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曲種:五音大鼓的由來
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曲種:五音大鼓的由來
說起中國的曲藝文化啊那可是說與說不完,先不說中國我的戲劇裡的核心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為什麼呢?既然是中國的五大戲劇那肯定是被大家所瞭解了,今天小編要說點不一樣的,什麼呢,就是是大鼓書文化裡的五音大鼓,希望大家喜歡。
五音大鼓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曲種。主要流傳於北京密雲縣。清朝就有詩云:“五音齊奏帶箋簧,大鼓說書最擅場,野調無腔偏入妙,皆因子弟異尋常。”密雲蔡家窪的五音大鼓是現存演唱組合完整、伴奏樂器齊全的五音大鼓,是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形態。
據專家考證,五音大鼓產生於清道光年間的河北省安次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後在京津地區流傳。隨著歲月流轉,這種鼓曲於清末產生兩個分支:一支走進北京成為供市民欣賞的舞臺藝術,這就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發展成的“單琴大鼓”,到解放初期定名為“北京琴書”。另一支則繼續在京、津、河北農村廣為流傳,這就是後來仍存在於北京密雲的五音大鼓。
據有關資料記載,五音大鼓吸納了奉調、樂亭調、梅花調、悲調等其它鼓曲的腔調,從而有了原生態的鼓曲基因。之所以叫五音大鼓,是因為它演奏時包括五種樂器:三絃、四胡、打琴、瓦琴和鼓板。五音大鼓融合了河北“落腔調”與河北民歌“妓女告狀”的旋律,因其曲調獨特、演唱悅耳、內容豐富而深受農村百姓的歡迎。
五音大鼓的“五音”較為可靠的說法是:在“奉調”、“四平調”、“柳子板”、“慢口梅花]”、“二性板”五個曲種中各取其中的一個曲調,融匯形成的一個獨立的曲藝品種。幾種曲調來回變換,音韻悅耳動聽。五音大鼓的唱詞和書目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底蘊。詞曲用字用韻工整、合轍押韻琅琅上口,文學性很濃。書目內容豐富,有較強的教化作用和娛樂功能。五音大鼓使用的樂器歷史悠久,其中瓦琴、打琴更為珍貴
五音大鼓是一人使用鼓板擊節說唱,另有四人分操三絃、四胡、打琴(揚琴)和瓦琴專司伴奏的曲藝表演形式,也是現存鼓書和鼓曲類曲藝形式中比較神秘、獨特而又珍貴的一種。說它神秘,是由於這種形式在過去的曲藝史料和相關傳說中僅知名目,但缺乏具體的文獻資料和遺存證明。
漢族傳統小吃:豆腐腦的由來
中華飲食文化影響深遠,我國的小吃文化也是相當的深厚的,其中豆腐腦就是一道不可不提的小吃了,作為流傳千年的一種小吃,自然是受歷朝歷代的大眾所喜愛的,現在我們也經常吃豆腐腦,但是你對豆腐腦有多少了解呢?本期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建都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相傳,劉安不務政事,野心很大,不滿足只當一個有名無實的王,總想謀求一個更顯赫的實職,還醉心於長生不老之術,急於尋求靈丹妙藥。於是,他召集術士門客於八公山下,燃起熊熊的爐火,別出心裁地叫他們用黃豆和鹽滷來煉丹,結果“煉”得雪白細膩的豆腐。它雖非靈丹妙藥,可美味可口,別有風味。此物迅速傳開,風行於世,有詩為證:“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術,安生獲泉布。”
《故都食物百詠》中稱:“豆腐新鮮滷汁肥,一甌雋味趁朝暉。分明細嫩真同腦,食罷居然鼓腹舊。”還注說豆腐腦最佳之處在於細嫩如腦,才名副其實。它的口味應鹹淡適口,細嫩鮮美,並有蒜香味兒。
《故都食物百詠》外稱老豆腐:“雲膚花貌認參差,未是拋書睡起時,果似佳人稱半老,猶堪搔首弄風姿。”注說:“老豆腐較豆腐腦稍軟,外形則相同。豆腐腦如妙齡少女,老豆腐則似半老佳人。豆腐腦多正在晨間出售,老豆腐則正在午後。豆腐腦澆滷,老豆腐則佐醬油等素食之。”清代名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這樣記載:豆腐,以青、黃大豆,清泉細磨,生榨取漿,入鍋點成後,軟而活者勝。點成不壓則尤軟,為腐花,亦曰腐腦。
您也許還喜歡:
改刀肉是什麼菜系,你知道嗎
獨特風味小吃:鍋巴菜的由來
龍井蝦仁的由來,有這麼一段故事
天津街頭小吃:糖炒栗子的由來
極具特色的曲種:廣西大鼓
在意蘊深厚的桂林文化中,有一極具特色的曲種深受大眾歡迎,那就是桂林大鼓,又名為廣西大鼓。大鼓是從古至今都深受各族人民自愛的樂器,在重要場合總會看到它的身影,但是因地域差異、使用物件的不同造成不同的外觀。那麼,廣西大鼓是怎樣的,又有怎樣的特色呢?
