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飛龍是指生活於中國東北的花尾榛雞,在滿語中被叫做“斐耶楞古”,意思是“樹上的雞”,後來取其諧音,稱為“飛龍”。它的肉味芳香、鮮美,是東北地區主要的狩獵鳥類。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還把它作為歲貢鳥,進貢給皇帝作美味佳餚。它的身體結實,喙短,呈圓錐形,適合啄食植物種子;翼短圓,不善飛;腳強健,具銳爪,善長行走和掘地尋食;鼻孔和腳都有被羽,以適應嚴寒。
古代飛龍是指生活於中國東北的花尾榛雞,在滿語中被叫做“斐耶楞古”,意思是“樹上的雞”,後來取其諧音,稱為“飛龍”。它的肉味芳香、鮮美,是東北地區主要的狩獵鳥類。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還把它作為歲貢鳥,進貢給皇帝作美味佳餚。它的身體結實,喙短,呈圓錐形,適合啄食植物種子;翼短圓,不善飛;腳強健,具銳爪,善長行走和掘地尋食;鼻孔和腳都有被羽,以適應嚴寒。
在儒家經典著作《周禮》中,詳細地記述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澤官員的建制、名稱、編制及職責等。周代設地官,地官大司徒是政府官員中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重要。他分管農、林、牧、漁等生產部門。而下屬山、林、川、澤的官吏分別稱為山虞、澤虞、林衡、川衡,並按山林川澤的大小制定了大、中、小三類機構,及員工的數目編制。可見當時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機構是相當健全的,其職責也很明確。周以後的朝代多數也設定了虞、衡等機構來管理山林川澤等,以保護環境和野生動物。其中專管禁獵政令的職務叫“跡人”,由“跡人”設立界限、禁令,派人守護。凡田獵者都必須聽從“跡人”的命令。規定禁止捕殺幼獸,摘取鳥卵及使用有毒的箭射殺禽獸。
古代建築排水口用的是動物蚣蝮,蚣蝮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是龍生的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獸,頭部有點像龍,不過比龍頭扁平些,頭頂有一對犄角。身體、四條腿和尾巴上都有龍鱗。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蚣蝮的祖先因為觸犯天條,被貶下凡,被壓在巨大沉重的龜殼下看守運河1000年。千年後,避水獸的祖先終於獲得自由,脫離了龜殼。人們為了紀念、表彰其家族護河有功,按其的模樣雕成石像放在河邊的石礅上,並說這樣就能鎮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襲。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橋之時,放於橋頭或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