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好酒,且常常透過酒會結交好友,但好酒也需知道節制,古人對此也是頗有心得。
《明史·李東陽傳》載,正德時的大學士李東陽初入翰林院任職時,有一次在外面喝酒,至深夜方歸。其父為了等他回家,忍著寒冷不睡覺,李東陽從此夜間不在外面喝酒了。明人陸容《菽園雜記》中也記有此事,並說李東陽那次深夜飲酒不歸的原因並不是“厭厭夜飲,不醉無歸”,而是遇酒聯句或對弈,“樂而忘倦”了。因為一次夜飲不歸,讓父親久等,李東陽極為“愧悔。自是赴席,誓不見燭。將日晡,必先告歸。”(《菽園雜記》)
當然,陸容也強調,並不是所有計程車人都不夜飲,如六部、十三道的官員就常常在夜間喝酒,為什麼呢?因為白天他們要忙於公事,沒有閒暇,要想喝酒,並且盡興,只能在夜間,而那些閒散如翰林、六科的官員則是在白天喝酒。按照《明史》所載,李東陽那次夜飲不歸正是其初到翰林院任職之時,整個一閒官嘛。
同是《菽園雜記》,陸容記道:“古人飲酒有節,多不至夜。所謂厭厭夜飲,不醉無歸,乃天子燕諸侯,以示慈惠耳,非常燕然也。”陸容說這話是有根據的。《詩經·小雅·湛露》中有“厭厭夜飲,不醉無歸”、“厭厭夜飲,在宗載考”之句,這首詩歷來被人們認為是“天子燕諸侯”的。“燕”古同“宴”,有“安閒、安樂”的味道,諸侯與天子多同宗,他們在一齊飲酒如家人,可以至深夜而不違禮,但如果不是“一家人”就不行了。《左傳·莊公二十三年》記:因國變,陳國公子完逃到齊國,齊桓公任他為工正(春秋時齊、宋、魯等國設定,為掌百工之官)。有一天,公子完請齊桓公到家喝酒,酒興正濃之際,天色已晚,桓公命人掌燈繼續喝,而公子完卻說:“我只想白天請您喝酒,沒有打算繼續到晚上,原諒我不能久留您了。”公子完實際上是在委婉地拒絕桓公夜飲的“非禮”要求。
除了不夜飲,古人飲酒在次序上也十分講究,宋人洪邁《容齋隨筆·歲旦飲酒》記:“今人元日飲屠酥酒,自小者起,相傳已久,然固有來處。後漢李膺、杜密以黨人同系獄,值元日,於獄中飲酒,曰:‘正旦從小起’。”意思是年齡小的人先喝,稍長者靠後。洪邁引《時鏡新書》指出,晉人董勳解釋過這個風俗的成因,董勳說:通常人們認為年齡小的人長了一歲,所以讓他先飲以示祝賀,而年齡大者雖然長了一歲但生命卻少了一年,所以後喝。(“俗以小者得歲,故先酒賀之;老者失時,故後飲酒”)。
之後,洪邁還記錄了一些描述這個風俗的詩句,如唐人劉禹錫、白居易的“元日舉酒賦詩”。劉禹錫雲:“與君同甲子,壽酒讓先杯”,白居易不甘示弱:“與君同甲子,歲酒合誰先。”白居易還有一篇《歲假內命酒》,內有“歲酒先拈辭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之句。顧況也有《歲日作》:“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丹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足見在當時,每逢節日,酒不是亂喝的。
古人飲酒的講究當然不止於此。春節元宵,喝酒難免,願我們效法古人,喝文明酒,也做到“飲酒有節”!
