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司馬遷是怎樣死的

司馬遷是怎樣死的

  

  司馬遷墓 歷史很愛跟人開玩笑。大史學家司馬遷在一部《史記》中為無數人立過傳,使他們的生平事蹟流傳千古。然而,不知是何原因,另一位著名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為司馬遷立傳時,連傳主的生卒年月和死因都隻字不提,致使後人為著司馬遷的生卒年月和死因不停地打筆墨官司。

  關於司馬遷的生年,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以郭沫若、李長之為代表的史學家,根據唐代司馬貞《史記太史公自序》的《索隱》上那段話:“太史令,茂陵顯武裡,大夫司馬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推斷出司馬遷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二是以梁啟超、王國維為代表的史學家,根據唐代張守節《史記太史公自序》的《正義》上的一段話:“遷為太史令……五年而當太初元年。”推斷出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當今的人名詞典上,大都從後說。要真正解決司馬遷的生年問題,還有待於新材料的佐證。

  至於司馬遷的死,《漢書》本傳上只是說:“遷既死後,其書稍出。” 司馬遷是病故、被殺還是自盡,沒有透露。但公元前91年後,一直跟漢武帝東遊西走的司馬遷再也見不到其行蹤,這卻是史實。司馬遷倘若是病故,班固會秉筆直 書的,從其本傳的行文看,這一死因可排除。那麼,司馬遷的死就有兩種可能:他殺或自盡。

  東漢學者衛宏在他的《漢書舊儀注》中說:“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降匈奴, 故下蠶室,下獄死。”後來,許多史籍也沿用此說。但司馬遷“下獄死”的說法亦有不可信處,明明司馬遷為了寫《史記》,受宮刑而抵死罪,怎麼又死於獄中? 《漢書》本傳載:“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受漢武帝“尊寵”並重用,怎麼又會將其殺死呢?再說,司馬遷寫《史記》是“藏之名山”,他死後多 年其外孫楊惲才把這部名著公諸於世,當時漢武帝是不會看到《景帝本紀》的。這樣一來,又有人說司馬遷可能是自盡。

  司馬遷是很重視節操的知識分子,寧死也不願受宮刑那樣的奇恥大辱, 但尊父命要寫完《史記》,他只好忍辱苟活。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冬,他寫了著名的《報任少卿書》,實際上這是他的絕命書,此書信寫後,司馬遷便消聲匿 跡了。他在信中抒發了自己遭受災難的滿腔悲憤,敘說了自己隱忍苟活的原因,講到了對死的看法:“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又在書信的結尾處 說:“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他給在獄中要判死刑的朋友任少卿寫此信時,打算“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史記》已經完稿,感到再忍辱苟活便毫無意義 了,遂向朋友剖白了心跡之後,便自盡身亡了。

司馬遷怎麼死的

  1、司馬遷是以腐刑贖身而死。

  2、死因介紹: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

  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于庭以寡擊眾,武帝讚賞李陵的勇氣並答應了他。

  李陵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盡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

  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

  然而,隨著公孫敖迎李陵未功,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

  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

  至此,司馬遷揹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漢武帝和司馬遷誰死的早

  由於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即無從比較漢武帝和司馬遷的年齡;

  漢武帝劉徹,生於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定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文化上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範圍;司馬遷,字子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大約卒於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一說卒於公元前87年漢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說卒於公元前90年漢武帝徵和三年。


寫的項羽之的名句有哪些

  司馬遷寫的《項羽之死》的名句有:   1、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2、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3、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4、江東雖 ...

是怎麼

  司馬遷,生於約公元前145年,字子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經濟學家。漢武帝時任郎中、太史令、中書令,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公元前9 ...

筆下的武術家

  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中國武術與古典文學水乳交融的範例,是武術家與史學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中國歷史上一管文人筆與一柄武士劍的惺惺相惜。此前,一直不能登史書典籍大雅之堂的民間壯士、勇士、俠客、劍客等各種各樣的武術家們,都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   讀《史記》中的刺客列 ...

報任安書原文

  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僕非敢如此也。僕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鬱悒而無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 ...

與史記的文學常識

  1、《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太史公”。   2、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 ...

的名言

  1、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2、不知其人,視其友。   3、智者貴在乘時,時不可失。   4、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5、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6、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7、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 ...

的故事

  1、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   2、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在公元前9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