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記》是西方著名歷史5261學家司4102馬遷的一部史書。這是中國歷史上1653第一部通史。它被列為“二十四史”,記載著黃帝時代的遠古傳說。漢武帝元年有3000多年的歷史。再加上後來的《漢書》、《漢書》、《三國志》、《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歷史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記史的開拓方法是對後世“正史”的繼承。同時,《史記》也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被魯迅譽為“史家之歌,無韻之離騷”,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翔等人認為,這本書是“有條不紊,不驕,不質”。
2、《報任安書》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憤的心情,飽滿的感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為著作《史記》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文章發語酸楚沉痛,筆端飽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奇文,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全文結構嚴謹,層次井然,前後照應;說理和敘事融為一體,清晰透闢;語言豐富而生動,句子或長或短,以排比、對偶句穿插其間,使文章更富於感情色彩。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大事年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1、寫作背景,《報任安書》是司馬遷任中書令時寫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人;年輕時比較貧困,後來做了大將軍衛青的舍人,由於衛青的薦舉,當了郎中,後遷為益州刺史;徵和二年朝中發生巫蠱之亂,江充乘機誣陷戾太子,戾太子發兵誅殺江充等,與丞相軍大戰於長安,當時任安擔任北軍使者護軍,亂中接受戾太子要他發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動;
2、主要內容第1段,先說明任安來信的內容,再就答覆遲表示歉意;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第3段說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為了使文采表於後世;第4段,進一步說明自己受腐刑後隱忍苟活的原因,是為了完成《史記》;第5段,介紹《史記》的體例和宗旨,說明自己就極刑而無慍色是為了完成《史記》; 第6段是書信的結尾;司馬遷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並陳說他對餘生的看法。
主要內容:
1、第一段和第二段講了:父親對司馬遷的影響和臨終時的囑託;
2、第三段:講一場飛來橫禍降臨到司馬遷的頭上;
3、第四段:寫司馬遷忍辱負重堅持寫書;
4、第五段:講司馬遷用畢生的心血寫成了《史記》這部輝煌鉅著。 ...
1、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在周朝時世為史官,春秋時期雖然失去官職,司馬談卻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
2、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
3、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在《報 ...
主要內容:李廣利將軍給司馬遷送來一對完美的玉璧。司馬遷認為:玉璧沒有瑕疵,所以完美;如果自己收下這份貴重的禮物,就等於讓自己的道德蒙受了瑕疵。所以他讓女兒把玉璧退了回去。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 ...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早年司馬遷在故鄉過著貧苦的生活,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遊歷,後來回到長安,作了郎中。
司馬遷對人類的八大貢獻:
成一家之言”的世界歷史之父。超前 ...
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中國武術與古典文學水乳交融的範例,是武術家與史學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中國歷史上一管文人筆與一柄武士劍的惺惺相惜。此前,一直不能登史書典籍大雅之堂的民間壯士、勇士、俠客、劍客等各種各樣的武術家們,都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
讀《史記》中的刺客列 ...
司馬遷墓 歷史很愛跟人開玩笑。大史學家司馬遷在一部《史記》中為無數人立過傳,使他們的生平事蹟流傳千古。然而,不知是何原因,另一位著名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為司馬遷立傳時,連傳主的生卒年月和死因都隻字不提,致使後人為著司馬遷的生卒年月和死因不停地打筆墨官司。
關於司馬遷的生年,主要有兩種說法。一 ...
1、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他主編的《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全書共294四卷,另有《目錄》、《考異》各30卷。取材於各種正史、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00餘種,經過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該書語言簡練曉暢,敘事清晰嚴謹,有些篇章具有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