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吳文化的兩個文化源頭:先吳與商周文化結合

吳文化的兩個文化源頭:先吳與商周文化結合

  自春秋時期以來,吳文化的發生到明清之際,都是吳文化的成長階段,歷經了數千年。在這個階段,吳文化已經不是最原始的吳文化,是先吳與商周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了,本期的吳越文化為你介紹吳文化的兩個文化源頭。

  所謂文化,其實就是“以文化人”和“自然的人化”。何曉明先生認為:“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毫無疑問,有了人和人類社會,就有了人類的文化。由此,在一個大歷史和長時段的層面上,遠古至春秋時期當是吳文化的發生階段。

  那麼,吳文化又是如何發生的呢?一般來說,吳文化是本土先吳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相激而生的,本土先吳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是吳文化的兩個源頭。就前者而言,我們今天所謂的吳地,根據太湖三山島的考古發現,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了人類和人類的活動,他們創造了吳地最早的文化(我們稱之為先吳文化)。就後者而言,商代末期,泰伯、仲雍棄位南下東奔,中原商周文化因而化客為主,順勢由黃河中游地區移植太湖流域。這兩種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而且融和,便產生了吳文化。吳文化正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和人物的條件下發生的。

  應該看到,第一,中原商周文化和先吳文化在發展水平上有所不同,當時的中原商周文化遠較先吳文化先進,當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了文字、青銅工具、階級和國家而進入文明時代的時候,太湖流域尚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時期,兩者之間確實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先吳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在基本面上亦有所不同,漁獵和採集是吳之先民的基本經濟活動,“文身斷髮”是先吳文化的基本風俗,而“商周時代是王權與神權結合的時代,是以祖神崇拜為核心,並具有濃厚宗教性質的巫史文化時期”,其生產也較為發達,兩者之間確實有很大的差異。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外來者的泰伯和仲雍要立足吳地,必然要克服這些差距和差異,必然要整合兩種不同的文化。《史記·吳太伯世家》載,泰伯、仲雍“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而“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這表明泰伯和仲雍站在先進的中原商周文化的高度,首先以形式開始,主動接受了先吳文化的影響。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得到了吳之先民的認同和接受。可以說,泰伯和仲雍的成功,首先源於文化,特別是先進文化的力量。

  必須指出,吳文化的產生不僅是本土先吳文化與中原商周文化融和的結果,而且這種融和還主要是以一種和諧的方式進行的。如前所述,泰伯、仲雍來到吳地之後,“文身斷髮”,主動接受先吳文化的影響,這是一種和諧;而“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這又是一種和諧。不難發現,吳文化自發生始,就深深埋下了和諧的種子,和諧文化是吳文化的基本屬性。

  吳文化的發生,因其注入了先進文化、和諧文化的因子,故使吳地由原始社會後期一步進入文明時代,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這是吳地發展史上的關鍵一步,奠定了吳地發展的基礎,其後吳地種種的發展,都可追溯到這一步。

仡佬族獨特文化:兩個年節

  仡佬族跟很多民族的傳統不一樣,仡佬族一年中有兩個年節,一個是春節,一個是仡佬年,而這兩個年節便體現了仡佬族文化的獨特性。仡佬族的兩個年節讓人十分的好奇,也許很多人會問:“一年過兩個年節有什麼特殊寓意嗎?”大家不用著急,小編這就為大家解惑。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過兩個年節,一個是春節,另一個是仡佬年。

  仡佬年

  仡佬年在農曆三月初三。要準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土地。認為敬了這些神就會清吉平安。供品用過以後,就在山上或寨門前聚食。當地仡佬族人民叫做過年,俗稱仡佬年。

  每年這天吃過早飯後,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著嶄新的民族服裝,攜帶著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蘆笙等民族樂器和篾雞蛋(用竹篾編成並用棉花等填充的實心小球)等民族體育器械,以及酒肉飯菜,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墳塋的草坪上。

  人到齊後,由本族中的首領點放鞭炮和鳴放火銃,表示過年開始。接著人們便自由組合,開始進行各種文娛活動。當人們盡情玩樂到下午兩點左右,人們才集中在老祖先墳前祭祖。

  祭祀時長輩在前,小輩在後,由首領將帶來的10只活雞(公雞5只,母雞5只,每年輪流由10戶人家帶來)殺死,以血滴入酒中灑地祭奠祖先。祭奠時要用民族語言歌頌祖先“開荒闢草”的功績,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多福多壽。

  祭祖完畢,接著人們又按長幼次序轉移到草坪上,面對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用民族語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祭祀完畢後,便開始吃年飯。吃年飯時,根據人數分成若干桌,不論年紀大小,只要輩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輩份在草坪上圍蹲成圓圈,輩份高的坐在前排,輩份矮的坐在後排,有幾輩人就擺幾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雞湯和一盆菜放在圓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後即開始吃年飯。吃完年飯後才各自回家。

