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風俗九不同”,特別是喪葬文化,各地有各地的特色,而西安的喪葬習俗更是講究,那麼你有了解西安的喪葬習俗麼?瞭解西安喪葬習俗的具體內涵嗎?本期西安文化就帶你來了解一下西安的喪葬文化。
當地風俗,凡人去世後要過七期,每期七天,據說是為死者超度的。
喪葬禮儀習俗-燒七
從死者卒日算起,喪家每隔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燒紙祭奠,共有7次,俗謂“燒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較重要,親朋也要送來些紙、燭。此中還有一個“回煞”(又名“回殃”)儀式。舊俗以為人死後其魂魄猶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陰魂要回家一次,具有時間由道士推算。屆時,喪家把香燭酒食擺好,在地上鋪一層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檢驗死者回來的足跡。
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貼紙錢一張,立在門口臺階上或插於死者落氣之屋的房簷下,據說陰魂見此就會進屋。用土罐裝一煮熟了的雞蛋置於房屋角,以此賄賂殃神(俗稱雞腳神),讓死者鬼魂在家裡多待一會兒。這時,一家老少躲得遠遠的,待規定的時間過去之後,先將一串爆竹丟進屋內,爆完才可以進家。滿百日和週年時,還要燒紙祭奠。在人死後的半年或一年時,再給死者做一次道場。
陝西燒七、百日祭、週年祭
死者葬後,孝子在家設靈位,守孝三年,按陰陽先生寫出的“期單”進行祭祀活動。“期單”貼在靈堂前,喪家必須照單行事,不得稍有疏忽。“期單”上要寫明“燒七“、“回殃”、“百期”等日子。
“燒七”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週年。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死者從去世之後,在49天內,每隔七天閻王要審問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稱“過七災”。在燒七時,喪家要在大門口掛白紙燈籠,表示家有重孝。頭七在家設靈牌,焚香明燭,供獻酒餚祭奠,下餘六七都到墳地化紙錢。
一般以一、三、五等單七祭札較隆重,親友皆至,孝子要哭靈;二、四、六等雙七,親友不來。孝子只燒紙、不哭靈,稱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這兩個“七”日,親友都要到墳上燒紙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場。“末七”又稱“盡七”,喪家大都要誦經禮懺,親友也要送冥幣、香、紙、大蜡、金銀鬥等祭奠。“燒七”若與夏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謂之“衝七”或“犯七”,認為亡魂“逢七有災,衝七有難”。
您也許還喜歡:
古老傳統的貴州喪葬習俗
雲南喪葬習俗,你瞭解多少?
哈爾濱為什麼叫東方小巴黎呢?
具有潑辣詼諧特色的長沙話
民間普遍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死亡不過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人死後,靈魂不僅仍然和人保持著密切聯絡,而且還可以投胎轉世。本期小編就帶你去山西文化了解一下山西葬禮的風俗習慣。
出殯時間確定以後,便要通告親友,五寨一帶稱之為“送孝”。去時要帶去孝布一塊,依關係遠近親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晉中祁縣等地,於出殯這天,門前要懸掛用白麻紙剪成圖案的幡狀物;紙與紙的銜接不用漿糊粘連,而是用鐵器或石器把紙摺疊後搗在一起,名為“砸歲紙”。
當地人會撕一條給孩子佩戴,據說可以延年益壽。撕回家糊在面甕上,不生蟲子。舊時有些地方還要在大門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僅寫明生卒年月、出殯日期,還要列出避忌事項。
除寧武一帶有“崖葬”習俗外,山西各地都通行“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後臨時開穴打墓的。打墓舊時要請陰陽先生坐看風水,將穴定點。然後撒五穀,在所定穴位上用銀針開“十”字,名為“開土”或“破土”。“開土”之後,便可打墓挖土了。合葬者,只須在舊葬處旁邊另開一穴。死者如入祖墳,其墓穴在上輩腳下。
舊時出殯前,在山西各地,如沁縣、祁縣等地都有“點主”的儀式。即請人用硃砂筆往牌位上原來寫的“王”字上加一點,使“王”字成為“主”字。俗稱“成主”,即成為神靈之意。點主的人稱為“點主官”,要請當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學者或地方長官擔任。這項儀式一般只限於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喪及凶死者不舉行。
弔祭者公奠之後,死者的長子跪拜致禮,即身背棺木大頭,在眾人的協助下把棺木移出靈棚,俗稱“出靈”。起靈前,晉中祁縣一帶,死者的兒子們還要進行一種摁“食壓缽”的儀式。
他們在一個瓷罐中挾入各種菜餚、食品,然後輪番摁捺,一直到滿為止。最上面放一個饅頭蓋住,用一雙筷子豎立穿孔,上面再盤一些染紅的粉絲。此罐食品連同“下氣饅首”、“長明燈”等,在出殯時都將隨棺下葬。
蘇州是個古典氣息濃厚的城市,這裡不僅有著聞名世界的蘇州園林,還有纏綿動聽的崑曲。崑曲又稱崑劇,起源於蘇州崑山一帶,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崑曲作為一種載體,將蘇州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現在我們就來詳細瞭解下蘇州崑曲具有什麼藝術特點。
聲音行腔
崑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範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蹟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係,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崑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崑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佈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崑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儘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從南北曲本身的變化說,尚有“借宮”、“犯調”、集曲“等多種手法。原來聯成一套的曲子,無論南北曲,都有屬於那一宮調的曲子問題,當唱曲要求情緒顯著變化時,同一宮調內的曲子不能勝任,就可借用其它宮調的合適曲子。如《牡丹亭·驚夢》,先後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調)、[山桃紅](越調)、[鮑老催](黃鐘宮)、[綿搭絮](越調)。
