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
2、搏牛之虻:原意是說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蝨那樣去與別人打仗。後來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3、才氣過人:才能與氣魄超過一般人。
4、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決心,有進無退幹到底。
5、衝冠眥裂:形容憤怒到極點。
1、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
2、搏牛之虻:原意是說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蝨那樣去與別人打仗。後來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3、才氣過人:才能與氣魄超過一般人。
4、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決心,有進無退幹到底。
5、衝冠眥裂:形容憤怒到極點。
1、史記項羽本紀文言文翻譯
世元年(前209月,陳涉等在大澤鄉起義。當年九月稽郡守殷通梁說:“長江以西全都造反了,這也是上天要滅亡秦朝的時候啊。我聽說先動手就能控制別人,後動手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讓您和桓楚統領軍隊。”
當時桓楚正逃亡在草澤之中。項梁說:“桓楚正在外逃亡,別人都不知道他的去處,只有項籍知道。”
於是項梁出去囑咐項羽持劍在外面等候,然後又進來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說:“請讓我把項籍叫進來,讓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說:“好吧!”
項梁就把項籍叫進來了。呆了不大一會兒,項梁給項籍使了個眼色,說:“可以行動了!”於是項籍拔出劍來斬下了郡守的頭。
項梁手裡提著郡守的頭,身上掛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籍一連殺了有一百來人。整個郡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起來。
項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強官吏,向他們說明起事反秦的道理,於是就發動吳中之兵起事了。項梁派人去接收會稽郡下屬各縣,共得精兵八千人。
又部署郡中豪傑,派他們分別做校尉、候、司馬。其中有一個人沒有被任用,自己來找項梁訴說,項梁說:“前些日子某家辦喪事,我讓你去做一件事,你沒有辦成,所以不能任用你。”
眾人聽了都很敬服。於是項梁做了會稽郡守,項籍為副將,去巡行佔領下屬各縣。
2、原文: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
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3、史記項羽本紀簡介
《項羽本紀》出於司馬遷《史記》中第七卷,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
《項羽本紀》透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項羽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
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鉅製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而在《史記》中,“本紀”所記錄的大都是皇帝,其中項羽並沒有成為皇帝,司馬遷把他歸入“本紀”則表現了對項羽的尊重。
第三個字為中的成語:
1、振纓中朝:振纓,彈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2、外強中乾:外有強形,內中幹竭。泛指外表強大,內實空虛;
3、性情中人:指感情豐富,率性而為的人。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隨其本性、情感外露、率性而為。也有爽快大方的意思;
4、悲從中來:指悲痛的感情從內心湧出來;
5、外強中瘠:指外表上好像很強大,實際上很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