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位於密雲縣古北口鎮東南。由臥虎山長城、蟠龍山長城、金山嶺長城和司馬臺長城組成。北齊天保六年(555)修築一道自西河起(今陝西榆林河)至山海關共1 500餘千米 古北口長城地圖的長城。其中,古北口是重點設防的關口。金、元兩代曾對此關口增建。明洪武十一年(1378)起加修關城、大小關口和烽火臺等關塞設施,並增修門關2道,一門設於長城關口處,稱“鐵門關”,僅容一騎一車透過;一門設於潮河上,稱“水門關”,存遺址。隆慶元年(1567)戚繼光、譚綸開始對自山海關到居庸關(見居庸關及雲臺)的長城進行大規模改建,古北口長城得到修建。望京樓為該段長城的最高點,海拔986米。

  1933年古北口抗戰在此進行,360餘名陣亡將士遺體合葬於古北口長城腳下,建古北口陣亡將士墓。①臥虎山長城。位於密雲縣 古北口長城古北口鎮河西村,海拔665.2米。建於明洪武八年。城牆全長13.6千米,設敵樓20餘座。②蟠龍山長城。位於司馬臺長城和臥虎山長城之間。全長5 000米,設敵樓19座。將軍樓和二十四眼樓為建築精華。將軍樓地處蟠龍山的制高點,為指揮機關所在地,樓呈正方形,寬10.1米,樓南北共有4個箭窗,東西各有3個箭窗,東、南、西、北各有1門;二十四眼樓造型為正方形,雙層。每層每面3個箭窗,共24孔故名。但目前二十四眼樓已被日本炸掉了一半,殘缺不全。

  整個古北口長城並沒有被人工修過,非常具有滄桑感,而殘破的城牆和彈眼更是讓人彷彿處身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在夕陽的照射下,令人潸然淚下。

北京懷柔發現1300米明前殘長城

  

  一段1300米長的明前殘長城遺蹟,在懷柔被發現。昨天,這樣一則訊息,再次引發各方關注。

  迥異於眾所周知的慕田峪、八達嶺等明代長城,在京郊的崇山峻嶺間,還藏著一條明前古長城。然而,苦於歷史文獻語焉不詳、出土文物鳳毛麟角,多年來,人們對這條略顯神秘的長城只能管窺蠡測,難見全豹。

  昨天懷柔傳來的這則新聞,無疑為人們探查古長城增加了利好訊息。此前,門頭溝、延慶、昌平等區縣相繼發現古長城遺蹟。頻頻現身的遺蹟,讓這條原本斷斷續續、掩身於山野草莽間的古長城,正在慢慢變清晰。

  正如北京大學歷史地理教授嶽昇陽所說,雖然文獻中的記載只有寥寥數筆,但近年來頻頻發現的遺蹟,正在填補北京古長城歷史的空白。“現在,可以初步判斷,這條古長城由東靈山入現今的北京市界,一路逶迤向東,穿過門頭溝,連線昌平,向北拐入延慶,再向東進入懷柔、密雲。”嶽昇陽說。

  懷柔古長城最新發現 殘長城闖進攝影師鏡頭

  勻稱的石塊、梯形的牆體、散落的石堆……這些景象,不由把觀者帶入了金戈鐵馬、狼煙四起的歲月。昨天,懷柔區幾位攝影愛好者在渤海鎮三岔村北葦灘西山頂拍攝。誰也不曾想到,荊棘密草間,突然,一段千餘米長的殘長城闖進鏡頭。專家初步推斷,這很可能是北齊時期的長城遺址。

  這段殘長城位於懷柔區渤海鎮三岔村與延慶縣四海鎮海子口村的分水嶺梁頭之上,呈東北、西南走向。如果以兩村交往的梁頭山道劃分,東北段大約500米,西南段大約800米。

  經現場勘測,殘長城遺址成梯形形狀,現存遺址最高點在1米左右,根據坍塌和散落的石料分析,原來的長城至少在2米以上。在這段殘長城的兩處制高點上,還有兩個敵樓的遺址,遺址成圓形,散落的石料面積約一百平方米,這些敵樓選在制高點,一是出於偵察瞭望敵情的需要;二是供守城將士換防休息之用。

  殘長城與明長城沒有銜接點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孤立的殘長城與明長城沒有銜接點。年近七旬的懷柔文物管理所老所長張伶綿據此分析說,這段殘長城至少建於明長城之前。從其建築結構上看,明代長城多為石條底座,磚體牆垛,且白灰勾縫。而這段殘長城則是幹碴牆體結構,既沒有石條底座,也沒有散落的磚垛痕跡。

