晚,大火把熊熊燃燒,男女老少載歌載舞。隨後小 ...
插花節是頗具特色的彝族傳統節日,以雲南省大姚縣曇華山區的節慶活動尤為隆重盛大,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當地彝族群眾把從山中採回馬櫻花等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在曇華山中歡聚一起唱歌跳舞,舉行祭花活動,並且互相插戴馬纓花,表示美好祝願,祈禱人壽年豐。
節日這一天,人們身著盛裝, ...
歲時節日是中國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 分。大體說來,節日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1、曆法節氣。中國自古以農為本,以農立國。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農業已經出現了南北分野,北方以 粟作為主,南方以稻作為主。農業生產有很強的季節性特點:春播、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