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建立之初,根基未穩,尚需明朝降將為之平定鎮守南方,並且滿清八旗軍兵力有限,入關後,面對義軍與南明政府的反抗,不得不儀仗前朝降官降將,因此三藩勢力逐漸養成,他們即是清朝最為有力的左膀右臂,同時也是皇室最大的心腹之患。
滿清入關後,經過二十餘年的抗戰,終於肅清了義軍勢力,南明政權也徹底垮臺,而清王朝的軍事佈局也急需調整,滿清八旗軍主要陣營在北方,以保衛京師以及鎮守重要關口城池,而藩王勢力主要分佈於南方,吳三桂駐兵雲南,尚可喜駐軍廣東,耿精忠駐兵福建,以此三藩力量最為強大,而這其中屬吳三
清王朝建立之初,根基未穩,尚需明朝降將為之平定鎮守南方,並且滿清八旗軍兵力有限,入關後,面對義軍與南明政府的反抗,不得不儀仗前朝降官降將,因此三藩勢力逐漸養成,他們即是清朝最為有力的左膀右臂,同時也是皇室最大的心腹之患。
滿清入關後,經過二十餘年的抗戰,終於肅清了義軍勢力,南明政權也徹底垮臺,而清王朝的軍事佈局也急需調整,滿清八旗軍主要陣營在北方,以保衛京師以及鎮守重要關口城池,而藩王勢力主要分佈於南方,吳三桂駐兵雲南,尚可喜駐軍廣東,耿精忠駐兵福建,以此三藩力量最為強大,而這其中屬吳三
第一,政治上不得人心,當時天下初定,人心思安,而當時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發動叛亂,正是吳三桂將前明勢力趕盡殺絕的,百姓們都看在眼裡,這時卻又反清復明,但是稱帝時放棄了明朝的年號,這不得不令人們感到費解並懷疑其動機,第二,軍事上過於保守,當時吳三桂軍佔領松滋後,並沒有對清軍乘勝追擊,而是與清軍相持,錯過極佳的戰機,後來,吳三桂低估了康熙鎮壓叛亂的決心,企圖裂土議和遭拒,這說明吳三桂的目標不明確,首鼠兩端,缺乏戰略眼光,第三,實力懸殊。畢竟吳三桂是以一隅敵全國,財力和物力不能和擁有天下的康熙相抗衡,一旦戰爭曠日持久的拖下去,後勤補給和人員補充都是問題,拖也會把吳三桂拖垮,第四,內部原因,雖然叛亂初期四處響應,鬧得轟轟烈烈,實質上叛軍內部各個心懷鬼胎。比如陝西提督王輔臣,原為吳三桂部下,叛亂初期他按兵不動,首鼠兩端,最後落到個畏罪自盡的下場,形勢對叛軍不利後,靖南王和平南王紛紛投降,而且眾叛軍之間缺乏統一排程,所有康熙採取分化政策,對叛軍各個擊破,最後孤立吳三桂,綜上所述,由於政治上的不得人心,軍事上的目光短淺,再加上內部之間各懷鬼胎,各自為戰,因此三藩之亂的失敗是必然的事。
失敗的理由:
1、軍事上,戰略失誤,取岳陽後猶豫不決,想要劃江而治,既沒有做好北上準備,也沒有準備好長期作戰的物質準備,沒有鞏固好後方基礎。拿下岳陽雖然對清政府威脅巨大,但沒有繼續拿下江南糧倉錢庫,並沒有給清政府以實質性的重創。戰爭前期打得不錯,即使到後期也不算壞,只能說康熙無能,最後把吳三桂拖死了,才終於平定三藩。
2、政治上,不得人心,思想政治工作有問題,宣傳攻勢做的不好。旗幟是反清復明,但大萌就是吳三桂自己滅的,後來還稱王了,政治目標不能把一大批不滿清朝統治的人聚集起來。
3、實力對比懸殊。另兩藩後期被分化瓦解,事實上最終就剩吳三桂孤軍奮戰。
4、吳三桂目標不明確。起兵之初號稱復明,起兵後廢明年號,自立為周王;兵力鼎盛時期幻想和清政府裂土求和,苟延殘喘之際倉皇稱帝。吳三桂自始至終都沒有明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