  從地理位置上看,這段殘長城位於懷柔和延慶兩個塞外村的交界之處,且北有外長城,南有二道關和南冶口內長城,再加之如此簡陋的構築結構,至少可以確認此段長城不像明代長城遺址。

  明長城改線,北齊長城得存

  那麼,此段長城到底建於什麼年代呢?《延慶州志》說:“古長城,在州南二十餘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築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至永寧一帶遺址猶存。”

  長城學者宋國熹也曾在中國長城網上撰文說:“延慶縣四海鎮海字口與懷柔區渤海鎮三岔兩村交界處的石塊幹碴邊牆,被當地人傳稱是秦長城”。

  然而,現在學術界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北京地界上的早期石長城絕大多數都是約1500年前的北齊時期建設的。因為後來的明長城很多都是疊壓在早期長城上修建,所以外露在地表的北齊長城遺蹟並不多見。只有在明長城因故改道或者沒有修建的地方,還能清楚地看到。

  初步判斷,懷柔發現的這段殘長城正屬上述情況。“這段長城未列入懷柔長城的統計里程範疇,根據明代長城是在北齊長城基礎上修建的說法,這段殘長城很有可能是當時修建明長城時,因區域性改線時而被甩下的一段北齊年代的長城。”張伶綿說。

  門頭溝古長城現存最密 五段古長城藏身門頭溝

  僅在門頭溝區境內,可以確認的明前早期長城就有5段:雁翅鎮馬套村北洋溝長城、雁翅鎮大村北西嶺至德勝寺長城、雁翅鎮房梁村長城、清水鎮江水河村東靈山長城、雁翅鎮馬套村旁路溝東臺嶺長城。是本市迄今發現的古長城最密集的地帶。

  這是截至去年的全國長城普查獲得的成果。門頭溝區長城普查小組在野外調查、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經專家指導驗收後,確認這五段牆體均為北齊長城,總長度約7000米。

  門頭溝古長城防禦北、東方向

  北齊修築長城主要是防禦北方少數民族(即柔然、突厥)的入侵,門頭溝明前早期長城的走向有東北-西南、東南-西北、北-南,基本防禦方向可以確定為北與東。資深長城文物專家顧大勇告訴記者。

  對於北方的防禦比較好理解,但對於東面的防禦作何解釋呢?顧大勇說,因為當時北齊所要防禦的重點在如今的山西太原、河南的洛陽與河北的臨漳縣(當時的鄴城),而當時的門頭溝地區的東面不是像遼金以後建有大型都城,極可能是一片開闊地,一旦居庸關被突破,那麼透過門頭溝的山路,可以抵達河北與山西,而且不易被發現。

  公元563年突厥曾發動20萬兵民毀壞長城,564年又幾次用兵大掠幽(今北京市)、恆(今山西大同)州境,這才使北齊在天統元年間對之前的長城進行了大規模修繕。

  王平鎮儲存最早修築長城記錄

  位於門頭溝入山不遠的王平鎮河北村有東魏武定三年刻石,上刻有“大魏武定三年,十月十五日、平遠將軍、海安太守築城都使元勒,又用夫一千五百五人,夫十人,鄉豪都督三十一人,十日訖功”字樣,共4行,49字。

  該文記載了東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平遠將軍在此處駐軍築城之事,如今刻石所在的山坡地上還可依稀見到夯土牆基的痕跡,刻石文中的“城”與“斬山築城”的“城”均為城牆的意思。因此,這塊刻石是門頭溝境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修築長城的有文字記錄的實物遺存。

  昌平古長城現存最長

  19公里古長城穿越延慶昌平

  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公佈的長城踏查結果顯示:去年,從延慶大莊科鄉解字石村至昌平大嶺溝,再到八達嶺一線,發現了一段長約19公里的古長城遺址。據初步推斷,這段長城建於北齊時期,距今約有1500年曆史,是迄今北京發現的綿延最長的古長城。

  這也是昌平區境內發現的第三處長城遺址。同時,這項發現也證明,北京西北方向明長城空缺處其實有古長城存在。

  明長城斷頭處存在更早長城

  昌平區的長城遺址踏查怎麼還要跑到延慶縣的地界上?原來,明長城在北京的西北方向有一段大約19公里的空缺地帶:從東往西,明長城從懷柔黃花城進入延慶的解字石村後突然截止;從西往東,八達嶺明長城過水關之後,也一下子沒蹤沒影。

  本該綿延不絕的明長城,為什麼在京西北會有一段空白?對此,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在此前2006年全市舉行的大規模長城踏查行動中,文物工作者發現,很多明長城是疊壓在明朝以前的古長城遺址上修建的。按照昌平境內已發現的三處石牆遺存的大致走勢,很有可能和明長城的斷頭處有某種關聯。

