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爆炸聲,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沒。每到大年初一這天,人們便有了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和習俗。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傳說,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爆炸聲,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沒。每到大年初一這天,人們便有了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和習俗。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說起來,這“臘月二十五,豆腐的“腐”與幸福的“福”諧音,因此豆腐代表著祈“福”。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幹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幹卓拉”去廟裡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活動。 今兒是臘月二十五,最重要的習俗有兩項:一是“二十五,糊窗戶”;另一項是“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糊窗戶都有哪些講兒?準備年貨為什麼要從做豆腐開始?豆腐這種東東最早始於何時?是誰發明的? 糊窗戶與做豆腐 二十五,糊窗戶 臘月二十三祭了灶,臘月二十四掃完了房子之後的臘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該糊窗戶了。過去的北京人,家家戶戶都住在四合院裡。那個時候的房子,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多的玻璃門窗,更多的則是那種帶窗欞的、上下對開的、在窗欞上貼上宣紙或白紙或報紙的、窗欞把窗戶分成了一個個的小格子、格子裡面被貼上了窗花的窗戶。 此外,我們還要知道的是,那個時候的人們,都是透過在房間裡燒火做飯的辦法取暖。因此,一年下來,不但前一年用上好的紙張糊過的窗戶被弄得塵土飛揚,就連所有房屋的頂棚也都被燻得黑咕隆咚——也就是說,臘月二十四掃完的房子,也就是沒有了蜘蛛網和塵土而已,要是想讓諸位神仙看著順眼呀,這老北京人,還是要做上許多耐心細緻的工作才可以的。而這也正是我們老北京人“二十五,糊窗戶”習俗的由來——當然啦,我們老北京人家家戶戶“糊窗戶”可不光是為了“對付”諸位神仙,更多的,還是自己看著順眼。 您想啊,誰不想在被修飾得煥然一新的環境裡過新年啊。您要知道,這掃房子,那是“內功”;而這糊窗戶,那可是“外面兒”。老北京人,最注重這“面子”了。此時,過了臘月二十五以後,您再看看各家各戶,這窗戶,是新糊的;這頂棚,是新裱的;這各式各樣的窗花,是新貼上的。這被掃掉的,是去年的不順心;這新糊上的,是來年的好盼頭。另外,家裡乾淨了,再忙著置辦年貨也顯得從容了許多,這就是我們過年的精氣神兒。在這一掃一糊一裱一貼之間,“新年”的“年味兒”不就一下子全都出來了、全都盡在眼底了麼? 這可跟我們今天的人們家家戶戶都住在樓房裡完全不同。住在樓房裡的人,都是窗明几淨通透的玻璃,完全沒有糊窗戶的必要。現如今,居住在樓房裡的人們,“糊窗戶”是大可不必啦,但在我看來,貼個窗花、貼個福字、掛副對聯,還應該是必不可少的程式。
每一年的農曆12月23日就是我們國家的小年日,小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小年夜”,又叫“過小年”, 表達的是中國勞動人民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從這天起年味漸濃,家家戶戶開始置辦年貨,準備乾乾淨淨、溫溫暖暖過個好年。
春節有什麼習俗
我國過年曆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放鞭炮、放煙花、遊神、押舟、廟會、遊鑼鼓、遊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由於地域差異所導致的飲食文化差異會略有不同,不過大家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寓意著團圓美滿、來年平安吉祥,或是招財進寶、節節高升等美好的願望。
小年的習俗
1、祭灶
傳說,玉皇大帝在每個人家都派了灶神,用來監督該人家一年當中的所作所為,小年這一天很重要,是灶神一年一度向玉皇大帝彙報情況的日子,表現的好,就獎勵,反之則懲罰。
2、寫對聯
對聯也就是春聯,小年之後家家戶戶都要開始寫對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
3、婚嫁
過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諸神上天,百無禁忌,因此有這樣一段話: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
4、掃塵。
也就是大掃除,“塵”與“陳”諧音,所以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寓意吉祥。(也有二十五,掃房土的說法)
春節的祝福語
1、鞭炮的響聲再一次響起,在新的一年中我祝大家永遠生龍活虎,身體健康,事業順利。當然,也要祝我自己學習進步,家人身體健康。我給大家拜年了!
2、一切的美好源於真摯和坦誠,雖然歲月不會輪迴,天真不再重現,一份真誠的祝福,會讓你快樂每—天!
3、一條短短的資訊,一聲誠摯的問候,代表著牽掛和思念,包含著祝福與鼓勵,祝新春快樂,闔家幸福!