  仡佬族春節喂樹

  春節的時間和習俗大致與漢族相同,但有“喂樹”的特殊內容。“喂樹”又被稱為“祭樹”或“拜樹”,起源於仡佬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崇拜。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在農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備好米酒、豬肉、鮮魚、糯米飯等供品,帶著紅紙鞭炮,以親友關係相約上山拜樹。見樹後先鳴鞭炮,然後選擇高大粗壯的古樹燒紙焚香跪拜。

  拜畢給樹“喂”祭品:一人執刀在樹皮上砍3個口子,另一個“喂”些肉飯酒於刀口中,最後用紅紙把刀口封住,給樹除草培土。“喂”飯時針對不同的樹,要對答不同的詞。

  如對果樹,要說:“餵你飯,結串串;餵你肉,結坨坨”,表示預祝果實累累。“喂”樹之後,人們歡聚宴飲。有些地區在農曆八月十五也捧著牛心和新米飯祭拜寨旁的神樹“菩薩樹”,祈祝豐年。

網易新聞網易雲文化為什麼要做成兩個客戶端

  在這個APP氾濫的時代,是做加法還是做減法,一直就是大門戶深感頭疼的問題。把所有功能都聚合在一個APP上,從事實現儘可能的多功能,滿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似乎是個好主意,但現實卻證明了使用者不一定認賬,QQ客戶端,豆瓣APP等眾多APP都曾這麼嘗試過,但最終都因為使用率低以及使得客戶端越來越臃腫,越來越卡的不佳使用者體驗而悄悄地把一些功能給刪掉了。網易的減法也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做成功能不同的獨立APP,網易新聞,網易雲閱讀,網易嚴選,他們功能單一,但介面友好,執行流暢,有穩定的使用者群。


文化字的原意是什麼

  “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繫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   “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莊子·逍遙遊》:“化而為鳥,其名曰鵬”。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 ...

要一個字的形容詞修飾文化

  1、先進:意思是首先仕進;位於前列,可為表率。   2、多樣:意思是指多種樣式。   3、廣博:義指學識、胸懷等寬廣博大。引申義為廣大。   4、豐富:種類多,數量大;極為多彩的;充裕的,很多的;涉及面廣的。   5、落後:指在行進中落在同行者的後面。 不如人。遲慢;拖延。怠慢。處於較低的發展水平上。 ...

白露節氣忌颳風下雨 白露節氣這重點文化常識別錯過

  炎炎夏日,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覺得這是一年當中最難熬的一段時光,但是好處是我們可以正大光明的吃著冰棒和冰鎮西瓜,吹著空調,小日子過的也是十分美好的。但是時間是一條單行道,我們終究會度過這段時間,迎來颯爽的秋季。特別是白露這天,感受特別明顯。   白露節氣忌颳風下雨   在古代的一首詩歌中,對白露的描寫十分詳細 ...

隆裡無法複製的漢文化古城

     貴州錦屏的隆裡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八年,至今仍完整地儲存著明清時期的規劃佈局和民居建築群,這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是極為鮮見的。   古城居民是明代“調北征南”時屯軍的後裔,還延續著江南的生活習俗,古城處處瀰漫著古老的生活情趣。現存古城,從設計到施工都嚴格遵循當時的作戰需要,是一座亦兵亦農、能戰能防的 ...

才子皇帝李煜皇后是親姐妹

     李煜   南唐後主李煜本不想當皇帝,他只想當個風流才子。他善繪畫、精通音律。他的書法學柳公權,甚得其妙,詩、文均有造詣,尤其詞的成就最高。若不生在帝王家,他一生過得可能很愉快。   可他偏偏卻當了皇帝。那是個什麼皇帝呀?窩囊皇帝,一點不錯。北邊宋朝趙匡胤雄才大略虎視眈眈,南唐已是宋的臣國。為了表示忠 ...

鬼今桃子和一塊餅乾

     二桃殺三士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古代君子的人格理想,要人們堅守自己的獨立價值,不被威權恐嚇,也不被利益腐蝕。要達到這個境界,很難,不然這句話就不會被寫出來。順便說一句,寫在孔孟書裡的那些教誨,多為高難度動作,不管讀起來多麼簡單平易。可見古聖人的確洞悉人心,提前寫了一份挑戰人性 ...

單士兵鄉土文化城市文化的碰撞

      農民工“禁租令”   無論城裡人還是農民工都希望獲得美好的生活。城裡人不希望自己生活被農民工干擾,而農民工需要在城市空間裡繼續生活夢想,釋放自己的心情。生活方式的碰撞,讓一些小區居民找到小區物業,下發“禁租令”,不許居民將房屋租給農民工。   在一個社會分層的年代,這種尷尬是難免的。當“生活權”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