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公在位的年次紀年。用於先秦至西漢武帝時。春秋戰國時期各諸國用本地區國君在位年數來紀年。
2、歲星紀年。歲星(即木星)在星空在繞行一週約為十二年,古人把天赤道帶劃分成十二等分(即十二星次)。
3、太歲紀年。古人另外設想了一個理想的天體,其執行方向與歲星相反,以玄枵次為子然後從東向西,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速度均勻。
4、年號紀年。始自漢武帝,迄於清末。皇帝更迭即換年號,同一個皇帝也可以更換年號。
5、干支紀年。始於漢,今農曆仍襲用。即以干支相配的六十
中國歷史上只有秦軍明確地以首級作為個人的戰功,一個首級可得一級爵位。其次,秦朝以後,有要求上繳首級、耳朵等作為士兵個人戰績的,但是為防止士兵為了冒領戰功而殺害平民甚至隊友的現象的發生,軍隊一般採取以斬首數量作為整個部隊及其將領的戰績,但一般並不要求士兵個人上繳首級作為戰功的依據。
古代是根據天干地支來計算時間,年月日不同,天干地支的搭配也是不同,但六十為一個甲子。
天干地支的合稱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古代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常常變動。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比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比10,到18世紀末達到1比20。1兩黃金約可兌換8到11兩白銀,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即一千文。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透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係,根據推算,再考慮到諸多因素並湊整數,便於換 ...
古人一般用兩種辦法計算殺敵之功:出示敵人首級或敵人左耳。
在敵人被殺的數量少的時候,用首級數量評定功勞。這就是“馘”;在敵人被殺的數量多時,用左耳代替首級計功。這就是“聝”。
而在戰場上砍了人頭就得拿去兌換,真實世界裡當然不會有專門的軍需官讓戰士們可以把人頭兌換成軍功點數,而是需要從屯和將級別一層 ...
古代人們計算時間的方式有:
1、日晷計時
一天當中,影子的方位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變化早晨和傍晚時的影子最長,正午時的影子最短。日晷是根據太陽方位的變化記錄時間。
2、漏壺計時
利用水從銅壺的小孔中慢慢滴漏,使壺中標有刻度的立杆逐漸顯示出刻度,就可以知道當時的時間。
3、燃香計時
燃 ...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冬至日期的計算 [Y*D 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 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 ...
預報雨
早看東,晚看西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早上發霞,等水燒茶
太陽當頂現,三天不見面
月亮哥長毛,田溝裡施豪
雨打五更頭,行人不要愁
病人怕急脹,下雨怕天亮
亮啊亮,一大仗
黑啊黑,下不徹
上怕初四雨,下怕十六陰
月逢初四雨,九個半 ...
一年十二個月氣象與收成預測
正月
當朝蒙黑四邊天,大雪紛紛是旱年;
但看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
驚蟄鳴雷米是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此月但與逢三卯,處處棉花豆麥好。
三月
風雨相逢初一頭,沼村瘟疾萬人愁;
清明風雨若南至,定主農家大有收。
四月
立夏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