  2010年5月,由昌平區文物管理所4名工作人員組成的踏查組,來到延慶解字石村,現場進行踏訪。村北的山頭上,從懷柔方向延伸過來的明長城在最後一個敵臺的位置上戛然而止。敵臺由條形磚石砌成,主體部分已經坍塌,但基座儲存還比較完好。站在敵臺位置上嚮明長城消失的西南方向眺望,果然,山上影影綽綽匍匐著石壟狀的牆體遺存,和昌平境內發現的石牆極為相似。

  在當地老人的指點下,踏查小組以解字石明長城斷頭處為起點,順著山勢,向西南方向追蹤古長城遺蹟。沿途,石牆若隱若現,有的地段儲存較為完好,有的地段完全看不到痕跡。儲存完好的石牆,高度1米到1.5米不等,寬度1至2米不等。堆砌石牆的石塊多為就地取材的碎石,形狀、大小不一。有的呈散亂堆積狀,有的是與土混合堆積在一起,僅在區域性地方,能看到有較大石塊砌築的痕跡。由於年代久遠,很多石牆坍塌得比較嚴重,有的上面已經長出茂密的荊棘。

  一路向西南踏訪,越過延慶松樹溝村的石門,就進入昌平地界,很快就是此前發現的昌平大嶺溝村石牆遺址,繼續往西南方向走,是邊牆子村石牆遺址;然後在碓臼峪村、錐子石村、立石溝南山上都發現了明顯的牆體遺存,長度從120多米到1000多米不等。“這時就已經能肯定,這些牆體遺存是屬於同一段古長城遺址。”昌平區博物館館長邢軍說。

  這段古長城通往何方?踏查組歷時兩個月,再次進入延慶縣地界,來到井莊鎮北地村,又發現了長達兩公里的牆體遺存。之後,再往西南就是水關長城附近的水關村。“之前,我們猜測這段古長城會和水關長城連上,後來發現不是。它從水關長城的北邊繞了過去,直奔八達嶺明長城的方向,最後和八達嶺長城相接。”邢軍介紹。

  至此,這段古長城遺蹟的線路、走向,基本水落石出。“起點是延慶解字石,終點是八達嶺,全長大約19公里,這一段也恰好是明長城在北京的空白處。”邢軍說,此前,文物工作者普遍認為這段區域沒有長城存在。這次踏查有力地推翻了這個論斷,“仍然有長城存在,只不過是比明代更古老的早期長城。”

  連結

  北京古長城多為北齊建

  按照當前學術界比較集中的觀點,北京境內現存的明代以前石長城,大多為北齊所建。北齊轄境相當今天山東、河北全境及山西大部和河南的一部分。據史書記載,北齊立國之時,西有北周的虎視眈眈,北有突厥、蠕蠕(柔然)、契丹等的侵擾,形勢嚴峻。為了加強對周邊國家及遊牧民族的防禦,北齊曾在北部和西部多次修築過長城,其規模在秦朝之後、明代以前這段時期裡,堪稱第一。

  經過多次修建的北齊長城基本可連綴成兩條主線,一條為北面的外邊,自今山西西北蘆芽山、管涔山向東北延伸,經大同、陽高、天鎮北境入河北省張家口赤城縣境,再沿燕山山脈東南方向經北京、天津、唐山市境入秦皇島市山海關抵達海邊。另一條是南面的內邊,其西起山西西北偏關一帶東南行,至武縣轉向東北,沿恆山山脈東來進入河北省內,再沿太行山北上折向東,行經北京西北部——即經過門頭溝、昌平,在昌平居庸關南口處與外邊長城相會。

  專家建議

  古長城遺址應整體保護

  北齊不但修築了長城,還在長城沿線每十里建有一座戍所。近年來,本市已經在門頭溝、昌平、密雲等地明前古長城遺址沿線,發現多個北齊長城的戍所遺址。嶽昇陽教授就此建議:應該打破區縣劃分,對綿延京北的古長城遺蹟整體保護,以保證其歷史價值。

  嶽昇陽教授呼籲:北齊遺物在北京地區發現不多,這些北齊時期的戍所遺址是研究北京地區北齊時期軍事和文化的重要遺物,希望文物部門能夠有選擇地進行發掘,並立牌保護,以免在旅遊開發和植樹綠化中受到破壞。

司馬臺:中國長城之最

  

  長城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密雲縣境內的長城最早修築於北齊,現存長城建築主要是明代修建的。經過幾百年的風吹雨打和人為破壞,現儲存最好的當屬古北口境內的司馬臺長城。

