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合肥傳統節日之一:打香炭

合肥傳統節日之一:打香炭

  與其說打香炭是合肥的傳統節日,不如說是合肥的年俗來得更確切。我國的春節,舉國同慶,但每個地方的年俗都不一樣,在合肥,有著一個特別的年俗,也就是打香炭,它是一種儀式,代表著驅邪避災,是合肥文化特有的一部分,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習俗是一個地方最為傳統的東西,它是老祖宗留給子孫的寶貴財富,人們應該好好的去珍惜它。合肥過年有很多講究,正是這些習俗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和溫情。任何一個習俗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需要辯證的去看待。

  合肥的周邊郊區,這種過年的習俗保留的特別徹底,像“打香炭”、“祭灶”等傳統的風俗還依舊流行。但在市區,越往市中心去,過年的氣氛越淡。多數人家僅僅在大年三十閤家吃一頓飯,有的人家乾脆把三十的年夜飯也搬到了飯店去。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是一個地方寶貴的一筆財富,合肥市人民應該重新拾起古老的風俗習慣,而不應該讓這些美好的精神文化遺產隨著時間而消失。另外在遵循風俗的同時,人們也應該避免個別風俗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使自己及其家人過一個快樂安全的中國年。

  與全國不同,合肥市民過年有兩個特殊的風俗習慣,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達旦,節日氣氛非常熱烈。

  “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掃塵後,家家都要在屋內用醋澆紅木炭,剎時,濃煙滾滾,煙霧繚繞,這時閉上大門,以求淨化空氣,去邪避災。吃罷年飯後,開始燃放鞭炮,從晚上到次日早上,連續不斷,炮聲震耳欲聾,火光沖天,大有千軍萬馬攻城之勢。

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的介紹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源於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源於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端午的鴨蛋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詩歌詩句:端午(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節令門.端陽(清)李靜山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七律.端午老 舍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關諺語: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槓,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寶山)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侗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之一:侗族花炮節

  侗族文化歷史悠久,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在侗族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是關於花炮節的故事。花炮節歌頌的是一種善良的傳統美德。侗族人民為了發揚與傳承這種精神文明,便有了今天的花炮節。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侗族花炮節吧。

  農曆三月三,花炮節是侗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傳說很早以前有個侗家姑娘在河邊打死了水蛇,救了一條小花魚。一天,姑娘到河邊洗衣,看到龍王的女兒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玩耍,並上前感謝姑娘的救命之恩。從此龍王的女兒常來人間娛樂,龍王知道後將她關了起來。侗家人便聚在江邊撒花以懷念龍女。久而久之,演變成花炮節。

  三月三日龍勝縣城,山道花香鳥語,姑娘小夥笑上眉梢,貨郎擔一路唱著歌,憧憬著今天的收穫。鎮上震天價響的鞭炮聲,嗩吶高奏、鑼鼓齊鳴,金童玉女、飄髯長者和神采飛揚的人群,簇擁著三個流光溢彩的花炮盒和燒豬、紅蛋、糯米酒等獎品。

  姑娘的銀項圈、銀耳環、銀頭簪,節日盛裝的花邊彩絲,展示著姑娘甜美的心願,後生哥紛紛向姑娘們贈送糖果,哪個姑娘得糖果最多,她就是最受人們喜愛的姑娘,這將使她永生難忘。

  花炮分為頭炮、二炮和三炮,每炮都繫上一個小鐵圈,花炮在空中爆炸時,鐵圈也被高高拋起。當鐵圈落地時,人們便按傳統比賽規則奔跑衝撞、爭搶鐵圈,場面異常火暴刺激,被稱為“東方的橄欖球”。

  比賽不限時,以將鐵圈交到指定地點的為勝方,三炮兩贏的一方獲得最後勝利。頭炮為丁炮,寓意人丁興旺;二炮為財炮,寓意財源廣進;三炮為貴炮,寓意加官晉爵。各地侗族都過花炮節,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鎮農曆三月三的花炮節最具代表性。

  花炮節主要內容是搶花炮。花炮由一鐵筒製成,內裝火,炮口放一直徑四釐米、用絲線包紮的彩色鐵環,鐵炮放在鼓樓場中央,舉行簡單儀式後,即下令點燃花炮,一聲巨響,鐵環飛向高空,雙方隊員爭先恐後去搶。場上允許擠、搶、護、攔、傳,但不能有傷人動作。

  能夠將鐵環送上禮臺一方為勝。花炮一般一場三炮,也有五炮或更多的。老人們認為一炮福祿壽喜,二炮升官發財,三炮人丁興旺。所以每一炮雙方都會拼命奪搶。花炮節是侗鄉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每到節期,方圓幾十裡的各族群眾都來參加,任何村寨都可以組織搶炮隊。搶花炮據說有數百年曆史了。

  您可能還會喜歡:

  解惑:布依族可以和漢族結婚嗎?

  民間文化達斡爾族斡包節

  解析:布依族圖騰的象徵意義

  有聲的文化,布依族銅鼓文化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打鐵節

  在華夏大地上,有著許多的民族,這些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的一些風俗和習慣,當然也包括節日,這些傳統的節日對於他們都有著特別的意義。那麼,你知道基諾族的打鐵節嗎?下面的基諾族文化為您帶來關於打鐵節的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打鐵節是基諾族文化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基諾族稱之為“特懋克”。打鐵節的時間大 ...

臘八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臘八節是不是傳統節日之一

  導語:臘八節在每年農曆臘月初八,而一般傳統節日都是以農曆時間為準,如此,臘八節臘八節是不是傳統節日之一呢?到底臘八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答案是“是”。臘八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臘八節到來之際,很多地方會吃臘八節傳統食物臘八粥,不過,各地口味不同,你們那得臘八粥是怎麼樣的呢?   臘八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

父親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父親節是不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

  父親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不是。中國官方沒有設立正式的父親節。但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上使用6月第三個星期日當做父親節;臺灣省定於每年8月8日,又稱為“八八節”。   其實,我國是有父親節的,只是不被人熟知:   父親節並非“泊來”的節日,中國也有自己的父親節,中國的父親節起源,要追溯到民國時期,1945 ...

國慶節是傳統節日之一

  國慶節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國慶節通常是一個國家的獨立、憲法的簽署、元首誕辰或其他有重大紀念意義的週年紀念日;也有些是這個國家守護神的聖人節。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社日節(農曆二月初二)、寒食節(農曆冬至後的105天)清明節(公曆 ...

中秋節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節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被稱為八月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間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此外的三個傳統節日為春節、清明節和端午節。 ...

閩菜中的漢族傳統甜食之一芋泥

  芋泥也叫芋茸,是福建省閩菜中的漢族傳統甜食之一,以獨特的味道而膾炙人口。此菜香郁甜潤,細膩可口,是閩菜的傳統甜食之一,一般都是宴席的“壓軸”菜。下面,到福建小吃文化中具體瞭解吧。   芋泥也叫芋茸,是福建省閩菜中的漢族傳統甜食之一,以芋頭煮熟搗爛加紅棗、櫻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豬油等輔料製成。 ...

中國傳統飲料之一白酒是蒸餾酒嗎?

  酒分為很多種類,而在現如今生活中最常見的酒也是最多飲用的酒就是啤酒。而中國的傳統工藝釀造的白酒現如今大多都是年紀稍大些的人喜愛飲用的。   那麼,本期白酒文化了解白酒是蒸餾酒嗎?   蒸餾酒是乙醇濃度高於原發酵產物的各種酒精飲料。蒸餾酒的原料一般是富含天然糖分或容易轉化為糖的澱粉等物質。如蜂蜜、甘蔗、甜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