在演唱技巧上,崑劇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的板式節拍,除了南曲“贈板”將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無論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們在實際演唱時自有許多變化,一切服從於戲情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崑劇的表演擁有一整套“載歌載舞”的嚴謹表演形式。
崑劇特點
崑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崑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崑劇的戲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透過長期舞臺演出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說唱與舞蹈緊密結合的經驗,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偏重於描寫的舞蹈表演,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摺子戲。適應了抒情性和動作性都很強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抒情舞蹈表演,成為許多單折抒情歌舞劇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劇目如《西川圖·蘆花蕩》《精忠記·掃秦》《拜月亭·踏傘》《寶劍記·夜奔》《連環記·問探》《虎囊彈·山亭》等。
崑劇的唸白也很有特點,由於崑劇是從吳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語音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其中,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揚州白等,這種吳中一帶的市井語言,生活氣息濃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韻白,極有特色。另外,崑劇的演唱對於字聲、行腔、節奏等有極其嚴格的規範,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論。
舞臺美術
包括豐富的服裝式樣,講究的色彩和裝飾的以及臉譜使用三個方面。
除了繼承元明以來戲曲角色服裝樣式外,崑劇的有些服裝和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穿著很為相似。反映在戲上,武將自有各式戎裝,文官亦有各樣依照封建社會階級等級不同的穿戴。臉譜用於淨、醜兩行。屬於生、旦的極個別人物也偶然採用,如孫悟空(生)、鍾無鹽(旦),顏色基本用紅、白、黑三色。
崑劇藝術經過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經形成相當完善的體系,而這一體系又長期在中國戲曲中佔據獨尊地位,所以崑劇藝術被尊為“百戲之祖”,對整個戲曲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地方戲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藝術養分,其中還留有部分的崑腔戲。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這一說法。貴州民族文化多種多樣,把這高原山地裝飾得多姿多彩。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貴州依舊保留著古老傳統的習俗。那麼,貴州的喪葬習俗有哪些呢?一起來貴州文化中看看。
巖葬。巖葬的形式主要有洞葬和懸棺葬。
洞葬。是一種將屍體放入棺材後抬至村寨附近的山洞裡存 ...
除了一些少數民族以外,我國的傳統喪葬一般是採用土葬或者火葬。大多的城市地區現在都是採用火葬的方式來告別逝去的親人,而在農村,依然十分盛行採用土葬的方式,民間認為死者應保全身體。那麼在廣東有哪一些傳統的葬禮習俗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廣東文化吧。
送終
病者為長輩,在臨終彌留之際,家中所有兒孫 ...
據瑞士國際廣播電臺12日報道,瑞士格勞賓登州一家公司發明了一種能將骨灰製成像鑽石一樣閃亮的人工合成晶體的新技術。這一發明將改變傳統的喪葬習俗,人們可佩戴這些人工晶體與逝者永遠相伴。
據介紹,這種特殊的人工合成晶體是將骨灰淨化後在高溫、高壓環境中加工形成,即在1500攝氏度高溫和5萬帕高壓的狀態下,骨灰 ...
現代文明裡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人們缺少了必要的交流,讓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分外覺得孤獨。然而在依舊偏遠的山區,那裡的經濟發展緩慢,很多地方還保留著古樸的文化,流傳著一些引人入勝的習俗。那麼,你想知道東鄉族的舊習俗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東鄉族文化吧!
在東鄉族聚居的地區,一種古樸的食俗叫“吃平夥”,這是東鄉等 ...
如今的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老齡化時代,大多數的老人都能活到八九十歲,大多數晚輩也都是希望長輩能夠健康得度過晚年,無論是多久的時光都會遇到結束的時候。本期小編帶你去洛陽文化了解一下洛陽喪葬習俗。
浴屍更衣:這是老人斷氣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浴屍是為死者擦洗、梳髮、整容,目的是讓死者整潔地走。早在周代即已成俗, ...
中國的喪禮富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人情味,宗教信仰觀念也糅含在喪俗中。葬禮中基本信念是“不死其親”,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事死如事生”。因此,一個人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系列喪葬禮儀,成為一次特殊的離別,要裝點行程、話別餞行、依依不捨地惜別,於是就要裝礆、裝點行程等。
我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或病而 ...
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等。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物件加以信奉。舊時人們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