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代科考的制度

古代科考的制度

  古代科舉考試要分等級,也就是先考府試,考取童生。然後童生參加院試,考取生員和秀才,此時第一名稱為案首。然後參加鄉試(也就是常說的秋闈)考取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之後就是會試,考取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以上全部考完才有資格參加殿試,授一甲狀元 榜眼 探花,稱為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三甲同進士出身。所謂連中三元就是鄉試會試殿試都拿第一名。

揭秘古代科考規則

  作為一種全國考試,早期鄉試並不像現代高考這樣,因為是官員選拔考試,並非年年都舉行,在哪一年舉行也不固定。一直到北宋趙曙(英宗)當皇帝時,才規定三年一次,並由此成為慣例。自明代起,鄉試一般在子、卯、午、寅年舉行,雅稱為“大比”,所以舉行鄉試的這一年,有“大比之年”一說。

  鄉試,前後要考三場,雖然場次沒有高考多,可不像現代的120-150分鐘一場,每場時間長達三晝夜,整個考試時間加起來,是9天7夜。

  現代高考的開考日期是固定的,筆者於1985年參加的高考,放在每年7月的7、8、9三天。這個時候正是大暑天,氣溫太高,影響考生正常發揮和錄取工作,後來才提前一個月,為每年6月7、8、9三天。

  

  圖1:古代考場平面圖,一個個號舍構成一個“大教室”

  鄉試在南宋趙構(高宗)當皇帝以前,全國並沒有統一時間,多安排在當年秋季,南方少數省份則安排在六、七月份舉行。時間不統一,給考生異地冒名頂替、再考提供了可乘之機,為了堵封漏洞,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趙構詔定了全國統一考試時間:陰曆八月初一統一鎖院,禁止隨意出入考場;陰曆八月十五日統一開考。

  從此,科舉考試有了全國統一考試時間,這也是現代高考時間“全國統一”的源頭。

  元代規定更詳細,但頭場日期比南宋提前3天:一、二、三場的開考日期分別是陰曆八月的十二日、二十二日、二十六日。明清兩代頭場開考時間又比元代提前3天,一、二、三場的開考日期分別是陰曆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

  因為鄉試固定在秋季舉行,故又稱“秋闈”,預考多安排在當年的二、三月份。

  

  圖2:古代考場“號舍”“號門”立面圖

  在古代,考生考前也要看考場,而且更重視。與現代不同的是,古代考生看了考場後,便不能再出來,一直要到全場考試結束,飯食由官府安排的“號軍”統一負責。

  現代高考過去開前20分鐘才允許,今年提前,最多的省份也就提前40分。古代高考不同,可提前幾個小時進場。一般鄉試在開考前一天的子時(相當於23-24時)開始開“龍門”,充許考生進場,隨身允許帶一隻裝有考試必備用品的考籃。此時正值半夜時分,進場考生可以領到3支蠟燭。

  因為得半夜進場,考生在當天下午不會外出放鬆,都會老老實實地呆在房間休息“補覺”,以保證夜裡有精氣神。

  

  圖3:古代考官進入考場(入闈)圖

  鄉試的考場設在一般設在省府所在的省城,具體地點是貢院內。貢院看起來真就是一個超級大院子,裡面又分割出許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裡每排再隔出進深4尺、寬3尺的考室,稱為“號舍”,每舍一名考生。設在南京的江南貢院號舍多達20644間,也就是說,可接納20644名考生同時考試。

  每排號舍有門,門額上懸掛粉牌,上書字號。字號用字來源於《千字文》中的字,但“天”、“玄”、“帝”、“皇”這類聖人名諱不用,數目字及“荒”、“吊”這類凶煞字也不用。

  號舍既是考試答題的地方,也是考生夜裡住宿的地方。每舍有長4尺的兩塊木板,號舍兩邊牆體有磚託槽,上下兩道。白天考試時,兩塊木板分置上下託槽上,搭出一副簡易桌、凳;晚上則將上層的板拆下,與下層平拼成一張簡易床鋪。由於空間太小,考生晚上須曲膝而臥,民間戲稱之為“鴿籠子”。

  

  圖4:光緒十四年四川鄉試題(第一場)

  考試期間,考生就在這樣的鴿籠中度過,吃喝拉撒俱在其間。考場談不上有衛生條件,在號舍巷道最後面,放置一隻糞桶,供考生大小便。高溫之下,臊臭難聞,蚊蠅亂飛,身處附近號舍的考生如同坐牢,不要說考試,就是臭味也夠考生受的。

  靠近糞桶的號舍叫“臭號”,靠近做飯地方的號舍叫“火號”,均不受考生歡迎。當年在江南貢院鄉試中,有一位成績超群的考生,因為坐在“臭號”裡考試,被氣味燻得發揮失常,不只未考中,回家後還大病了一場。

  所以,考生都希望選到靠中間的號舍,如在糞桶附近便慘了。因此看考場時要“搶號”,搶到一個好的號舍,考試心情也舒暢。考場龍門一開,早準備好的考生,便會快速往裡趕跑,將佔位置用的空考籃放在號舍的桌上,此號舍就屬於自己的考間了。

