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代書信的典故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有哪些有哪些

  青鳥傳書: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青鴍,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飛越千山萬水傳遞資訊,將吉祥、幸福、快樂傳遞給人。魚傳尺素: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寄令狐郎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烽火傳軍情: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烽火臺,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以燔煙報警,夜間以火光報警。黃耳傳書: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髮揮重要作用。

古代書信的典故

  鴻雁在古代,鴻雁可作書信的代稱。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長期拘留,關押在北海(今貝加爾湖)苦寒地帶多年。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于卻謊稱蘇武已死。與蘇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見到了漢使者,告訴蘇武並沒有死,並讓他對單于說:漢天子在上林苑打獵,射到一隻鴻雁,雁足上繫著一塊帛書,上面說蘇武在一大澤中。這樣,匈奴單于再也無法詭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歸漢朝。

  “鴻雁傳書”是中國古老的民間傳說,因為鴻雁屬定期遷徙的候鳥,信守時間,成群聚集,組織性強。

古代愛情典故

  1、董永與七仙女。

  傳說講述的是董永賣身葬父,孝行感動七仙女,下凡與他結為夫妻。一夜之間織了十匹錦布,幫助董永償債贖身。奴役期滿,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時候玉帝卻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為了董永,七仙女忍痛與丈夫決別的愛情故事。

  2、梁山伯與祝英臺。

  東晉時,祝英臺女扮男裝前往杭州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臺歸家,行前託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臺以妹相許。祝英臺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臺入墳,梁祝化


關於古代誠信典故

  1、曾子殺豬,是講古時一個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騙孩子說在媽媽集市回來後殺豬給兒子吃,曾子得知後真的將豬殺了。   2、尾生抱柱,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與一女子相愛,情深意切。一日,兩人相約在某橋下相會。後來,恰遇泛潮,江水上漲,那女子還沒有到來。尾生卻始終堅守諾言,死守在橋下,抱著橋柱不放, ...

關於古代典故

  1、匡衡鑿壁   故事: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2、無中生有   故事: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論。他認為宇宙 ...

古代書信格式

  1、對於不同關係的人行什麼樣的禮、怎樣行禮,書信上的用詞不僅豐富,而且區分很細。用於平輩的,通常是“頓首”或“再拜”;用於至親長輩如祖父母、父母、岳父母等,用“百拜”或“頓首百拜”;用於卑幼,若表示敬重,用“拜手”。   2、如果寫信之人剛好是居父母之喪期,對收信人則用“稽首”,居喪之人署名之前加個“制” ...

古代書信如何送到

  1、中國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送信方式。如烽煙、驛遞、信客等方式。   2、最早的烽火傳訊息,是利用多煙可燃物產生煙霧,使遠處的人看見,謂之“狼煙”。一般是報敵情或災情用。   3、驛遞,類似於今天的“快遞”。只不過使用的工具不同,多使用送信者騎快馬,利用朝廷官建立的驛站,一站一站接力傳送到目的地。 ...

古代書信的稱呼

  古代書信的九種稱謂   函:如[便函]就是便信,[公函]就是公文。   書:如[家書]就是家信,[手書]就是親筆信。   札:原指寫字用的木片,引申為書信。如[大札]、[惠札]、[便札]。   簡:原指寫字用的竹片,引申為書信。如[書簡]、[小簡]。   箋:供題詩、寫信用的紙張,引申為書信,如[便箋]、 ...

古代書信傳遞的古典有哪些

  1、烽火傳軍情。“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2、魚傳尺素。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 ...

中國古代書信叫什麼

  尺牘,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去世。漢使則謂單于,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繫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于只得放蘇武歸漢。   於是,書信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