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中“又弗如遠甚“ 的意思是:更覺得自己(的美貌)遠不如他的。
2、“又弗如遠甚“ 出自古文觀止之中的作品《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詩全文如下: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3、在“又弗如遠甚”中,作者採用省略句,省略了主語(的容貌),原句解釋:照著鏡子裡的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
古文中“又弗如遠甚“ 的意思是:更覺得自己(的美貌)遠不如他的。
又弗如遠甚“ 出自古文觀止之中的作品《鄒忌諷齊王納諫》, 如下: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又弗如遠甚“作者採用省略句,省略了主語(的容貌)”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原句解釋:照著鏡子裡的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
之:
1、到哪裡去。《為學》:“吾欲之南海。”;
2、指示代詞,相當於“這個”、“這”、“這種”等。《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3、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它”、“它們”、“他們”等。《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鄭伯克段於鄢》:“愛共叔段,欲立之。”;
4、指代說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
5、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您”。《漢書蒯通傳》:“竊閔公之將死,故吊之。”;
6、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屬的關係,相當於“的”。《邵公諫厲王弭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7、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8、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作“得”。《捕蛇者說》:“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1、於是,就。例:虎因喜,計之曰。
2、依照,根據。例:罔不因勢象形。
3、依靠,憑藉。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4、趁著,趁此。例:不如因而厚遇之。
5、透過,經由。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6、因。例: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7、緣由,機緣。例:於今無會因。
8 ...
1、作形容詞,意為正確的,出自《出師表》中“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2、作形容詞,意為高雅的、不俗的,出自《滕王閣序》中“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
3、作副詞,意為平素、一向,出自《張衡傳》中“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
4、作副詞,意為很、甚,出自《後漢書·竇後 ...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 應特別注意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 ...
1、課其事業;課試(試驗,考核);課績即考績。
2、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課家人負物百斤,環舍趨走。出自《後漢書》。
3、按規定的內容和分量講授或學習。
每晚同魯小姐課子到三更四鼓。出自《儒林外史》。
4、課子:教子讀書;課讀:按規定的內容和數量教授或學習。
5、徵收賦稅;差派勞役 ...
1、給予:例如則予一生彘肩;
2、結交、交好:例如予嬴而不助五國也;
3、朋友、同類者:例如必其人之予也;
4、通“舉”,意思是整個、都;
5、和:例如吾予汝畢力平險;
6、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方,相當於“跟”、“同”等;
7、介紹比較物件,相當於“相比”;
8、為、替:例如 ...
或在古文中的意思:
1、用作虛詞,表示選擇或列舉。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
4、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
1、“或”在古文中沒有可能的意思。
2、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或許,或者,或然,或則。
3、某人,有的人:或告之曰。
4、稍微:不可或緩。不可或忽。不可或缺。
5、用作虛詞(1)∶表示選擇或列舉。如:或是(連詞。表示選擇或並列關係);或乃(或者。常用於句首表示變換敘述內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