古代科考中的作弊與反作弊

  

  古代科考

  科考選官,是指中國封建王朝透過設立各種科目公開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這種選官制度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歷經1300餘年,對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觀念和社會風尚有重大影響。

   在隋朝以前,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薦舉任官制一直佔有重要地位。魏晉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鄉舉裡選,壟斷仕途。品評士人、選拔官吏時,強調士庶之分和門第高低,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加之機構重疊,人浮於事,存在“官多民少,十羊九牧”,“清幹良才,百分無一”的現象,使薦舉制積弊暴露無遺。隋朝立國後果斷進行改革,廢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舉考試。

   隋朝科舉考試屬初創階段,為地方薦舉與中央考試相結合。開皇七年(587)定製,每年各州薦舉貢士3人入京考試,成績優異者稱秀才。十八年(598)分科考試,當時僅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科,由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總管、刺史薦舉考生。隋煬帝即位後,擴大為包括文才、武藝、品德、治能等方面十科,由文武五品官以上薦舉,規定有一藝可取即應採錄,且隨才升擢。同時設進士科,用詩賦、試策進行考試。這是科舉制確立的重要標誌。由於科舉考試公開進行,有規定的知識結構作為公認的主要錄取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平等地公開競爭,儘管此制當時尚不完備,但已顯示其選拔人才的一定優越性。科舉制度的產生適應了封建社會政治發展的需要,把選用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朝廷,有利於中央集權制的鞏固,被後來歷朝所沿用。

  科考制度一:形成、完備、廢除

  1、形成

  唐承隋制,使科舉考試製度化並逐步完善。唐初科舉分兩種:常科:歲考一次,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科目。其中秀才科為尤異之科,錄取者甚少,高宗時即廢;明法、明書、明算考選專業人才,“雖常行,但不見貴”,故明經、進士成為常科主要應試科目。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勢需要臨時下令舉行。制科名目繁多,其中較常見的為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博學宏詞、才堪經邦、武足安邊等科。科舉考生來源有:由各級學館薦舉者稱生徒;經州縣薦舉者稱鄉貢。鄉貢名額由中央分配,上郡歲三人,中郡兩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不受名額限制;不論門第等級和貧富,均可懷牒自列於州縣參加考試,逐級選拔到京師,會同生徒參加尚書省考試。應制科試者有現任各級官吏和業已進士、明經登第授官之人,大都由大臣薦舉。科舉考試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當時有才識之士大都願報考進士科,百人僅取一、二人;而明經科主要考核對經典之記憶,常十取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稱。制科是按形勢需要設科,命題大都與政事有關,往往出現有識之士利用策試大膽直言,針砭時弊,提出改革政治主張,其中曾湧現出一批有作為的政治家。唐代已有較正規的考試程式與考試規則。常科錄取等第一經尚書省禮部試合格後,明經科為四等,進士科分甲乙科,但僅獲出身,須再經吏部試後方可入仕。吏部試專案有四:一曰身,指形貌端正豐偉;二曰言,指語言清晰有條理;三曰書,指書法遒美;四曰判,指判案文詞是否得當,考察吏治能力。制科分五等,但僅從第三等錄取,稱甲科,四、五等為乙科;登第後立即授官,升擢較快。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始設武科考試,由兵部主考,課試方法如文職明經、進士考試之制。武科考試科目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以及馬槍、翹關、負重等,從考生中錄取軀幹雄偉、應對詳明、有驍勇材氣且可為統帥者。如文職官吏要求參加武選,則取身高六尺以上、年齡四十以下,強勇且能統率部隊之人。


古代宗法制度什麼時候產生

  宗法制是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維繫貴族間關係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則是周朝的事情。 ...

什麼是古代科舉制度

  1、古代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2、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二百餘年。 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都是定期的舉行的。唐朝科舉與宋初科舉每年舉行一次, ...

古代等級制度產生的原因

  封建等級制指西歐封建主之間依據土地佔有和人身依附關係而形成的一種等級關係。透過行臣服禮和封受采邑等手段,兩個封建主之間結成君臣關係,在上的稱封君,在下的稱封臣。封臣對封君行臣服禮並宣誓效忠,自封君接受采邑。封臣的義務主要是奉召為封君服軍役,出席封君法庭,提供意見並共同裁決某些案件,以及在特定情況下向封君提 ...

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本質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專制制度是君主專制,其本質特點是皇權至上的權力結構。   相關資料:   馬克思曾揭示專制制度的本質說:專制制度的唯一原則就是輕視人類,使人不成其為人。又說:君主政體的原則總是說來就是輕視人、蔑視人,使人不成其為人。   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結構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存在著一個延續了2000年之久的君 ...

我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歷程

  1、土地公有制:早商周之前,原始社會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公有制;   2、井田制:商周時期實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種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井田的土地名義上為國家所有,實際上由統治者將全國的土地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   3、土地私有制: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井田制走向崩潰,為了刺激生產積極性 ...

古代科舉制度三科指的是什麼

  三科只要是指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而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雖然科舉制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 ...

古代官職制度

  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至隋代演變並確立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