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客松,在黃山玉屏樓左側、文殊洞之上,倚青獅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徑0.64米,地徑75釐米,枝下高2、5米,樹齡至少已有800年,黃山“四絕”之一。
迎客松一側枝椏伸出,如人伸出一隻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另一隻手優雅地斜插在褲兜裡,雍容大度,姿態優美。
迎客松是黃山的標誌性景觀,也是安徽省的象徵之一,從人民大會堂鐵畫《迎客松》至車站碼頭,都有它的身影。迎客松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和平友誼的象徵。
迎客松,在黃山玉屏樓左側、文殊洞之上,倚青獅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徑0.64米,地徑75釐米,枝下高2、5米,樹齡至少已有800年,黃山“四絕”之一。
迎客松一側枝椏伸出,如人伸出一隻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另一隻手優雅地斜插在褲兜裡,雍容大度,姿態優美。
迎客松是黃山的標誌性景觀,也是安徽省的象徵之一,從人民大會堂鐵畫《迎客松》至車站碼頭,都有它的身影。迎客松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和平友誼的象徵。
國植樹節徽上有5棵樹,示意我國公民人人植樹3至5棵,人人動手,綠化祖國大地。鐫刻的“中國植樹節”和“3.12”字樣,既讓人們牢記植樹節的日子,又寓含中國人民年年植樹,造福人類的堅忍不拔決心。
三棵針葉樹和兩棵闊葉樹會意為“森林”。圍繞著森林的外圈,代表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體系的良性迴圈。
中國植樹節節徽是一個形象生動,內容豐富,寓意深刻的標誌。五棵樹(三棵針葉樹和兩棵闊葉樹)可會意為“森林”。由此引伸連線著的外圈,顯示著綠化祖國,實現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體系的良性迴圈。
中國植樹節節徽上有5棵樹,白的三棵,綠的兩棵。
中國植樹節定於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國為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透過立法確定的節日。中國曾於1915年規定清明節為植樹節,最初由林學家凌道揚等創議設立,而後在1928年將植樹節改為孫中山逝世的3月12日,以紀念革命先驅的植樹造林願望。這一設定被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