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用的肉是牛肉、豬肉、羊肉。
1、三牲:一種是指古代用於祭祀的牛、羊、豬,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另一種是指夏、商、週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2、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物件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的肉是牛肉、豬肉、羊肉。
1、三牲:一種是指古代用於祭祀的牛、羊、豬,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另一種是指夏、商、週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2、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物件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作揖
在漢語中,禮貌詞語更是豐富多彩。古代漢語中的禮貌詞語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別人的尊稱:如“貴姓”、“貴庚”、“尊意”、“高足”、“大作”、“令兄”、“玉照”、“光臨”、“惠顧”、“垂察”、“卓裁”、“惠書”、“賜教”、“斧正”等。另一類則是對自己的的謙稱:如“鄙人”、“賤體”、“淺見”、“愚意”、“拙作”、“家翁”、“寒舍”、“伏”、“竊”、“拜”、恭”、“敬”、“奉”、 “忝(忝在知交)”、“蒙”、“承”、“呈”等。人與人相處需要相互尊重,在此基礎上才能交往,產生友誼。古人對別人尊稱、自己則謙稱,在交往的初期就營造了較好了氣氛,這對人際交往是非常有利的。現在這些禮貌詞語有些已被淘汰了,但多數仍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細節中,運用恰當,對推進文明建設大有益處。
香在古代人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使用。從燻燃、懸佩到塗傅、飲用、乃至到奇思妙想地用來計時,都反映了古人對"香"這種海外來物的認識以及古人精緻的生活情趣。本文對古代人們的用香風俗作了細緻的考察,希望對我們瞭解古代人們的社會生活有所助益。
古代社會生活用香風俗
說到香,我們首先想到的多是宗廟祠堂和寺院道觀裡的香菸繚繞,於是香在我們眼裡就成了一種祭祀和宗教的用物,其實香在古代人們的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用途。
真正的香料並不產於中國,而遠在西域諸國,正如范曄在為《和香方》所寫的短序中說的:"甘松、蘇合、安息、鬱金、多、和羅之屬,並被珍於外國,無取於中土"(《宋書·范曄傳附孔熙先傳》),所以宋代以前,除了朝貢以外,香料來源比較有限,香料種類也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並不廣泛,是作為奢侈品而存在的。漢代時即便貴為皇后的明德馬皇后都說"吾為天下母,而身服大練,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無香薰之飾者,欲身率下也。"(《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紀》)
魏晉南北朝以降,香多為宮中貴族之家焚燻塗傅,平民百姓是無福享用的。據史料記載東晉鉅富石崇家的廁所"常有十餘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廁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脫衣。"(《晉書·王敦傳》)一次平素崇尚節儉樸素的尚書郎劉寔去石崇家"如廁,見有絳紋帳,茵褥甚麗,兩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謂崇曰’誤入卿內耳’崇曰’是廁耳’。寔曰:’貧士不能若此’"(《晉書·劉寔傳》)像劉寔這樣顯貴人家尚用不起,更不用說布衣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