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景潤: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少年時就立志要在數學上有所作為,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整天進行演算,光計算過的稿紙,就整整裝了幾麻袋,終於初步論證了這一猜想,創造了歐洲人用計算機都沒能做到的奇蹟;
2、屈原:他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3、王十朋:他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4、 布魯諾: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勇敢的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面對火刑,毫不退縮,為真理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是捍衛真理的殉道者 ;
5、戴震:善疑多問,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終成清代的大學問家。
1、在劉翔小的時候,他接受跳高訓練,進入體校後,教練在進行骨骼測試後發現他成年後的身高無法保證他成為一名世界級的跳高運動員,因此,他根據自己仔細劃定的路線與排列好的名單順序,劉翔打破塵封24年之久的110米欄世界青年紀錄,他在世界田徑錦標賽上獲得一枚銅牌,就此進入世界頂尖跨欄運動員行列。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儘管劉翔在賽前並不被廣泛看好能奪取110米欄金牌,平了老將郭華1997年世錦賽第三的最好成績。
2、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
瑪麗·居里:為了得到純淨的釙和鐳,她進行了艱苦的勞動。在一個破棚子裡,日以繼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鐵棍攪拌鍋裡沸騰的瀝青鈾礦渣,眼睛和喉嚨忍受著鍋裡冒出的煙氣的刺激,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提煉,才從幾噸瀝青鈾礦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鐳。由於發現放射性,居里夫婦和貝可勒耳共同獲得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比埃爾·居里因車禍不幸逝世,年僅47歲。比埃爾·居里去世後,居里夫人忍受著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學的物理學教授職位,成為該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繼續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國化學家德別愛爾諾一起分析出純鐳元素,確定了鐳的原子量和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她還測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變的系統關係。
鑿壁偷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 由於家裡很窮,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能否借用你們家一寸之地呢?鄰居看不起 ...
事例如下:
1、伽利略家庭生活的貧困,使伽利略不得不提前離開大學,失學後,伽利略仍舊在家裡刻苦鑽研數學,由於他的不斷努力,在數學的研究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同時,他還發明瞭一種比重秤。此時,21歲的伽利略已經名聞全國。在他25歲那年,比薩大學破例聘他當了數學教授。
2、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少年時就立志要 ...
牛頓小時候家裡很窮,他父親早就病逝,牛頓和母親相依為命,過著清苦的生活。十四歲那年,因家裡實在拿不出錢,牛頓中途退學了。退學以後,他的心思仍然停留在數學書上。一天,母親叫他騎馬到山裡辦事。他扛著馬鞍到馬棚去牽馬,這時他正在思考一道數學題。當他把馬牽出來後,突然想起了解題的一種方法,他未牽著馬,卻扛著馬鞍一 ...
1、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
1、《管寧割席分坐》 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後終於事業有成! 2、《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 ...
善於傾聽而且成功的故事:
1、齊桓公對管仲言聽計從,齊國實力變得強大起來,但是他對管子臨終的遺言沒有完全執行,最後餓死在內宮。
2、漢高帝劉邦之所以能夠從草莽英雄,變為第一個農民皇帝,原因就在於他對蕭和,張良的話言聽計從。
3、曹操與袁紹相比,袁紹身邊人才比較多,但兼聽則昏,他卻是兼聽則明。
...
1、孔子不恥下問。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