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司馬遷的成就是什麼

司馬遷——成就“二十五史”之首的人

  有一位名人他創作出的一本書是我們至今都視為珍寶的,書的名字就是《史記》,也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你想要了解司馬遷這位歷史名人嗎?本期渭南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司馬遷(約前145—前90)字子長,夏陽龍門人(今陝西韓城南),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正是漢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十歲時,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

  大約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遊歷。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後因為李陵辯護,身體和心靈遭受巨大的折磨。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中的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

  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核心,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史記》。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自稱其先祖是顓頊時期的天官,《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時期,司馬遷的祖上來到秦國。

司馬遷筆下的武術家

  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中國武術與古典文學水乳交融的範例,是武術家與史學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中國歷史上一管文人筆與一柄武士劍的惺惺相惜。此前,一直不能登史書典籍大雅之堂的民間壯士、勇士、俠客、劍客等各種各樣的武術家們,都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

  讀《史記》中的刺客列傳,深夜獨坐,燈影幢幢,不覺後脊樑冷颼颼直冒涼氣。天不寒劍器寒,太史公的文字,好像在冰河裡浸泡過一樣,凜冽刺骨。以過人勇力事魯莊公的曹沫,執匕首劫得齊桓公,魯國失地一朝歸還;晉國義士豫讓有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漆身吞炭,妻子莫識,只為一謝知遇之恩;孝子聶政為抱知己,孤獨執劍,深入韓國,刀叢之中,萬死不辭。令人感慨至深者,莫過荊軻。後人有詩嘆曰:“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想必是讀了司馬遷的文章,愀然不能自已,於是賦詩。

  當之無愧的武術家,在《史記》記載中,還有漢代將軍李廣。傳記裡,不僅記述了他膂力過人、武藝高強,更有他性格與人品的描寫:“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李廣的為人,比他高超的武藝給人的印象更深。難怪司馬遷有此慨嘆:“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司馬遷記錄的武術家,都是武術與人品交相輝映的人物,慷慨有奇氣,彷彿都是從窮街陋巷中走來,異常親切。“十年磨一劍,鋒芒未曾試。今日把試君,誰為不平事?”傳記體的《史記》對武術家、特別是民間武術家及其豪俠、仗義、扶弱、抗暴行為的認可,尤其是對他們的為人和內在品德的讚賞,直接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如小說、戲劇、戲曲、曲藝等的創作。

司馬遷是怎樣死的

  

  司馬遷墓 歷史很愛跟人開玩笑。大史學家司馬遷在一部《史記》中為無數人立過傳,使他們的生平事蹟流傳千古。然而,不知是何原因,另一位著名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為司馬遷立傳時,連傳主的生卒年月和死因都隻字不提,致使後人為著司馬遷的生卒年月和死因不停地打筆墨官司。

  關於司馬遷的生年,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以郭沫若、李長之為代表的史學家,根據唐代司馬貞《史記太史公自序》的《索隱》上那段話:“太史令,茂陵顯武裡,大夫司馬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推斷出司馬遷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二是以梁啟超、王國維為代表的史學家,根據唐代張守節《史記太史公自序》的《正義》上的一段話:“遷為太史令……五年而當太初元年。”推斷出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當今的人名詞典上,大都從後說。要真正解決司馬遷的生年問題,還有待於新材料的佐證。

  至於司馬遷的死,《漢書》本傳上只是說:“遷既死後,其書稍出。” 司馬遷是病故、被殺還是自盡,沒有透露。但公元前91年後,一直跟漢武帝東遊西走的司馬遷再也見不到其行蹤,這卻是史實。司馬遷倘若是病故,班固會秉筆直 書的,從其本傳的行文看,這一死因可排除。那麼,司馬遷的死就有兩種可能:他殺或自盡。

  東漢學者衛宏在他的《漢書舊儀注》中說:“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降匈奴, 故下蠶室,下獄死。”後來,許多史籍也沿用此說。但司馬遷“下獄死”的說法亦有不可信處,明明司馬遷為了寫《史記》,受宮刑而抵死罪,怎麼又死於獄中? 《漢書》本傳載:“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受漢武帝“尊寵”並重用,怎麼又會將其殺死呢?再說,司馬遷寫《史記》是“藏之名山”,他死後多 年其外孫楊惲才把這部名著公諸於世,當時漢武帝是不會看到《景帝本紀》的。這樣一來,又有人說司馬遷可能是自盡。

  司馬遷是很重視節操的知識分子,寧死也不願受宮刑那樣的奇恥大辱, 但尊父命要寫完《史記》,他只好忍辱苟活。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冬,他寫了著名的《報任少卿書》,實際上這是他的絕命書,此書信寫後,司馬遷便消聲匿 跡了。他在信中抒發了自己遭受災難的滿腔悲憤,敘說了自己隱忍苟活的原因,講到了對死的看法:“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又在書信的結尾處 說:“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他給在獄中要判死刑的朋友任少卿寫此信時,打算“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史記》已經完稿,感到再忍辱苟活便毫無意義 了,遂向朋友剖白了心跡之後,便自盡身亡了。


報任安書原文

  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僕非敢如此也。僕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鬱悒而無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 ...

與史記的文學常識

  1、《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太史公”。   2、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 ...

的名言

  1、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2、不知其人,視其友。   3、智者貴在乘時,時不可失。   4、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5、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6、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7、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 ...

的故事

  1、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   2、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在公元前91年 ...

負荊請罪出自的什麼書

  有許多發人深思,給人以教育意義的故事,大多來源於一些史書,還有很多成語也出自於一些史書,比如負荊請罪這一成語就出自於史書,那麼負荊請罪出自司馬遷的什麼書呢?負荊請罪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負荊請罪這個漢語成語原本的意思是揹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請對方用金條責罰自己,通常用來表示主動向對方認錯,請 ...

魯迅及對史記〉〉的評價

  魯迅稱讚司馬遷的《史記》為“史家之絕唱”。   《史記》開創了我國史學上以紀傳體編史的先例。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   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內容可謂是包羅永珍,具有多層次性,給人以立體感。   其中包含著司馬遷博大精深的 ...

概括忍辱負重的事例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投降匈奴,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投降的李陵解釋辯護,漢武帝一怒之下對他實施宮刑(在古代僅次於死刑,是奇恥大辱),此時的司馬遷因為《史記》未完成,父親遺志未能執行,因此即使身處監獄之中,司馬遷依舊發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繼續編寫《史記》。司馬遷出獄後任中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