古代最早的臘八節人們會做什麼
祭祀祖先。臘八節的前身是古代"臘日”。歲終之月稱“臘”,上古時期,臘日是最重要的年終祭祀日,一般在歲末舉行,人們會祭祀天地、祖先。從先秦起,臘日還要逐疫。隋唐後,祭祀和驅儺與臘日分離,臘八節人們開始喝臘八粥。
臘八節,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按佛教記載,釋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銷骨立,遂發現苦行不是究竟解脫之道,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牧女呈獻乳糜,食後體力恢復,端坐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於此日舉行法會,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臘八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後,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臘八粥也叫“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臘八”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已有與“臘”相關的臘祭的習俗,節期在臘月,具體日期並不固定,該臘祭習俗被後人視作“臘八節”的來源之一。據西漢戴聖所編的《禮記·郊特牲》輯錄,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漢應劭《風俗通義》中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為臘。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因“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漢代之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臘祭的物件,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不過在這天並不喝臘八粥。
古人過臘八節有什麼習俗活動?
臘日節是我國古代歲末的祭祀節日,分臘祭、蜡祭。臘祭是祭祀祖先,蜡祭是祭祀神仙。蠟早於臘。
上古時每到歲末就蜡祭神靈,主要是利用各式祭品祭祀神靈。臘祭是在周後期祭祀宗族的祖先等專門進行的祭祀,多是拿獵物獻上。後來二者合流。
漢代以前皇家在冬天臘祭,夏稱“嘉平”,商稱“清祀”,周稱“大臘”,秦代又改為“嘉平”。漢代十分簡單的稱為“臘”。
古代祭祀通常很神秘,和國運、五德終始說等聯合。故而時間在每個朝代是不一樣的,漢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日期不固定,節日時間也變動。
《禮記 郊特牲》記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是說天子在十二月有八種祭祀活動,即“臘八”,臘是索取的意思。就是神怪向人索要祭品。
後來人們方便,就統一祭祀,這一天定為十二月初八。後來十二月成了臘月,專門祭祀的月。
後來佛教傳入,為加深在中國的影響。利用佛祖的名頭,開始在臘月初八進行佈施粥。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設紅糟,以麩乳諸果筍芋為之,供僧,或饋送檀施、貴宅等家。”
臘八節藉助佛教的使用在民間有了廣而深的流傳,進而成為重要的傳統節日。
今人臘八喝粥起於宋朝,《清稗類鈔》說:“臘八粥,始於宋,十二月初八,東京諸大寺以七寶五味和糯米而煮成粥,相沿至今。”
《明宮史》火集·飲食好尚 十二月有記載宮中是如何吃粥的。”先期數日,將紅棗槌破泡湯,至初八早,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聖前;戶墉、園樹、井灶之上,各分佈之。舉家皆吃,或亦互相饋送,誇精美也。“
說早幾天將紅棗鑿好泡起來,等初八一早,放入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一起煮。煮好還要分別放在佛像前、門口、園中樹邊、井口、灶臺邊上。然後全家一起吃,還可以送別人,互相誇讚。明朝的皇帝也會在這一天設宴款待大;,清代皇室還要向臣子賜粥,發給寺院貢品等。
臘八節在古代和現在差別著實很大。以前那是隻有最上層的人才能享用,今天能成為傳統節日與佛教的發展是不可分開的。
記得幾年前我們來到緬甸小城大其力,恰逢傣族“水燈節”的前夜。婦女們坐在屋簷下,忙著做水燈。男人們卻迫不及待地敲鑼打鼓,舞動犄角高翹的紙紮水牛,在街上四處歡慶。身穿黃色袈裟的小沙彌,手裡捧著水燈和各種供品,排隊走向寺廟,向神靈祭拜。
有趣的是當地的緬族人不過水燈節,而是過“小偷節”。在這一天裡,喜歡順手牽羊的人,可以不再像平時那樣擔驚受怕。人們對於小偷也格外寬容,看見他們出入家門,故意拿走一些食物飲料和小東西,只是笑笑,若無其事。
我起初以為這或許是生活必需品匱乏的年月,人們相互間的一種精神調劑,或者是顯示了緬族人性格的幽默。後來才知道,在中國的很多地方,早就有這種“儀式性的偷取”。
