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代伴晚又稱什麼

古代伴晚又稱什麼

  日入,時段名,約指申、酉時。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日入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是下午5時正至下午7時正。地支命名是酉時。這段時間雞開始歸巢。

古代的詞又稱曲子詞和什麼

  古代的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餘等。

  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同時,詞也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於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宋朝初期,詞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格律,演變為宋詞。再經蘇軾、辛棄疾等人大力拓寬其題材範圍,宋詞進入輝煌時期。詞從長度分小令、和長調。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聲調上都有規定。

古代鞦韆節又是什麼節 鞦韆節又稱什麼節日

  古代鞦韆節又是什麼節 鞦韆節又稱什麼節日

  清明節。盪鞦韆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需要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盪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的記載。當時拴鞦韆的繩索為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製成,故鞦韆兩字繁寫均以“革”字為偏旁。

  1986年2月,國家體委制定了《鞦韆競爭規則》(起草),同年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正式比賽專案。

  2019年5月11日,世界橫樑最長的鞦韆在日本福岡縣北九州市完工。100名當地小學生參與並見證了新世界紀錄的誕生。

  不同民族的鞦韆:

  盪鞦韆流變花樣最多的是我國的民族地區。

  朝鮮族最喜愛盪鞦韆這一傳統競技遊藝活動了,這一活動常在節日舉行,有時還進行比賽。節日裡,姑娘們身穿色調豔麗的彩裙,圍在鞦韆旁,爭試高低,只有挑選出來的能手,才能參加運動會的比賽。比賽時,在高空的綵帶上懸掛一串金黃色的銅鈴,比賽選手蕩起鞦韆,看誰能碰響銅鈴,碰到的次數越多,成績越高。飄逸的長裙,叮噹悅耳的鈴聲,驚險的擺盪,令人歎為觀止。

  臺灣高山族人稱盪鞦韆為“渺綿”,是“飛天”的意思,這與漢族人對鞦韆的傳統認識是相同的。

  雲南西北及川南納西族的盪鞦韆習俗俗稱“鞦韆會”。納西族東部的鞦韆會多在每年夏曆正月初一至初四舉行,西部則於正月初六開始,歷時4——5天不等。清代《鹽源竹枝詞》雲:“高懸彩架接雲天,共慶新年勝舊年;姊妹豔裝爭奇麗,倩郎拋索送鞦韆。”麗江白沙村一帶,當年結婚的新娘常以紅繩系鞦韆扶手,用點心、瓜子等招待盪鞦韆者,以此討得平安吉利。永寧等地於“鞦韆會”的最後一天由女青年備辦酒席款待前來賽鞦韆的男青年。席間男子用鍋煙抹女子臉,互相追逐嬉戲,以抹黑為吉。傳說古時“鞦韆會”期間有魔鬼來捉拿美女,後因以此法遮顏,防遭鬼害,成為會中的又一習俗。

  變種

  除了最為常見的吊秋之外,一些民族還有許多鞦韆的變種。

  新疆柯爾克孜族的盪鞦韆遊藝,當地人稱“阿拉提巴坎謝里欽吉克”。在空地上選一點,用3根木頭搭一座三角架,在3——5米外的另一點也搭一座同樣的架子,然後在兩個三角架中間架一橫樑,離地大約3米,橫樑上懸掛6根“U”形的牛毛繩,構成鞦韆。玩時一男一女面對面,兩人皆雙腳交錯蹬在較長的兩根牛毛繩上,伸開雙臂各抓兩根牛毛繩,背部靠在繩上,雙腳蹬動,越蕩越高。

  青海土族盪鞦韆用的是輪子秋。土族稱輪子秋為“卜日熱”,意為“旋轉、轉輪”。輪子秋根據當地條件,就地取材製作。如拆下大板車柱輪,將車柱豎起,下輪壓重物固定重心;上輪綁一架梯,在梯兩端拴上等長皮繩(似鞦韆)即成,故謂之“輪子秋”。

  維吾爾族玩的鞦韆更為奇特,叫“沙哈爾地”,意為“空中轉輪”,每逢春秋季節和舉辦婚禮時蕩玩。在場地上牢固豎起一根高約10米的圓木作軸,軸頂裝一木輪,輪上裝兩根橫木,各拴上繩索,如鞦韆狀。豎軸底部另裝一根橫木,以繩與頂部木輪相連線。遊戲時,繩索鞦韆上各站一人,然後底部橫木兩邊,各有數人相向而立,雙方等速推動橫木,帶動頂部木輪旋轉。站在繩索上的遊戲者即隨著轉輪的加速慢慢升上高空,轉速越快,遊戲者飛得越高。


西沙群島在古代什麼

  西沙群島,中國歷史上也叫千里長沙。國際上稱為帕拉塞爾群島(ParacelIslands),越南稱為黃沙群島。西沙群島北起北礁,南到中建島,東到東島(遼島),位於南海的中北部,由宣德群島、永樂群島和東島、中建島等島礁組成,海域總面積為31700平方公里。   南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國 ...

清明節在古代什麼節日

  1、古代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2、清明節,英文標準譯名:Tomb-sweepingDay ...

推拿在古代

  推拿:古時又稱按蹺、蹺引、案杌。推拿,作為一種非藥物的自然療法、物理療法由來巳久,有學者贊之為“元老醫術”。推拿作為以人療人的方法,通常是指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於病患的體表、受傷的部位、不適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體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 ...

清明節在古代什麼節日

  1、古代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2、清明節,英文標準譯名:Tomb-sweeping Da ...

岳陽古代曾經什麼

  岳陽古稱巴陵也叫嶽州   有兩種說法:   一、相古堯帝時,四川的巴山上有一條巨大無比的蛇,出三峽,沿江遊玩下來,一路傷害生靈無數。它的胃口大到可以吞食大象,老百姓深受其害。此案驚動了堯,帝即派勇士后羿來追殺此蛇,經過殊死的搏鬥,終於在岳陽地方,將蛇殺死。此蛇死後,光是其骨就堆集成了一座小山,巴丘、巴陵的 ...

福建在古代什麼

  福建自古稱“閩”,“閩”的意義就是門內供著一條蛇。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並不把它歸為“門”部,卻歸之“蟲”部,釋義是“閩,東南越,蛇種”。   除“閩”之外,福建還有過“七閩”、“八閩”之別稱,現習慣稱“八閩”。“七閩”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書中說:“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 ...

春節在古代什麼

  1、春節在古代又稱元日、獻歲、年節、新歲、歲旦、正日、元辰、元首、 新正、大年、改歲等等,指的是農曆新年。   2、春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首,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獨特而富有文化內涵的春節文化體系。   3、在我國各地,雖然對於慶祝春節有著不同的慶祝方式,但有一樣是相同的,都看成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