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天文曆法方面的巨大成就
古代中國天文曆法方面的巨大成就
一:先秦時期
1、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
2、春秋時期我國曆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
3、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二:兩漢時期
1、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2、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三:隋唐時期
1、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曆》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太陽執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曆法體系的成熟。
2、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四:宋元時期
1、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曆法。
2、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週期與現行公曆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曆早300年。
古代中國天文曆法有何主特點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有夏曆、漢歷、華歷、國曆等名稱,是一種陰陽曆,取月相的變化週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迴歸年為年的長度,透過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按照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今年是農曆開元4713丙申猴年,我國傳統曆法比西方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既是我國傳統曆法的年份,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對農曆多有記載,大量歷史典籍記載農曆始於黃帝時代。農曆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產生於商代。
曆法是什麼,回族在曆法方面的成就
中國各族的穆斯林群眾是勤勞善良富、富有創造力的人民,回族人民在中國曆法中有巨大貢獻,中國是最早創造曆法的國家之一,曆法對中國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本期的回族文化帶大家瞭解曆法的來源及回族人民在曆法方面的成就,一起來看看吧。
推算年、月、日的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制訂時間順序的法則叫“曆法”。“曆書”是排列年、月、節氣等供人們查考的工具書。曆書在中國古時稱通書或時憲書,在封建王朝的時代,由於它是皇帝頒發的,所以又稱“皇曆”。人們根據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產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的四季交替現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這三個概念所依據的物質運動是互相獨立的。根據精確測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約為365.2422平太陽日,這叫一個迴歸年。而從一次新月到接連發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時間間隔為29.5306平太陽日,這叫一個朔望月。
以迴歸年為單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個整數月,在一個月中又安排多少個整數天的方法和怎樣選取一年的起算點的方法就叫曆法。曆法問題的複雜性全在於迴歸年和朔望月這兩個週期太零碎,它們同“日”之間的關係,不像公里同米之間的關係那樣簡單;而且,它們彼此之間也不能通約。所以,曆法總是顧此失彼,不能同時協調兩個週期。由於這兩個原因,曆法一般地分為三類;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曆。側重協調朔望和歷月關係的叫太陽曆,簡稱陽曆;兼顧朔望月和迴歸年、歷月和歷年的叫陰陽曆。
無論哪一種曆法,都有一個協調歷日週期和天文週期的關係問題。在原則上,歷月應力求等於朔望月,歷年應力求等於迴歸年。但由於朔望月和迴歸年都不是整日數,所以,歷月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歷年須有平年和閏年之別。透過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閏年的適當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歷月等於朔望月,或平均歷年等於迴歸年。這就是曆法的主要內容。
最早的回族歷算可以追溯到唐朝,據《新唐書》中記載:“《九執歷》度法六十,周天三百六古度,無餘分。”這與中國曆法中貯存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出入,根據明清兩代天學文學家的考證,《九執歷》就是回回曆法。因此可以說,《九執歷》是唐朝來華的穆斯林對中國曆算的首次貢獻。
到了公元961年的宋朝時期,安徽回族馬氏的先祖、天文學家馬依澤應宋朝皇帝的邀請從西域來到中國,編修新曆法以糾正中國原有曆法,並將阿拉伯占星術中黃道十二宮的方位及太陽入宮日期的推算方法引進中國天文學,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於963年四月修成《應天曆》。《應天曆》包括歷經、算經、五更中星曆成、晝夜日出入立成、晷影立成等六卷,這是第一次系統地將阿拉伯曆法引進中國的嘗試。
元仁宗皇慶二年,回族各國穆斯林通用的阿拉伯太陰曆,即伊斯蘭教歷在中國穆斯林中流傳通用。在明代,馬沙亦黑與馬哈麻兄弟二人翻譯阿拉伯天文學著作《回回曆法》與《明譯天方書》,這兩部書使阿拉伯的許多天文要領首次傳入中國,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後來成為中國天文名著。《回回曆法》中所運用的許多天文數字都有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成為明朝天文學的一部重要著作。《回回曆法》的參用達270餘年,這是馬沙亦黑等天文學家對中國曆法的重大貢獻。
回族在曆法方面的成就直接影響了中國曆法的發展。元朝科學家郭守敬編制《授時歷》時就直接參照了回回曆法並參考了由回回人引入中國的《積尺諸家歷》48部、《速瓦里可乞必星纂》4部、《海牙剔窮曆法段數》7部等眾多的天文曆法資料。為此,後人曾評價說:“郭守敬所憑的實測大部分是回回的遺產,實集中回曆之大成”。正是由於吸收了回放天文學家引進和創造的歷法成果,《授時歷》能夠實用360多年,這其中也包含著回族天文學家的心血。
20世紀以後,丁子瑜、馬以愚、黃明之、胡繼勒、馬復初、馬堅等回族穆斯林學者又著述了《尋月指南》、《回回曆》、《天方歷源》、《環宇述要》、《伊斯蘭曆源詳解》、《回曆綱要》等眾多的天文曆法著作。這些著作的問世,是新的歷史時期回族穆斯林對中國天文曆法史做出的重大貢獻。
我國古代天文方面主要成就有哪些
1、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2、春秋時期我國曆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
3、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 ...
我國古代天文方面主要成就有哪些
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幾千年來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天文資料,受到各國天文學家的注意。就文獻數量來說,天文學僅次於農學和醫學, 可與數學並列,是構成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 我國古代天文學萌芽於原始社會,到秦漢時期形成了以曆法和天象觀測為中 心的完整的體系。 曆法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 ...
古代中國哪些方面領先於世界
1、主要分佈在科技、數學、天文學、農學、醫學等領域;
2、科技:四大發明,造紙術是在105年蔡倫改進,活字印刷書是11世紀中葉發明的,火藥是在唐代發明的,指南針是中國戰國時期發明的;
3、數學:東漢的《九章算術》;
4、天文:戰國的《石氏星表》,郭守敬的簡儀和《授時歷》。唐代僧一行和梁令瓚共同 ...
中國古代有哪些經濟方面的著作
1、《考工記》是中國戰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範和製造工藝的文獻。
2、《鹽鐵貴粟論》探討國家專賣鹽鐵物資。
3、《夢溪筆談》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4、《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
5、《便民圖纂》中國明代反映 ...
近代中國在各方面有什麼成就
軍事戰爭上:七次戰役基本全勝。對越、對蘇、對印、對美等。
軍事科技上: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
其餘科技上:很多華裔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但基礎科技水平還是落後於歐美髮達國家。
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 ...
古代中國天文學成就突出的原因
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突出,主要是因為農業發展的需要。
農業生產與季節、天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知識,就是在農業生產的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又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 ...
中國古代的天文知識
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稱七政,也叫七曜。
金星在古代稱作明星,又名太白,這是因其光色銀白,亮度強。
木星稱為歲星,簡稱歲。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代名稱熒惑。
土星又叫鎮星、填星。
星宿是鄰近若干得的集合。古人把較近的幾顆恆星聯絡起來,稱為二十八宿:
東方蒼龍:角、亢、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