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印度的誕生地+恆河平原

古印度的誕生地 恆河平原

  平原是指地面較為平坦且起伏坡度小、面積較為寬廣的一種地貌形態。平原土壤肥沃,便於耕種,氣溫溼潤,便於居住,地址平坦,便於交通,平原可謂是一個好福地。那麼,現在就讓城市文化帶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十大平原的風采吧。

  簡介

  恆河平原為印度大平原的東支,印度大平原在南亞喜馬拉雅等山脈和德干高原之間,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西部又稱印度河平原,大部在巴基斯坦境內;東部的恆河-布拉馬普特拉平原(恆河平原)大部在印度境內,面積約51.6萬平方千米。

  地理位置

  恆河平原西起亞穆納河,東抵梅格納河,北界西瓦利克山麓與印、尼邊境,南迄德干高原北緣和孟加拉灣。南亞東部的大平原。由恆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恆河下游段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組成下游平原與河口三角洲。西起亞穆納河,東抵梅格納河,北為西瓦利克山麓與印、尼國界線,南迄德干高原北緣,面積約51.6萬平方公里。

  地面平坦,河網縱橫,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城鎮眾多,交通便利,為印度、孟加拉的主要經濟地區。地勢利於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包括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地面平坦,水網稠密,土壤肥沃,人口眾多。盛產水稻、玉米、油菜籽、黃麻、甘蔗等。屬熱帶季風氣候,雨季易氾濫成災。降水量900—1500毫米,自東而西減少,且變率大,有德里、加爾各答、勒克瑙、瓦拉納西、巴特那(印度)和達卡(孟加拉國)等大城市。

  歷史文化

  恆河平原以印度文明的蘊育和發源地而聞名,為古印度的誕生地,其平坦和肥沃地理條件,演繹了歷朝歷代多個帝國的興衰,包括摩揭陀、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帝國、德里蘇丹國等帝國的興衰史。

  農業開發

  恆河平原以種植水稻和小麥為主,其他主要經濟作物有玉米、甘蔗和棉花。西南季風為農作物帶來了充足的雨水,使得這一地區較少出現乾旱,同時喜馬拉雅山脈為這一地區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

  航運

  19世紀中葉,隨著鐵路建設的興起,大規模水運開始衰落。灌溉汲水日益增加,也影響了航運。恆河流域中部阿巴德附近以遠河運微不足道,多為各種型別的農村河船。然而,西孟加拉和孟加拉仍然依靠水路運輸黃麻、茶、糧食和其他農業及農村產品。1947年的印巴分治產生影響深遠的變化,實際上中斷了從前經由內陸水路從阿薩姆運到加爾各答的茶和黃麻的大宗貿易。

  灌溉

  自古以來,在洪水氾濫時或藉助重力水渠以利用恆河水灌溉司空見慣。2000多年前撰寫的經典和神話中已經描述過這樣的灌溉。自12世紀以來的穆斯林統治時期,灌溉高度發展,蒙兀兒國王後來修築了幾條灌渠。英國人進而延展了灌渠系統。

  較古老的灌渠主要在恆河-亞穆納河兩河間地區。上恆河灌渠及其分渠長9575公里(5950哩);始於赫爾德瓦爾。下恆河灌渠及其分渠長8240公里(5120哩),始於納拉烏拉(Naraura)。

  水力發電

  恆河的水力發電蘊藏量約為1300萬千瓦,其中約2/5在印度境內,其餘在尼泊爾。

印度的恆河平原是什麼氣候

  恆河平原是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出現在緯度 10°到迴歸線附近的亞洲大陸東南部如臺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大部、菲律賓、澳大利亞北部沿海等地。熱帶季風特點為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溫也在18℃以上,降水與風向有密切關係,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東北風,降水少;夏季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為1500至2500毫米,但有些地區遠多於此數。

  恆河平原為印度大平原的東支,印度大平原在南亞喜馬拉雅等山脈和德干高原之間,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西

古印度發源地

  1、古印度發源地是印度河流域。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創作了精美的繪畫和雕塑,還有世界上最長的史詩。這塊古老的土地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

  2、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以其異常豐富、玄奧和神奇深深地吸引著世人,對亞洲諸國包括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印度印度的區別

  古印度指古代南亞地區,是一個地理概念,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以古印度王朝為主體。   印度是一個主權國家,南亞大國,發展中第二大國。   古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 ...

印度發源地

  印度河流域。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創作了精美的繪畫和雕塑,還有世界上最長的史詩。這塊古老的土地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以其異常豐富、玄奧和神奇深深地吸引著世人,對亞洲諸國包括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古代印度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 ...

印度人對地球的看法

  古印度人認為大地是一個隆起的圓盾,圓盾由三頭大象扛起,這三頭大象站在一頭浮游於廣闊海洋之中的巨龜背上。天空是由一條咬著尾巴的蛇組成的環形。   古印度人對地球的認識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手段及認知水平,因而對於地球的形狀描述缺乏科學證實,僅能憑藉想象描繪地球的形狀。 ...

印度四大吠陀是指什麼

  古印度四大吠陀是指:   1、梨俱吠陀 ,漢譯名稱為《歌詠明論》,是四大吠陀經之第一部。《梨俱吠陀》是印度現存最古老的文獻,梨俱是作品中詩節的名稱,全名《梨俱吠陀本集》,編訂年代可能是公元前16世紀到前11世紀。   2、娑摩吠陀,漢譯名稱為讚頌明論,是四大吠陀經之第二部、共兩卷。基本上是集第一卷梨俱吠陀 ...

印度等級制度

  古印度等級制度森嚴,總共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瓦爾那。他們是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貴族集團,傳授吠陀,解釋法律,也時常直接參與政事;第二等級是剎帝利瓦爾那。他們是掌握軍事行政的武士集團,可以徵收賦稅,無權傳授吠陀;第三等級是吠舍瓦爾那。他們是從事農業、牧業、商業和手工業等職業的平民大眾,沒有政治特權, ...

印度人發明了什麼呀

  主要發明了阿拉伯數字,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印度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地域範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 ...

玄奘西遊印度的事蹟概括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