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國製鹽的歷史非常悠久,就製鹽來說,到漢朝的時候時,製鹽工藝已經非常成熟。據說,古代是不用海水曬鹽,那麼,大家清楚古代為什麼不用海水曬鹽?古時候為何不用海水曬鹽?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小夥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趕快來了解下吧。
古代為什麼不用海水曬鹽
因為古代鹽、鐵行業屬於暴利行業,所以都是由政府壟斷的,只有官府制定的商賈才能合法製鹽,販賣私鹽是重罪,這也是沿海地帶人們不用海水曬鹽的原因之一。
在我國古代,用海水曬鹽需要將海水引入鹽田,利用日光和風力的蒸發濃縮海水,從而讓其結晶生成海鹽,而海鹽最初的製取方法是“煎”和“煮”,經過了數十個世紀的實踐,才將煎煮法改為淋滷煎煮,單純的用煎煮法制作海鹽,不僅產量低,質量也非常差。
而用海水曬鹽,在不懂製作方法的情況下提取出來的鹽雜質會非常多,吃了之後容易出現中毒情況,古代有很多吃鹽中毒的情況都說明了這一點,綜上所述,在私下用海水製鹽在民間是非常少見的。
古代的鹽
在古代的時候,鹽有兩種方法獲得,一種是天然,一種是人工。
所謂天然,就是天然產生的鹽,但這個在古代不叫鹽,叫“滷”,而人工做出來的鹽才叫“鹽”。所以,我國古代記載鹽字,用的是繁體字“鹽”。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這個字時是這樣說的:
鹹也,從滷監聲。古者,宿沙初做煮海鹽。
我們看這裡交待了很多資訊,不但說了鹽這個繁體字的來歷,而且還說了最開始煮鹽的一群人,他們是一個叫“宿沙”的部落,這群人住在海邊,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用海水煮鹽。
當然了,我們不能空口去說,也不能只憑一句去推斷,這個是有佐證的,比如在《世本》中也說到了宿沙氏煮海造鹽,裡面是這樣說的:
夙沙氏煮海為鹽。
我們看這裡寫成了“夙沙氏”,但這裡仍然有不清楚的地方,因為我們無法知道這個是個人名還是個部落名,而在《呂氏春秋》裡,呂不韋對這個做出過解釋:
夙沙氏子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部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先民煮海為鹽的歷史非常久遠,而當時有天然和人工兩種,天生的叫滷,人工的叫鹽。
清代經學家段玉裁在注《說文解字》時作出過解釋,他對鹽這個字是這樣說的:
滷也,天生曰滷,人生曰鹽。
古人如何煮鹽
跟我們現代人不同,古代人對於煮鹽這種事可不直接說成是煮,它們叫“熬”,對於煮海這種事,他們有個更加形象的稱呼叫“熬波”。元朝的時候,有個叫“陳椿”的人曾經就煮海為鹽寫過一本書,叫《熬波曲》,裡面記載的數種古人煮海為鹽的方法。
但可惜的是,這本書早已經失傳,或者是佚失,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版本其實是明朝黑衣宰相“姚廣孝”重新編錄的。
另外,跟我們想象中不同,很多人覺得,既然是煮海為鹽,那肯定是直接燒海水,也就是說,直接熬這個海水,最後得到了晶體,或者是殘渣應該就是鹽了。
這有些想當然了,當然不是這麼簡單的,也不是這樣的一個熬法。古代人煮海鹽,首先得“種鹽”。可能有人看到這個詞會發懵,什麼叫種鹽?鹽能種嗎?
其實這個不是這麼理解的,所謂種鹽,就是引鹽,先把海水中的含鹽的水份給引出來,這就叫種鹽。方法其實不難,但特別繁複。
首先得前天晚上把一些鬆散的東西鋪在海邊,可以是稻穀杆,也可以是茅草。等夜裡霧氣升騰,這些鬆散東西上會附上一層白色的鹽霧,然後把這些帶著鹽霧的東西收集起來回去煎熬,這樣才能得出來海鹽,所謂海鹽,在古代並不是直接煮海水,那樣得不到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