  此段長城始建於明朝洪武初年,是一段偏離原北齊長城基礎的明長城。其設計者是鼎鼎有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他在任薊鎮總兵時,到古北口勘察,發現古北口是華北平原通往內蒙古和東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地扼襟喉趨溯漠,天留鎖匙枕雄關”。他認為古北口長城地勢好,只需將古長城稍事修葺,防禦性就極強。於是利用臥虎山、蟠龍山和兩山之間的關口作為新長城關口,把一些小的零段長城連線起來,建成敵樓林立的磚砌長城。他在隆慶三年開始正式修築古北口新長城,並且加意修葺古長城。

  縱觀司馬臺長城,全長5.4公里,敵樓、烽火臺143座,造型大小不一,高矮錯落,寬窄相間,多姿多彩。長城沿山脊建造,隨山勢蜿蜒曲折,忽高忽低,左右盤旋,尤為壯觀。特別是“天梯”和“天橋”兩段,修建在絕壁頂樑上。“天梯”是指長城爬坡而上,直上直下,坡度在85度以上,兩側懸崖峭壁;“天橋”是在兩座崖壁之間,用長石條架接而成,長約100餘米,寬僅一磚。敵樓分佈密度大,兩敵樓距離最近的僅43.8米,最遠在600米。牆體分單邊牆、雙邊牆、磚牆、石牆。門窗也別緻新穎,還有雕花花崗岩石門,為不可多得之文物。

  東段望京樓和仙女樓是眾多敵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司馬臺長城最高的敵樓是望京樓,海拔986米,登樓四望時,一覽群山小:東觀“霧靈積雪”,西望“蟠龍臥虎”,北看“燕山疊翠”,南眺“水庫明珠”。夜間遠眺北京城,依稀可見城郭燈火。仙女樓建在孤峰之上,它也是諸多敵樓中最精美的一座,牽繫一個美麗傳說:當年修此段長城時,玉帝派遣五仙女下凡,幫人們踩位結線。她們日夜奔走,不畏艱辛,休息時見白雲繚繞,奇峰異景,便向玉帝提出在此遊樂的請求。玉帝對她們辛勤勞作很是滿意,便允許她們每年一度可在此享受人間之樂。於是城樓修好後,此樓便隱隱有仙女的倩影和銀鈴般的笑聲。

  古建築學家羅哲文教授說:“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臺長城又堪稱中國之最。”


佛祖靈籤第四十九籤詳解 孟姜女哭倒長城

  相信不少人對於靈籤都還是比較信奉的,畢竟這些靈籤能夠給人的心靈上帶來一定的安慰,因此才會 有人會去廟宇求一兩支靈籤。那麼在古人的命理學中,佛祖靈籤第四十九籤講得是什麼?下面跟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佛祖靈籤第四十九籤:孟姜女哭倒長城 下下籤   佛祖靈籤:籤詩   此去以先知,天高誰敢欺;乾坤高且 ...

普通家庭掛長城畫好嗎 運勢好

  其實很多人家都喜歡在客廳上面擺放一些畫,特別是在沙發的上面,這樣的話看起來會非常的美觀,普通家庭掛長城畫其實是非常好的,因為長城是我們國家特別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所以說掛長城畫的話可以讓人的眼界更加的開闊。      眼界開闊   不管是什麼樣的家庭其實都可以掛長城畫的,因為長 ...

長城為什麼不能掛家裡 事業運有問題

  風水方面來切入,我們其實往往需要把握好一定的有關於風水方面的禁忌,才可以避開了負面的影響。所以我們也的確要能夠從一系列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看看到底怎麼才能夠讓自己的運勢變得更好,同時也是可以避開了一些方面,產生負面影響的內容都是有著一定的改善的效果的。那麼到底長城為什麼不能掛家裡?下面就這個問題來解讀分析一 ...

長城在北京的哪個地方

  1、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南部,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市懷柔區西北部。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2、長城 ...

長城上的烽火臺的作用

  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訊息的高臺,是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訊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訊息傳遞方式。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烽),夜間來犯就點火( ...

箭扣長城在哪裡

  箭扣長城位於京郊懷柔區西北的八道河鄉境內,海拔1141米,箭扣長城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 ...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1、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民間愛情傳說之一,講述了孟姜女將長城哭倒的悽美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相傳秦朝時,秦始皇徵發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青年範喜良和女子孟姜女剛新婚三天,範喜良就被迫出發修建長城了,勞役繁重,不久後他因為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遠在家中的孟姜女久久不得丈夫音信,時值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