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沒有任何替代物品,古代奴隸社會時期不同地區的女人使用不同的東西替代衛生巾,如穴居時代的女性,有時直接用海里的海綿,有時用草之類的東西做成衛生棉使用,古埃及人用軟化過的紙草葉子作衛生棉條,而希臘人用麻布包在木頭上,當作衛生棉條。
古代女人們也用自家乾淨的碎棉布作成棉墊來替代衛生巾,用過之後再洗乾淨,重複使用,以中國為例,中國婦女用一條長的白色布巾替代衛生巾,更換後以清水加明礬清洗。
原始社會沒有任何替代物品,古代奴隸社會時期不同地區的女人使用不同的東西替代衛生巾,如穴居時代的女性,有時直接用海里的海綿,有時用草之類的東西做成衛生棉使用,古埃及人用軟化過的紙草葉子作衛生棉條,而希臘人用麻布包在木頭上,當作衛生棉條。
古代女人們也用自家乾淨的碎棉布作成棉墊來替代衛生巾,用過之後再洗乾淨,重複使用,以中國為例,中國婦女用一條長的白色布巾替代衛生巾,更換後以清水加明礬清洗。
導語:美甲並不是只有現代人才弄,其實,早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人在弄美甲了,只是和現代不同,古代女子美甲是用植物作材料的。那麼,你知道中國古代女子常用哪種植物作為美甲材料嗎?到底古代女人用什麼植物來弄美甲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中國古代女子常用哪種植物作為美甲材料
鳳仙花。我國唐朝時期就已經出現染甲的風尚,所用的材料是鳳仙花。做法是取腐蝕性較強的鳳仙花的花和葉放在小缽中搗碎,加少量明礬,便可以用來浸染指甲。
美甲,古埃及人就率先用臆羚的毛皮摩擦使指甲發亮,並塗以散沫花汁使其呈現迷人的豔紅。在一次考古中有人曾在埃及豔后的墓中發現了一個化妝盒,裡面記載著:塗上“處女指甲油”為通向西方極樂世界之用。
在我國唐朝時期,漢族婦女就已經出現染甲的風尚。所用的材料是鳳仙花做法是取腐蝕性較強的鳳仙花的花和葉放在小缽中搗碎,加少量明礬,便可以用來浸染指甲。也可將絲棉捏成與指甲一樣的薄片,放入花汁,等到吸入水分後取出,放在指甲表面,經過連續浸染三到五次,數月都不會褪色。美甲不僅是美麗的標誌,還是地位的象徵,中國古代官員還用裝飾性的金屬假指甲增加指甲長度,顯示尊貴地位。
英國皇室貴族有留甲的傳統,保留潔白的指甲表示不必辛苦的工作,象徵了地位和權利。擁有一雙修長、華麗指甲的人多半屬於上流社會的階層。
關於鳳仙花:
鳳仙花
鳳仙花,別名:指甲花,急性子,鳳仙透骨草,為鳳仙花科、鳳仙花屬一年生草本花卉, 全株分根、莖、葉子、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因其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名金鳳花。花顏色多樣,有粉紅,大紅,紫色,粉紫等多種顏色,花瓣或者葉子搗碎,用樹葉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鮮豔的紅色,非常漂亮,很受女孩子的喜愛。
民間常用其花及葉染指甲。莖及種子入藥。莖有祛風溼、活血、止痛之效,用於治風溼性關節痛、屈伸不利;種子稱“急性子”,有軟堅、消積之效,用於治噎膈、骨鯁咽喉、腹部腫塊、閉經。
品種:
鳳仙花
鳳仙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粉紅、大紅、紫、白黃、灑金等,善變異。有的品種同一株上能開數種顏色的花瓣。
頂頭鳳仙花:別名攔頭鳳仙。為鳳仙花的變種。花頂生主莖或分枝頂端。花大,重瓣。分枝擴張,形成叢株。
矮生鳳仙花:為鳳仙花的變種。植株較矮,株高20-30釐米。
龍爪鳳仙花:為鳳仙花的變種。側枝蜿蜒,水平延伸。
導語:我們知道,化妝這一行為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了,不過,古代用的化妝品自然是和我們現代的有所不同,起碼在原材料上,是有一定差異的。那麼,你知道我國古代女性曾用哪種物品作為粉底原料嗎?到底古代女人用的粉底原材料是什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古代女性曾用哪種物品作為粉底原料
米粒。最開始古人用米粒磨粉作為粉底,後來逐漸有了更復雜的配方。《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詳細製作方法:米要選用梁米或粟米,將米磨成細粉沉於涼水後發酵腐爛,再洗去酸氣,然後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細膩的“粉英”,然後放在太陽下曝曬,曬乾後的粉末再加上各種香料,製成香粉後就可用來妝面。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 “胡粉”。
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複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乾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儲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 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宮中以細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裡,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製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古人化妝流程:
古人妝容
1、敷鉛粉
鉛粉是重金屬,雖然塗在臉上會增白,但長期使用會讓皮膚髮青、發黃,妙齡少女最後變成黃臉婆。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醜”。
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來的米粉。古時候生產力水平不高,當大多數人還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讚嘆第一個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2、抹胭脂
傳說體態豐腴的楊貴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紅色,可見塗抹胭脂之多。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因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後用以之飾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紅美顏,只是當時並不流行,只有舞姬與宮人使用,材料為硃砂。“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秦宮打破了面妝色彩的桎梏,開啟了妝容色彩豐富、造型各異的時尚潮流。
3、畫黛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
古人將眉毛稱作“七情之虹”,因為它最傳神,使面部更加立體,因此眉妝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遠高於眼妝,詩詞中多以“遠山黛青”、“翠螺玉舒”等華麗的辭藻來描寫女子的雙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是一種青黑色的顏料,專供女子畫眉。那時還沒有眉筆,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點著稀釋後的顏料畫眉。
4、點額黃
這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裝飾物貼上在眉心或前額。
在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女十一娘”和“女十三娘”兩個少女的妝容繁複,頗有些青春年少的俏皮、愛美的情趣。特別是十一娘,在面頰、嘴角、眉角處貼有花鈿。
點額黃又稱貼花鈿,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樣式各異的裝飾物,貼上在眉心或前額,也可以貼在兩頰或嘴角等處,形狀有圓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鳥、魚、蝴蝶、鴛鴦等,顏色主要是紅、綠、黃三色。
貼花鈿始於南北朝時期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到了唐朝,愛美的姑娘們不再滿足於單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銀箔,甚至用昆蟲的翅膀、鳥類的羽毛剪出花樣貼在額頭,就是《木蘭辭》中的“對鏡貼花黃”。
5、點口脂
湖南曾出土過西漢墓葬中的口紅,儘管過了2000多年依然鮮豔奪目,口紅製作技術十分精湛。在唐代,僅供製作口紅的植物就多達二三十種。
正如化妝達人能一眼識別出景甜在《大唐榮耀》不同劇集中的口紅色號一般,唐人以蜂蠟代替前人的動物脂膏,又摻以硃砂、紫草,終於調試出紅色、粉紅、紅褐色等不同色號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裡,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
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