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主食多吃雜糧,除大米、白麵、小米、玉米、高粱外,還喜食雜有豆類的二米飯,喜食魚蝦、野味,嗜肥腥羶,重油偏鹹,並喜用拌、蘸食法。河北人主食以麵粉、雜糧為主,副食以豬、牛、羊肉,以及蛋、禽、菜、魚為佳品。口味偏鹹,重油重色,與京津無大差異。山西人重主食,輕副食,主食以面和小米為主,素有一面百樣吃的美譽,一般口味喜鹹中帶酸,醋是山西人慣用的調料。蘇南人口味上喜清淡、甜鹹、爽口,計究營養,普遍喜食新鮮、細嫩食物,忌食辛辣之物,做菜時少用調料、輔料,特別講究保持食物菜餚的原味。浙江人的口味以滑嫩爽口、糯而不膩、清淡純鮮為主,酸辣次之,主食以米為主,輔以玉米、番薯等雜糧。
再過不久就到端午節了,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華民族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習俗。其實在中國這個地域遼闊的國家,不同的地方習俗有著明顯的差異。想知道各個地方端午節吃什麼嗎?他們的習俗有什麼不同嗎?那麼,大家隨小編一起走進端午節,瞭解一下吧。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吃麵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麵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黃魚和“白烏龜”
常武地區,端午節中午飯比較豐盛,常武人家過端午節,不論貧富,要買黃魚(石首魚),要吃“白烏龜”。所謂“白烏龜”就是鵝。東門一帶有“噹噹鍋子買黃魚”的諺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魚被政府推為“愛國黃魚”端午時人們當飯魚食用。
常州百姓視農曆“五月”為“毒月”,“初五”為“毒日”。五月初五,“重五”,毒上加毒。因此時天氣暖熱,蛇、蜈蚣、壁虎、蜘蛛、蠍子等“五毒”相繼出動以毒傷人,因此瘴氣易生,疫病多發,所以“端午節”的節俗皆圍繞除毒驅邪防疫等展開。而吃黃魚、老鵝等,也是增強體質的一種方法。
吃炒血鴨和釀豆腐
湖南寧遠一帶端午節主要殺鴨慶祝,原因是從清明節一直到端午節這段時間,是水草最豐美的時候,鵝、鴨、田螺等天然食料充足,鴨子個個長得壯實,鴨肉更是皮薄細嫩,這時食用最肥美。
您可能還會喜歡:
飲食文化:上海冬至吃什麼?
飲食文化:廣東冬至吃什麼?
吃貨們的福利:世界各國特色美食
飲食習俗:蘇州冬至吃什麼?
我國由於地幅遼闊,地域也不盡相同,從而形成了在不同的地區擁有屬於自己的特色飲食文化,再經過歷時變遷之後,不斷交流融合,最終會聚成了中國飲食文化,同時還能保留各地方的傳統飲食。那麼各地飲食都有什麼特點呢?
總的來說是南甜、北鹹、東辣、西酸。江南人喜清淡、甜鹹、爽口,講究營養,樂於質高量小;西北人愛吃帶有酸口、經濟實惠和牛羊肉品種的菜餚;東北人愛吃肥而不膩、脂肪多的魚肉菜品,一般吃用量大,習慣吃飽吃好。
東北人主食多吃雜糧,除大米、白麵、小米、玉米、高粱外,還喜食雜有豆類的二米飯,喜食魚蝦、野味,嗜肥腥羶,重油偏鹹,並喜用拌、蘸食法。大醬及醬製品、酸菜、醃菜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佐餐食品。
河北人的主要飲食習慣:一日三餐,但農閒季節一日兩餐,主食以麵粉、雜糧為主,副食以豬、牛、羊肉,以及蛋、禽、菜、魚為佳品。口味偏鹹,重油重色,與京津無大差異。“雜”是河北飲食習俗的顯著特點,具有五花八門的飲食習慣。
山西人的主要飲食習慣:一日三餐,基本上是早飯稠,午飯好,晚飯稀。重主食,輕副食。主食以面和小米為主,素有“一面百樣吃”的美譽。不搞一餐數菜。一般口味喜鹹中帶酸,醋是山西人慣用的調料。
蘇南人飲食的主要特點是:蘇南人口味上喜清淡、甜鹹、爽口,計究營養,普遍喜食新鮮、細嫩食物,忌食辛辣之物;他們做菜時少用調料、輔料,特別講究保持食物菜餚的原味,且質高量少。
浙江人的主要飲食習慣:浙江人的口味以滑嫩爽口、糯而不膩、清淡純鮮為主,酸辣次之。主食以米為主,輔以玉米、番薯等雜糧,部分地區且有一日四餐的習慣。飲食習慣具有本地特色且多樣,湖州、嘉興一帶人,喜吃魚、蝦、黃鱔;東陽等地喜食烏龜肉;海鹽一帶喜食“東坡肉”;金華地區喜食火腿和風肉;杭州一帶喜食天目筍和蝦蟆;溫州沿海地區有生食魚鮮的習慣。
湖南人的主要飲食習慣:湖南人一日三餐多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及薯類,極少食用麵食。湖南人普遍嗜辣,且喜食苦味食品。湖南人口味多為辣、苦、酸、鹹適中,對川菜、魯菜也多能接受。
江西人的主要飲食習慣:江西大部分地區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輔以甘薯和米粉,且甘薯的吃法很多,米的食法也很講究。發糕、燈芯糕、煨牛肉月餅等餅糕是江西人最愛吃的主食。江西人喜食各種水產品、雞、鴨、狗肉和豆製品。習慣食用味濃油重、稠芡厚汁、鮮鹹香辣、主料突出的整雞、整鴨、整魚和整塊的豬前腿肉。江西人愛飲茶。
廣東人的主要飲食習慣:以大米為主食,麵食只作調劑。“一日三餐,先茶後飯”是廣東食俗的一大特色。喜食雜食,幾乎什麼都敢吃。副食不僅食豬肉、牛肉、羊肉、家禽、海鮮,還吃鼠、蛇、蟲等。廣東人一般口味喜清鮮,以甜為主,酸辣次之,並講究吃時菜。
