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翃(hóng)(719一788),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一直在軍隊裡做文書工作,擅長寫送別體裁的詩歌,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大曆十才子”。天寶13年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晉升不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緻,在當時傳誦很廣泛。著有《韓君平詩集》。
韓翃(hóng)(719一788),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一直在軍隊裡做文書工作,擅長寫送別體裁的詩歌,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大曆十才子”。天寶13年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晉升不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緻,在當時傳誦很廣泛。著有《韓君平詩集》。
1、《寒食》的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裡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2、全詩原文: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3、相關介紹:
該詩形象生動的典型化描寫征服了當時的皇帝。據《本事詩》記載,唐德宗十分賞識韓翃的這首詩,閱後,特意賜予他“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於當時江淮刺史與韓翃同名,德宗特意親書此詩,並批道:“與此韓翃”。
韓翃的《寒食》一詩,不僅受當時皇帝喜愛,一般朝士也口口相傳,珍愛有加。《唐音癸箋》裡,還特意記錄“韓員外(翃)詩匠,意近於史,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士珍之”這一盛況。
古詩寒食與春秋時期的介子推有關。
寒食節典故,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