古往今來,大鼓一直成為各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因流行地域、使用物件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區別。多用於報時、祭祀、宮廷儀仗、軍事、宗教、器樂、舞蹈、戲曲、婚喪、節日和民間娛樂等場合中。
鼓曲類鼓詞分類曲種,原名桂林大鼓,形成於1962年。講究架子功,表演瀟灑利落,剛柔有致。長於演唱“武段子”。基本曲調由舊時乞丐所唱“千家贊”演變而來,又從“桂林彈詞”等曲種音樂吸取精華,逐步形成有獨特風格、聯曲與板式變化相結合的綜合曲體。其中無板眼節奏的講唱韻白曲調,似唱非唱,似講非講,講唱結合,渾然一體,很有韻味,極富特色。
表演特點:基本曲調由舊時乞丐所唱“千家贊”演變而來,又從“桂林彈詞”等曲種音樂吸取精華,逐步形成有獨特風格、聯曲與板式變化相結合的綜合曲體。其中無板眼節奏的講唱韻白曲調,似唱非唱,似講非講,講唱結合,渾然一體,很有韻味,極富特色。伴奏樂器,以大三絃為主,配以琵琶、中胡等,技法借鑑於京韻大鼓,曾試驗使用過梆子與脆鼓,現在則由演員自行掌握的鼓和雲板所取代。
有影響的創作曲目是《特別慰問品》、《太平軍將軍橋大捷》《好庭長》、《雷鋒語錄》、《西沙之戰》等。
漢族曲藝曲種之一:西河大鼓的由來
說起中國的曲藝文化啊那可是說與說不完,先不說中國我的戲劇裡的核心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為什麼呢?既然是中國的五大戲劇那肯定是被大家所瞭解了,今天小編要說點不一樣的,什麼呢,就是是大鼓書文化裡的西河大鼓,希望大家喜歡。
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鼓書暨鼓曲形式,漢族曲藝曲種之一。普遍流行於河北境 ...
簡單又不易的藝術:京東大鼓的由來
天津作為一個改革開放先行區是我國先進的製造研發基地是中藥研發中心和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史悠久的天津市有著別樣呀文化藝術特色,那麼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就是天津的大鼓書裡的東京大鼓,希望大家喜歡。
京東大鼓是發源於天津市寶坻區的一種漢族說唱藝術。主要樂器,除了 ...
漢族曲藝曲種之一:京韻大鼓單刀會詞
說起中國的曲藝文化啊那可是說與說不完,先不說中國我的戲劇裡的核心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為什麼呢既然是中國的五大戲劇那肯定是被大家所瞭解了,今天小編要說點不一樣的,什麼呢,就是是大鼓書文化裡的京韻大鼓單刀會詞,希望大家喜歡。
《單刀會》
第一折:黃文下書
三國紛紛起狼煙
刀兵滾滾民 ...
古老、優美的漢族說唱藝術:評彈是什麼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是一門古老、優美的漢族說唱藝術。評話通常一人登臺開講,那麼呀評彈的是什麼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經過歷代藝人的創造發展的評彈要為我們講述的是什麼內容吧。
評彈有說有唱,大體可分三種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單檔,兩人的雙檔,三人的三個檔。演員均自彈自唱, ...
古老漢族喜劇:武安儺戲
戲劇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曆史了,戲劇是民族文化的象徵。由於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因而戲劇帶有不一樣的韻味。武安儺戲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了,那麼這個古老的戲劇是怎樣的呢?不妨來民族文化裡看看。
儺戲,也稱為儺舞,是中國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約在元明時由古代儺儀發展而成。初是以歌舞形象在儺儀中出現,儺戲才應運而 ...
思想碎片:“中國”的由來(一)
根據於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的論證,“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證 據,是1963年在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的灑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餘其宅茲中 國,自之闢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莊嚴的儀式報 ...
呼倫貝爾盟漢族民間藝術
在呼倫貝爾盟的城鎮、農區、林區漢族較為集中的地區,一般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和農村的閒暇季節,群眾文娛活動較活躍。形式主要有秧歌、二人轉、單出頭表演和冰雕、冰燈、彩燈展覽等,近年城市還興起了焰火晚會。
秧歌
秧歌表演的形式有舞龍燈、腰鼓、踩高蹺、跑驢、劃旱船、擔花籃、大頭娃、耍獅子、戲曲人物的扮相造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