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週期。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週期。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
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週的時間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設定閏月。
1、周朝
據《禮記》所言,周朝后妃的序位是: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天子內廷後圯的等級建置與天子外廷的官僚機構是相對應的。天子立六百、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子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達到外和而國治的目的。天子後也立六官、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使天下內和而家理。以此而言,在家國一統的傳統社會,天子後作為天子的配偶,“正位宮闈,同體天王”,在君主政治中有一席之地。她們的職務是聽天下之內治,以與天子的外治相配合。
2、秦朝
秦朝滅亡六國,那些亡了國的妃嬪、公主們“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故秦朝後宮,宮備七國,爵列八品。秦始皇每攻破諸侯,便在咸陽北阪上仿造其宮殿,將俘獲的諸侯美人以及鐘鼓聲樂充實其中,所以杜牧的《阿旁宮賦》說,秦皇后宮后妃美女洗胭脂的水將渭水都染成紅色,可見其後宮婦女之多。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稱夫人。夫人之下,還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可惜秦朝後宮雖人數眾多,卻除了秦始皇的母親趙太后外,餘無一人青史留名。
3、西漢
西漢初期,沿襲了秦時的皇后稱號。又設定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妃嬪的稱號。
漢武帝時增加了婕妤、 烴娥、容華、充依
至漢元帝又新置了昭儀,又有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等。
妃嬪等級擴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婕妤視上卿,比列侯。烴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容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視千石,比中更。充依視千石,比左更。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視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視三百石。順常視二百石。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皆視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馬門外。
漢時,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嬪所生或從皇族宗室中過繼而來者,其生母皆不得稱(皇)太后。但也有個別例外。如漢哀帝是諸侯王之子過繼而來,其祖母傅昭儀被尊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為太皇太后的漢成帝母王政君,已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趙飛燕,宮中一時出現了四位太后並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政以恢復周禮相標榜,故他的後宮之制完全採納了《禮記》和《周禮》的說法。其罷漢朝妃嬪稱號,模仿先秦時期,自創了和、嬪、美、御四等稱號。和三人,嬪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其他各朝也是以此為基礎而各有增減。
5、東漢
東漢光武帝建國,去繁為簡,妃嬪稱號共有四等:貴人、美人、宮人、采女。
貴人授予金印紫綬,俸祿為粟數十斛。美人、宮人、采女則沒有爵位和俸祿。
值得一提的是,西漢時期諸侯王正妻稱王后,母稱王太后。東漢時,隨著諸侯王封地日漸縮減,王后被改稱為王妃,王太后改稱王太妃。
漢時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稱妃,妾曰良娣、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