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太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吃元宵始於哪個朝代
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節哪個朝代流行起來了
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到了東漢,魏時,因為佛家文化的傳播,正月十五的活動變得更加的豐富。也正因為如此正月十五燃放燈火、吃元宵等活動產生了,人們非常喜歡。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元宵節俗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吃元宵的傳說故事: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的多種吃法
1、油炸元宵
如果是生元宵,可將元宵先粘上雞蛋清,再放進鍋裡炸。這樣炸出來的元宵有雞蛋香味。炸時要不斷翻動,以免炸得不透不勻。要注意,油炸元宵時,有時會發生元宵在油鍋裡突然炸裂濺傷人的現象。如下鍋前用針在元宵上扎兩個小針眼,即可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另外,炸時要用小火溫油,這樣炸出的元宵香甜可口,皮酥裡糯。
2、蒸元宵
將元宵擺入抹了一層油的瓷盤或金屬盤裡,入鍋蒸熟,取出後撒上綿白糖即可。食之香糯可口,做法方便易行。蒸元宵與煮元宵,看上去好像區別不大,事實上只有親自嘗試,才知道其中的區別——煮過的軟糯,蒸過的筋道。
3、拔絲元宵
拔絲是很多人都喜歡的一種美食烹飪方法,那種拉絲的視覺感,以及吃起來甜得發膩的味道,對於喜歡動手摺騰美食的朋友來說,想一想都特別的過癮。拔絲元宵的做法也不復雜,首先咱們先把元宵放在油鍋中炸熟,然後放在融化好的糖漿裡翻滾就可以了,跟做拔絲蘋果的做法一樣,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看。
4、米酒元宵
對於吃膩了白開水煮元宵的朋友來說,米酒元宵還是非常不錯的,尤其適合家裡囤放大量元宵,並且無處安置的朋友。做早飯的時候,煮元宵搭配上一點米酒,會大大的增加食慾,再配上一點小鹹菜,一頓早餐完美解決,不得不說米酒和元宵還真是絕配呢,吃著一點都不膩。
5、煎元宵
元宵還有一種比較複雜的吃法,就是把元宵煎著吃。煎元宵比以上4種吃法要略微難一點,但是做法也不是很複雜,首先鍋中放入少許食用油,然後把元宵煎至兩面定型,加入少許的水,然後不斷的翻炒,把水煎幹,元宵表面金黃即可,配上番茄醬,孩子特別喜歡吃,尤其推薦黑芝麻餡的元宵,因為相對於其它元宵,還是黑芝麻的最好吃,不知道大家覺得呢?
1、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這是一場紅火,一個元宵節,一個謎語和一場社會火災。關於元宵節的起源,中國有很多傳說,但太原縣有自己獨特的傳說。
2、相傳,漢文帝劉恆在代王時,一直住在晉陽市(太原古城周邊)。那段時間,他對一種圓圓的餡食品糯米餃很感興趣,並把它介紹到金陽宮吃。漢武帝鹿雉死後,朱律密謀搗亂,太尉周波等肅清叛亂,歡迎漢王劉恆登基。
3、正好是正月十五。文帝非常高興。他的侍從和侍女們晚上出宮,和人民在一起很方便。人們舉燈慶祝。晚上回宮時,文帝覺得肚子餓了,就叫侍從煮了一壺金陽湯圓,讓大家一起吃。吃完後,他們都說很好吃,並問起了它的名字。
1、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這是一場紅火,一個元宵節,一個謎語和一場社會火災。關於元宵節的起源,中國有很多傳說,但太原縣有自己獨特的傳說。
2、相傳,漢文帝劉恆在代王時,一直住在晉陽市(太原古城周邊)。那段時間,他對一種圓圓的餡食品糯米餃很感興趣,並把它介紹到金陽宮吃。漢武帝鹿雉 ...
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的:有下面的故事為證: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 ...
1、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區是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經過考證希臘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歐洲的國家,而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考古學家認為是伊朗。
2、中國的葡萄最早是從漢武帝時期傳過來的。其實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歐洲的葡萄已經傳到西域,但是因為此時的西域還掌控在匈奴等遊牧民族部落手中,所以一直都沒有傳 ...
是在漢朝之後出現的,古時候窮,很多老百姓都吃不飽飯,下層百姓大多是一日一餐或一日兩餐。隨著人口的激增,糧食產量卻上不去,兩日一餐的也開始出現,出現了“加餐”,也就是一日三餐,但這種情況並沒有在全社會推廣。直到明朝時期,土豆和玉米被引進,沒那麼多糧食吃的時候就吃玉米土豆,慢慢也就開始一日三餐、多餐。 ...
端午節初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對龍圖騰的崇拜與信仰。後源於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 ...
五代後梁建立崇政院,唐改稱樞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軍事機密及邊防等事,與中書省並稱“二府”同為最高國務機關。遼設立北樞密院(相當於兵部)、南樞密院(相當於吏部)及漢人樞密院(掌漢族地區兵馬)。
樞密院
唐、五代、宋、遼、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稱,長官稱樞密使,主要掌管軍政。唐永泰中始置,本在內廷,用宦 ...
“老師”最早見於戰國時期,不過不是現在的意思,而是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後來宋元時代把地方小學老師稱為“老師”,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此後專指學生對教師的尊稱,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