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為書院。書院是中國古代民間教育機構,最早出現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則是由朱熹創立,發展於宋代。當時,由富商、學者自行籌款,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宋代,著名的書院有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陽書院、湖南衡陽石鼓山的石鼓書院、江西上饒的鵝湖書院粵秀書院 粵秀書院是康熙四十九年清廷御批的官辦學院,為清代四大書院之首。後由朝廷賜敕額、書籍,並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逐步變為半民半官性質的地方教育組織。仁宗慶曆年間,各地州府皆
戲樓又稱戲臺,古代是皇上看戲的地方。我國出土文物中就有東漢的綠釉陶戲樓,共四層:上層為鼓樓,三層是框式舞臺,一二層為開放式的舞臺。
臺上演出的是雅樂和散樂。雅樂:用於國家慶典祭祀;散樂:是民間歌舞和雜技。
唐以後,宗教流傳,神廟戲樓成為寺院建築的一部分,用於宗教儀式的場所。儺戲、儺舞以假面跳神,由宗教傳到民間,至今有的地方還可見到,成為寶貴的文化“活化石”。但其意義在典禮活動,不是如今的唱戲看戲。
戲樓的鼎盛時期,在清朝。康乾盛世,兩位皇帝喜好戲劇。康
古代把南京作為都城的朝代共有十個。
三國時稱為建鄴,是東吳的首都。
西晉避司馬業諱,改名為建康,是東晉的首都。
南北朝時期,宋朝、齊朝、梁朝、陳朝皆以此城為都,因而有了“六朝古都”的美稱。
六朝以後為南唐國都。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後,南京為大明的首都。
太平天國時期改南京為天京,成為太平天國的首都。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建立中華民國,南京被定為中國首都。
“十朝都會”的美譽因此而來。
古代稱戰友為“袍澤”。袍澤,袍指古代外衣,澤指古代內衣。袍澤指軍中的同事。來源:《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這首詩講士兵出征的故事,歌頌戰士們互相友愛,同心同 ...
我國古代對青銅器並無特殊稱謂。
青銅是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純銅中加入錫或鉛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歷史意義,與純銅相比,青銅強度高且熔點低。青銅鑄造性好,耐磨且化學性質穩定。
青銅發明後,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即青銅時代。
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 ...
1、使人民安寧;
2、封建時代命婦的一種封號,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明清時,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與其母或祖母,則稱太安人;
3、猶夫人,對婦人的尊稱。 ...
1、古代帝王學習之地叫明堂 ;
2、周王朝為貴族子弟所設的大學叫辟雍 ;
3、西周諸侯所設的大學叫泮官;
4、鄉學叫庠;
5、國家設立的學校叫國學 ;
6、私人設立的學校叫私塾 ;
7、官府設立的學校叫官學;
8、對兒童進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館。 ...
古代將國家設立的學校叫國學,私人設立的學校叫私塾,官府設立的學校叫官學,對兒童進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館,至唐宋之後將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稱之為書院。
學校,是指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 ...
梓:棺材,梓童是“梓同”的諧音,古代君王專用於稱呼皇后;封建社會皇室妻妾眾多,但皇帝死後只能與正宮皇后棺木埋在同一墳穴中,其餘嬪妃只能另葬於專門的妃陵,久而久之,“梓童”就被皇帝用於稱呼皇后的別稱之一了。 ...
龜印章簡介:漢代丞相、列侯、將軍等所用的金印,印鈕均為龜形;俸祿二千石以上的大官,所用銀印,印鈕也為龜形。小官的印章不能用龜形。唐代也規定,五品以上的大官,墓前的石碑可用龜,就是龜馱石碑;五品以下的官,墓前石碑的碑基,不能刻成龜形,只能刻成別的模樣。還有,唐代的職官原來佩的是魚袋,武則天天授二年,改佩魚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