我國南方以大米為主食,北方多以麵食為主食。蒙古族人的主要飲食習慣,蒙古族人一般喜歡油多、肉多,吃稀飯也放肉。一般一日三餐,早餐為奶茶、饃饃和酥油,中餐不定時,晚餐多為吃肉。烤肉、燒肉、手抓肉均為蒙古族家常食品
蒙古族的傳統食品分為白食和紅食,以白食待客是最高禮遇,而吃全羊則是宴請賓客的最佳食品。蒙古人喜歡磚茶。飲料有馬奶、牛奶及奶茶,此外還有奶子酒。牧區的蒙古族人以牛肉、羊肉、乳品為主食,以糧食為輔;農區蒙古族人的主食則一般以糧食為主,肉食為輔。
藏族人的主要飲食習慣藏族人在飲食上忌食奇蹄五爪類禽獸類動物。藏族牧區飲食多為一日四餐,午餐以食肉為主,晚餐以稀飯為主;農區農閒時一日三餐,農忙時為四至五餐,飲食以糧為主,蔬菜為輔。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酥油茶是藏族時刻不可缺少的飲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族過節必備飲品。
回族人的主要飲食習慣,回族人一日三餐。喜歡吃牛肉、羊肉、雞肉、鴨肉及帶鱗的魚類,愛吃蔬菜,但不吃馬、騾、驢、狗的肉,不食動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殺的牲畜和牛、羊罐頭,尤其忌食豬肉。回族人的飲食以大米、麵粉為主,輔以雜糧。回族人一般不嗜菸酒,喜歡喝茶。
維吾爾族人喜愛和喜歡吃的主食和副食,饢是維吾爾族家常主食之一,抓飯、拉麵也是維吾爾族人喜愛的食品,還喜歡吃包子和玉米粥;副食有牛、羊、雞肉和各種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須加肉。
朝鮮族人的主要飲食習慣,朝鮮族人主食習慣吃米飯、冷麵和米糕。每餐必喝湯,最講究的是湯濃味重的濃白湯。朝鮮族人愛吃狗肉、瘦豬肉、鹹菜和各種海鮮,不喜歡吃羊肉、肥豬肉和河魚。朝鮮族人特別愛吃泡菜,每日都離不開大醬和清醬。朝鮮族人愛喝燒酒,但不飲茶。
在七夕情人節這個浪漫的節日,很多人在鮮花與巧克力的浪漫中忘記七夕節的飲食是什麼。這個時節很多地方還處於盛夏,吃太多巧克力可不好哦。不妨瞭解一下七夕節各地的飲食文化,為了過一個健康完美的七夕節,下面跟隨小編一起看看七夕節各地飲食風俗,看看他們吃什麼吧。
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 ...
冬至是我國的祭祀的節日之一,也是我國的節氣之一,而在冬至為了迎接冬至的到來,各個地方會有不同的飲食,那麼在冬至吃什麼呢?各地又有哪些不同的飲食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飲食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吃什麼
北方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 ...
因我國地勢差異,各地的飲食文化可謂是豐富多彩。就拿上海來說,上海是匯聚各地風味形成的飲食文化,到後來才有了自己的特點,上海對原料的選材是非常講究的。口味特點清淡素雅,鹹淡適中符合大部分人的喜好。那麼,在上海文化中,吸取各地風味的上海飲食文化是怎樣的呢?
上海菜又叫本幫菜,本世紀初,上海匯聚了蘇、錫、寧 ...
“飲食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展現一二。”昨日,記者來到洛陽市澗西區青島路,這裡,一家民營博物館正在籌備中,博物館負責人王天喜告訴記者。在不大的場地中,陳列著唐元明清等不同時期的餐桌、椅子、餐盤、食盒、水壺等展品,展示老祖宗吃飯使用的“傢伙”。
A
將“伊尹 ...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 ...
侗族是分佈於貴州、湖南、廣西三省毗鄰地區的南方少數民族,其中以貴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獻中稱“駱越”、“僚”、“侗蠻”。他們主要從事山壩農業,兼營林業和漁獵,手工業發達。出產“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稱)、“稻花鯉”、油茶、杉樹,善於編織侗錦,“鼓樓”和“風雨橋”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築藝術,是侗寨的標誌性建築 ...
8月20日,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石毛直道在一次國際食學論壇上表示,日本應該為正在消失的“媽媽的味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將傳統飲食文化繼承和延續下去。石毛直道指出,家庭作為教授和推廣傳統飲食知識的角色正在減弱,應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加深人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知。石毛直道介紹,日本的食育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