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中主張的維繫社會穩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分為禮、義、廉、恥四個綱要;強調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四維”,對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 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 ,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管子》中主張的維繫社會穩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分為禮、義、廉、恥四個綱要;強調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四維”,對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 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 ,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客家話"九"與"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視為"吉祥"的象徵,有"崇九"風俗。
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選與九相關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樓房的層數和房間數也是九的倍數,認為這樣可以長久同居共處。"九"在客家人的婚煙嫁娶中顯得尤為重要,男女雙方相親、換帖,一般都選與九有關的日子,聘金尾數要帶"九",如1999元,迎親的隊伍也要湊足9人,凡禮品都要9方為吉利。客家人做壽,壽粄要做81或360個,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鮮湯、燉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陽(九九)壽糕等等。
由於九與韭諧音,小孩破學啟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諭九,如:"燕子含泥過九江,妹子送郎出外鄉,九月九日種韭菜,兩人交情久久長。"客家人對九的重視,還表現在把正月初九視為良辰吉日。春節後,出門做工、經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這天才離家啟程,期望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每當春暖花開、楊柳吐翠、鳥飛鶯啼的時節,到積石山鄉間走一走,或是田野裡,或是牧野中,或是鄉間小路上,你常會聽到一種清脆悅耳、歡快悠揚的類似用笛子吹出的小調和"花兒"曲。在春天的原野的那種氛圍裡,那種韻味,那種旋律,會讓你神迷心醉;聽一次,那種清純、優美的音樂會永遠縈繞在你的耳邊,這就是積石山漢、回、保安、東鄉、撒拉等各民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樂器--咪咪。
咪咪,也叫"蓽蓽",民間微型吹奏樂器。這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因源於古羌族,因此古人稱之為"羌笛"、"羌管"。據甲骨文考古發現,河湟地區自傳說時代就有羌人生活,至夏、商、周、秦、漢時,羌人活動十分活躍,很長一段時期,羌人是這裡的主人。《西漢書·西羌傳》載:"河關(在今大河家)之西南,羌地是也"。很清楚,今積石山縣境是羌人生活的地方。關於"羌笛",漢朝馬融的《長笛賦》對其民族屬性、音響特點、製作材料及方法作了詳盡、形象的描述,其賦雲:"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巳。龍吟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剡其上空通洞之,裁以當 便易持。易京君明識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出後,是謂商聲五音畢"。"羌笛"從原來的"故本四孔"經過不斷髮展,變成現在的樣子。漢以後,從文人墨客的詩作中我們常常看到關於羌笛的詩句。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出塞》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雲:"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明許遂和鮑承蔭的詩直接描寫了河湟地區吹羌笛的風情。許遂詩云:"河湟春色澹疑水,三月寒風滿郡樓。羌管一聞折柳曲,始知徵轡在邊頭"。御史鮑承蔭詩云:"河湟落葉正清秋,雨露蕭蕭滿戍樓。羌笛數聲歸路遠,夢魂時徹五雲頭"。
咪咪,有單管和雙管之分。單管其實是一支短笛,是用一根約五寸長,小指般粗細的空心竹(木)管做成的,管上用鐵絲燙上五個眼兒,再用囫圇蛻楊柳、檸條、丁香、毛刺之嫩枝皮,做成哨子,放進竹管,嘴吹指彈。也有用樹葉捲成哨子的。雙管是用彩色絲線把兩支單管並排紮在一起而成的,形似排簫,管下端吊兩個裝飾性的紅絲線穗子。咪咪發音清脆、明快、柔慢、圓潤、細膩,能發徵、羽、宮、商、角五音,常用來吹民間小調和"花兒"曲。用咪咪做"花兒"的伴奏樂器,二者相得益彰,別有情趣。流行最廣的咪咪曲有《山丹紅花開》、《馬五哥與尕豆妹》等。(《積石山史話》董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