一般來說,是在每年元宵節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不僅州官能放煙火,也容許老百姓點燈,人們便“相偷為戲”。《魏書》中有關於“禁十五日相偷戲”的記載。而在崇禎八年刊行的《帝京景物略》裡,則載有金元時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雖竊至妻女不加罪”的文字。意思是說,在元宵佳節的三天裡,不僅容許偷盜物品,甚至連妻女為人所竊都不以為忤。明清時期,對於元宵節的“偷竊”行為,人們仍然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清初查嗣瑮的《燕京雜詠》中寫道:“六街燈月影鱗鱗,踏遍長橋摸鎖頻,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門猶有放偷人”。原來,相偷為戲既然是一種大家參與的民間習俗,偷東西與放小偷,就成為約定俗成的遊戲規則。在火樹銀花、明月逐人的元宵節,人們並非為了徹底擺脫日常法度與禮典的規範,而只是故意挑逗這些約束,使得元宵節的“鬧”愈加帶來歡笑。
在太湖流域的許多水鄉古鎮,以前普遍有元宵節“偷青”的習俗。有的是偷取別人蔬菜園裡幾棵青菜,如果得到主人的譴責,被認為是一種吉兆。有的是特意偷取小蔥,給孩子餵食,覺得這樣孩子就能“聰(蔥)明”。還有一些地方,婦女們在元宵節觀看燈月“走三橋”,是為了免除百病。而偷摘人家的菜葉,拍打肩背,會更加有效。如果女子偷竊到了別人家的豬食盆,遭到主人詬罵,心裡還會感到很高興,因為這是生男孩的徵兆。
這種在“元夕偷青者以受詈為祥,失者以不詈為吉”的習俗,並不是為了倡導偷竊,給偷竊罩上民俗的外衣,使之合法化、正當化。在特別的節慶日子裡反常、非禮的行為,無論偷、罵或者放,都只是一種象徵性的儀式,體現了人們的諧謔意趣和寬容情懷,是對自我封閉、以鄰為壑的反叛。
當客人準備告辭的時候,一般都應真誠的挽留。不論是朋友來訪,還是業務上的往來,當對方走時,作為東道主,一定要熱情相送,不要一出門,對方請留步,就不送了。剛才談得再熱情再友好,你一關門就把對方推出去了,他會從心裡感到不自在。所以無論是誰來訪。無論對方多客氣地不讓送,都要送對方一段,並且要在客人的身影完全消失以 ...
1、“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這句話出自唐代的陸贄的《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二條》。意思是索取有限度,使用有節制,就能永遠富足。
2、這就是說,自然界所創造的資源是有限的,由人來加工成品的資源也有限。而取時有量,用時節約,則常常能滿足人類所需。如果相反,取時無量,用時浪費,那地球上公有的資源也會很快消失 ...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的意思是始終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似秋天的竹竿。這是一首贈別詞。全詞一改以往送別詩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的格調,創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個性風貌。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惜別之情,寫得深沉細膩,婉轉回互 ...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意思是:對於自然界的物產資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節制地使用。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鑑》,原句為“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資治通鑑》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 ...
1、在招果洞遺址中,古人類活動遺址可追溯至四萬年前,發掘的動植物遺存可反映古人類的“人氣選單”。
2、其中,陸生的哺乳動物主要以鹿為主;水生動物有魚類、蚌殼和螺殼。而從地層的第14層開始,就會出現了大量的魚類的骨骼。
3、由此可見,古人類的狩獵技術在不斷提高,食物來源也相當豐富。
4、除了以上 ...
適可而止,意思為做到適當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處。
出處:宋代,朱熹《四書集註》適可而止;無貪心也,示例:你不要得理不讓人,把是非講清楚就,這樣效果會好些,老年人參加體育活動要注意自我調節,不能過度疲勞。 ...
1、經常過度飲酒對身體健康影響還是很大的。過度飲酒喝醉後,不僅會容易出現意外事故,還會容易使飲酒者出現胃部不適,嚴重還會造成胃病等狀況。
2、長期過多飲酒對人體傷害還是很大的,但是適當飲酒就不一樣了。平時適當喝點酒,可以增強人體心臟功能,使心臟變得更加有力。適當飲酒還能增強人體消化腺分泌功能,對一些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