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現在網路越來越發達,網路話術越來越普遍,特別是年輕人會用它進行日常交流。網路語言簡潔明瞭,所有受到廣大網友的歡迎。有些朋友不清楚卷是什麼梗?卷是什麼意思?內卷是誰提出的?有不知道的小夥伴趕快跟著小編來學習一下吧,希望大家閱讀愉快。
卷是什麼梗
卷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階模式的現象。“內卷”最早的“出處”是幾張名校學霸的圖片:騎在腳踏車上看書、宿舍床上鋪滿了一書、邊騎車邊端著電腦寫論文。
這些圖片最早在清華北大的學霸之間流傳。之後,“邊騎車邊看電腦”的“清華卷王”等熱門詞語登上熱搜,相關的表情包也出現在了不少大學生的社交軟體中。改善內卷的方法:
1、面對未來應該以更加自信的心態,努力的透過學習充實自己。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任何人一丁點的優勢都可能被瞬間放大,所以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對面工作與生活。
2、未來社會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必須時刻保持著創新的思維方式,否則在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中,就很容易被淘汰。
內卷是誰提出的
內卷是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提出的。內卷原指一類文化模式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後,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轉變為新的形態,而只能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複雜的現象。
內卷是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提出的。內卷原指一類文化模式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後,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轉變為新的形態,而只能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複雜的現象。
內卷概念的發展:
使內卷化概念得到發展的是兩位人類學家,一位是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羅維奇戈登威澤,他將一類文化模式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後,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轉變為新的形態,而只能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複雜的現象稱為內卷化。另一位是克利福德格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他在印度尼西亞調查時發現,爪哇島資本缺乏、土地數量有限,加之行政性障礙等,無法將農業向外擴充套件,致使增加的勞動力不斷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產中,農業內部變得更精細、更復雜,從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格爾茨用農業內卷化來概括這一過程。
網路流行梗解釋:
卷王、內卷中卷字的含義多指鬥爭,攀比,傾軋,卷王指鬥爭中勝出者,某行為的佼佼者;內卷則指內鬥,內戰,相互傾軋。
沒有更詳細的描述,那我想這個“卷”應該是內卷吧。
內卷,指不能從外部渠道獲取資源,沒有增量,只能在存量分配上做文章,往往損害內部一部分群體利益來補償少數群體利益,最終整體利益沒有增加或減少。
內卷化,本身是人類學中的一個概念,原意是指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時,停滯不前。
我們當下社會講的內卷,通俗的講就是:資源匱乏,慾望卻又過剩。
內卷一般發生在“上升期”的社會,因為大家都有盼頭,都想出人頭地。內卷的社會,不是沒有活力,而是每個人都太有活力,想盡一切辦法往上爬,想盡一切辦法多吃多佔。
內卷的社會,往往階層沒有完全固化,上下可以流通,還存在著“機會公平”,那麼所有人都會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去變現自己的努力、天賦、資源。
但是,因為資源太匱乏,人太多,又個個都覺得自己是個人才,都應該“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心裡想的都是“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會導致內部競爭太激烈,大家開始不擇手段,比著突破規則和底線、比著不要臉、比著用盤外招,最後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德行低下不擇手段的人,反而會最終勝出。而大眾的生存環境,會越來越差,人的心理滿足閾值,也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